前言:讀者Elliot來網站提供了非常多有趣有用的資訊。我把它們整理成「Elliot留言集錦」,會分成12篇陸續發表。
我在2022-7-4發表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嗎。下面是Elliot的留言:
皮膚保養的抗體?出版品倒是有一本書名怪怪的,但內容值得一讀。剛剛搜尋,發現有華文翻譯版了,《皮膚微生物群:護膚、細菌與肥皂,你所不知道的新科學》,這本書不是在推廣不要洗澡哈,而是在反思skincare狂熱與過度護膚的現今世界,作者James Hamblin對於科學文獻與證據強度的解讀是屬於嚴謹路線,但文字是幽默派。另有一本也華文翻譯了,《美麗病:不喜歡鏡子裡的自己?和心理學家聊聊外貌焦慮》。讀完後,浴室裡大概,只剩下一塊“中性”香皂,講究一點的,頂多多出一瓶凡士林(學名藥,非品牌)。(小聲說:上述二書,英文版反而比較便宜,但鼓勵支持出版社引進翻譯優質讀物)
由於我需要嚴格防曬(一般健康人沒有必要),所以個人沒有擦防曬,主要是考量紫外線穿透率。教授之前文中提及的Dr Sancy Leachman,她的防曬efficacy比價性研究很實用,對非醫療專業也淺顯易懂。
It’s definitely a fine line between ‘hey, we’re skincare experts and are promoting for-profit products with our credentials – why shouldn’t we be able to share in the profit?’ and ‘meh, this product is okay I guess, why not make some money shilling it?’. 這樣詮釋可能比較委婉。
另,一萬上下粉絲訂閱的influencers,一分鐘的保養品推薦或介紹護膚品,美國的報價:USD $3,000~$5,000 。台灣可能行情沒那麼優渥,但是一定遠遠高於健保給付很多個零。十萬粉絲級次、百萬粉絲級次的influencers,報價肯定更甜美。我不是陰謀輪者,也不是反護膚品,但… skincare 行業的「鈔」能力對於皮膚科醫師判斷的介入,確實也不該被忽略。相信supplement保健食品行業也有類似game plan。Relationship with Industry (RWI) 似乎只有在一些指引的委員會裡,有政策要求揭示與避嫌,例如: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的嚴格RWI政策!

Andrew留言:啊!是對皮膚保養誇大不實宣傳的抗體啦。謝謝回覆,我是看了林教授的網站才對科學養生的觀念有一個通盤的認識,但皮膚保養又是另一個世界了。台灣皮膚保養這方面,我目前看到的網站似乎都不能說很全面,您說的Dr Natalia Spierings就很不錯,有講到如何做皮膚保養,以及各種宣稱有效的外用物質是否真的值得使用(她說唯一能抗老的成分就是A酸,不包括其他維他命A衍生物)
Elliot回應:林教授的網站與書籍是我的資料庫與辭典,不時就要調閱查詢一下,這年頭NFI (No Financial Interest)且可靠的資訊相當難得。跟您一樣,教授也是我開始學習照顧自己、照顧家人的啟蒙。
華文資訊,皮膚專科賴柏如醫師的部落格倒是可以參考,由於家中長輩與孩子是異位性皮膚炎,賴醫師的部落格提供了我一些照顧家人的資訊來源,他的內容偏向醫療性的「皮膚照護」為核心,如果您重點是美容性的「皮膚保養」,可能就沒有太大幫助。
Dr Natalia Spierings 是年輕一輩罕見在職業道德操守上嚴以律己的皮膚科醫師,對於證據強度的嚴謹性更是極其嚴苛,頗有老派醫師的風骨。她早期是 surgical dermatology and clinical dermatology 起家而聞名,後期漸漸加入 laser dermatology and cosmetic dermatology,個人價值觀不崇尚抗老美容,比較不加關注她後期的論述。
我認同她對於保養品護膚工業的立場與評述,也認同她極力推廣對抗現代普遍性的護膚焦慮,印象深刻她一句“You won’t develop skin problems from NOT using certain products, but you can develop skin problems from using too many products. The simpler the better!”,然而對於Tretinoin的應用,我持保留態度。Tretinoin確實是英語系國家與歐陸國家唯一可以在藥品仿單上合法標示治療”抗痘除皺抗老淡斑”等等適應症的外用藥物,近40年的clinical track records與實證強度,但用於日常保養抗老(長期使用),我認為要以相同版面強調其副作用與風險(尤其是女性畸形胎的風險至今尚未被排除),刺激性相當大,副作用一長串(雖然皮膚會適應這些副作用),包括其光毒性、光敏性等都不該被消音,醫師應詳盡地指引如何使用並做好溝通,追求效果前,先求不傷身/膚。我觀點傾向「不打擾的溫柔」,尊重皮膚本身的屏障與微生物菌叢生態,不要傷害它,溫柔保護它,它就會保護你。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675340/
Dr Natalia Spierings 對市售A酯/A醇/A醛/A衍生物無效論的一篇綜述評論 (review and argument),帶有利益衝突的護膚品行業贊助的小規模研究結果都被她先剔除unpicked了,供您參考,如果 Facial Skin Aging 是您的 concern 的話。
PS. 太艱深的醫學期刊我也讀不懂😂(有複雜統計、研究方式那種),這種算是我行外人(未受過生化醫學的專業訓練)還看得懂(完整詳讀)的。雖然抗老不是我在意的點,純粹當成休閒讀物。
保養品世界每天都有神奇成分發現、最新抗老XXX… 養成對誇大不實宣稱的抗體確實不易。皮膚科醫學對皮膚保護/保濕劑的成分與濃度有臨床定義,非保養品業者擅自宣稱之屏障修復、抗老、超強保濕有的沒的。美國藥典USP(法定兼臨床證據)可宣稱皮膚保護劑「效果」之Skincare OTC(非藥品)成分與濃度供您參考,通常都是平價到沒朋友的老成分,大英藥典、歐洲藥典、日本藥典也大同小異,沒有在藥典裡記載的最新護膚成分啥的,笑笑就好,沒有那麼神奇… Save your money, save your skin!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cfr/cfrsearch.cfm?fr=347.10
【更正】Tretinoin非「唯一」取得光老化適應症治療的外用藥品,查核後(self fact checked),Tazarotene(非全反式受體,而是選擇性受體)也取得通過仿單上光老化適應症治療的外用藥物,光毒性與光敏性比起Tretinoin改善不少,但刺激性比Tretinoin強烈,低刺激性/低光敏性的A酸Adapalene沒有取得光老化適應症的審核通過。然而要再次強調,A酸是醫師處方用藥,一定要經由合格醫師評估與指導。另,以上僅限在英語系國家與歐盟審核通過,台灣食藥署TFDA並未進行過A酸光老化適應症的審查,仿單上也不會出現相關字樣。
特此更正是因為我很在意自己文字話語的真確性與偏見,「唯一」是不正確的(說錯話向您致歉),自己打臉自己,雖然不是很重要,但更正以示負責。
英國、歐盟已經明文立法規定皮膚醫美、整型外科醫師不得提供醫療服務給未成年順性別的青少年男女、跨性別的青少年,因為這顯然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容貌焦慮)。除非是疾病需求(例如肉毒桿菌素有一些其他疾病治療的用途)或是透過心理諮商流程的醫師聯名簽署。我記憶印象中,美國各州規定不一,有些州視為個人醫療選擇(要監護人同意),有些州似乎有禁令。
這趨勢(青少年醫美微整型)似乎還沒在台灣發酵,但… 青少年開始濫用各種強度(低pH值)酸類護膚品、K-Beauty的什麼保養十步驟(一次層疊十種護膚品的儀式)等現象已經存在。以往只有醫師在用的低pH值與高濃度酸類換膚,現在開架式都很容易取得。引用該匿名皮膚科醫師「會來醫美診所的病人基本上都是皮膚有問題,就我的經驗,六成都是敏感型皮膚,所以我之後不敢隨便接病人,只專門幫人修復皮膚,生意開始不好」,我自己的皮膚科主治醫師也聊到過她主要的業務都是在救援醫美過度、保養過度的各種皮膚炎症「災情」。
游懿聖醫師:「有良心的醫美診所:不推銷、不鼓吹、不誇大療效、不避談風險。」保養品工業是純營利事業,不推銷、不鼓吹,完全不合情理,但「不誇大療效(efficacy)、不避談風險(safety)」,是值得反思的方向。保養品工業,也許是該慢下來的時候了!
讚讚
I assume we have a collective BBD (beauty/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epidemic as a society. Digital distortion, selfie filters, airbrushed perfect skin, skincare influencers everywhere on social media as well as beauty magazines. It harms our perception of how healthy normal skin looks like. Dove has launched several campaigns against beauty anxiety and skincare FOMO. Teen girls/boys/fluids in general have serious self-esteem issue these days and it’s completely under-represented & under-addressed. FYI, fast beauty industry is growing as lucrative as fast fashion. #GoldRush I might sound offensive & unfriendly to the industry?! However, we need a dose of honesty!
整體上,無論是保養、醫美、皮膚科… 也許都應該更誠實一點,這也是一種企業社會責任!#淘金熱
讚讚
ROI(投資報酬率)用在護膚聽起來怪怪地,然而抗老保養ROI最高的還是勤勞防曬、睡美容覺(睡飽睡好)、學習放下及紓壓(壓力、焦慮、不安的情緒反倒加速衰老 #Cortisol ),搭配均衡飲食、固定運動的生活習慣。各式(擦的or吃的)抗衰老保養品/保健品之實質意義相較於以上,影響因子/變因佔比極其微小(aka 可忽略),ROI最低的抗老保養品(不包含防曬品)卻是一般大眾砸最多錢的部分,投報率實在不高啊,弄得不好(保養/醫美過度)還會賠本(皮膚炎等等),努力賺錢不是賺來繳納智商稅的! #省錢節稅 #回歸基本 #贏在起跑點
Taking a pill is much easier than behaviour change. But lifestyle intervention #NPIs is the final winner. Embrace ageing gracefully instead of anxiously.
外在容貌 ≠ 個人價值
青少年:I hate them magazines, aimed at insecure teens that make ten year olds race to grow up.
中壯年:Just grow old with grace! Have you seen Cher’s face? It looks like it’s been hit by a truck.
讚讚
補充:內文裡提及之Dr Sancy Leachman的紫外線穿透率/防曬保護效力比較性研究的連結。簡述:Sun Protective Behaviours > Sun Protective Garments > Sun Protective Cosmetics ; 行為式防曬為必要,穿戴式防曬為核心,塗抹式防曬為輔助,然而結合應用三者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力!"Sunscreen can be broad-spectrum but clothing can be full-spectrum." 對我理智上的改觀最大,雖然皮膚科醫師們都心理有數這個概念,但這算是第一次比較完整且清楚提供細節的研究!
A Head-to-Head Comparison of UV-Protective Clothing to Sunscreen
https://doi.org/10.3390/cancers14030542
讚讚
個人偏見/立場:「療效宣稱」、「功效宣稱」,我不贊成東亞國家食藥監管機構普遍的三分法,傾向西方國家的二分法,「有效」、「無效」,對於「宣稱」應依照客觀且嚴謹臨床證據進行監管,無論是外用藥品vs化妝品,口服藥品vs一般食品,「可能有效」不等於「有效」,中間模糊地帶的「衛福部所公告核准的13種美白成分」(🇯🇵 厚生労働省医薬部外品)、「衛福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小綠人」(🇯🇵對健康宣稱標準放得更寬)等,會誤導民眾(不該期待民眾去閱讀小字與但書)。單一昧以接收/審查廠商自行提供的書面實驗資料(非客觀證據)、不成人體比例/參數的純動物實驗(細說會話癆)、低品質的研究方式(邏輯謬誤百出)、無利益迴避的第三方實驗室機構… 眾多瑕疵下,進行功效宣稱的審查,對公共健康是利是弊,淺見認為公眾利益應大於產業促進 #把關
有時候閱讀《健康食品保健功效評估方法》的研究方法學,連我這個外行人,都無法在理性邏輯上被說服。
讚讚
對於「皮膚微生物菌叢生態」(Epidermal Microbiome & Homeostasis)感興趣的大眾,以下作為上述《皮膚微生物群:護膚、細菌與肥皂,你所不知道的新科學》之衍生閱讀 #尊重皮膚 #保護屏障 #不亂搞皮膚
華文衛教型
皮膚是無菌的嗎?無菌真的好嗎?|皮膚專科賴柏如醫師
https://pojulai.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
英文科普型:
Skin microbiome | Nature Outline
https://www.nature.com/collections/jfjfddidee
英文研究型: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 |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https://doi.org/10.1038/nrmicro.2017.157
讚讚
衍生閱讀:非科學期刊型/專業教科書之大眾普及讀物(皮膚健康及心理健康)。以下著作適合輔助養成對抗護膚抗老等胡說八道之免疫抗體,回歸科學與皮膚生理基礎,佐以客觀非贊助業配之嚴謹科學及人文社會關懷,分別從不同面向,照顧皮膚健康、關愛心理健康。敝亦整理出以下著作之共同點與核心觀念,原則上相同,有機會再陸續分享,都是相當適合大眾重新與皮膚、心理建立正常健康關係的優質讀物。
以下作者計有執業醫、教職醫、研究醫、研究員,非業配醫、無推銷員!
讚讚
科學普及類(皮膚概觀)
* 蒙蒂・萊曼《皮膚大解密:揭開覆蓋體表、連結外界和內心的橋梁,如何影響我們的社交、思維與人生?》(The Remarkable Life of the Skin: An Intimate Journey Across Our Surface by Monty Lyman) #牛津醫
* 詹姆斯.漢布林 《皮膚微生物群:護膚、細菌與肥皂,你所不知道的新科學》(Clean: The New Science of Skin by James Hamblin) #耶魯醫
讚讚
心理衛生類(容貌焦慮)
* 芮妮.恩格恩 《美麗病:不喜歡鏡子裡的自己?和心理學家聊聊外貌焦慮》(Beauty Sick: How the Cultural Obsession with Appearance Hurts Girls and Women by Renee Engeln) #西北大心理學家
* 拉姆.達斯《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Still Here by Ram Dass) #哈佛心理學家
讚讚
預防照護類(皮膚疾病)
* 游懿聖《癢、痛、感染 STOP!皮膚專科醫師傳授45堂健康課》#高醫 #長庚醫
* 賴柏如《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照護、用藥選擇、新型藥物大公開》#中山醫
讚讚
護膚保養類(科學美容)
* 落合博子《保養常識9成都是騙人的:終極×最強肌膚保養法》(美容常識の9割はウソ by Ochiai Hiroko) #東京医
* Skintelligent: What you really need to know to get great skin by Natalia Spierings #倫敦大體系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