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翁先生在2022-6-1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 一直很關注也非常感謝林教授在實證醫學方面為我們讀者解惑,也購買林教授的著作,林教授建立科學的養生保健網站更是有效的提供實證避免我們讀者被眾多偽健康知識給影響。尤其是林教授的八字箴言:【均衡飲食,有恆運動】。只要做到,就幾乎可以不用再看有關養生方面的知識。有恆運動方面林教授分享了自己的運動項目及很多細節,如有氧、重訓、有拉有推強調均衡等等…。均衡飲食方面也分享了飲食內容。做為您忠實讀者的我有個小小的提問,在飲食方面您對飽食或吃飯吃飽的看法,對健康方面是不是有相關實證醫學的研究。我一直對吃飽的狀態無法拿捏,相關知識一直在告訴我們吃飯吃七分飽就好,但甚麼感覺是七分飽,如何定義? 而適度的不刻意吃飽維持飢餓比吃飽更有利於健康?想請教林教授對用餐要吃多少量的看法,謝謝您。

「七分飽」是中國民間流傳的養生觀念,而完整說法是「想要活到老,吃飯七分飽」或「餐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日本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七分被放寬到八分。這個日文的「腹八分目」有被音譯成Hara hachi bun me,在很多網路文章裡出現。例如知名的克里夫蘭診所就有發表Don’t Eat Until You’re Full ― Instead, Mind Your Hara Hachi Bu Point(不要吃到飽 – 應該注意你的腹八分點),而它的第一段是:「Hara hachi bu 是一個日本詞,意思是“吃到 80% 飽”。 它起源於沖繩市,在那裡人們用這個建議來控制他們的飲食習慣。 有趣的是,他們有最低的心臟病、癌症和中風發病率,而預期壽命也相當長。」
網路上也有很多文章在教人家如何吃到七分飽或Hara hachi bu,但我看不出有任何一個真的是能讓我準確或大致上地吃到七分飽或八分飽。所以,對於翁先生所問的「甚麼感覺是七分飽,如何定義? 」,我就只能回答:「感覺就是感覺,定義則沒有」。
至於翁先生所問的「是不是有相關實證醫學的研究」,我先暫時回答:「網路上是有這樣的聲稱」。例如,Heho網站在2020-3-15發表餐餐七分飽讓你多活12年!研究證實:限制卡路里能讓細胞逆齡,而它的第一段是:【延年益壽是不少人的夢想,而研究證實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別吃太飽」。近日,一項來自《Cell》的研究顯示,限制生物體的卡路里攝取,就有1/2的衰老細胞和1/4衰老基因能被「逆轉」。】
Heho這篇文章還說:【而這次的研究,則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及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等研究團隊的合作。 他們用大鼠做試驗,將一批實驗大鼠分為3組:年輕任意進食組、年老任意進食組、年老節食組。後者從中年期開始對大鼠進行「七分飽」干預,持續節食9個月。】
雖然這篇文章一再提起「研究」,可是偏偏就不說出哪裡可以看到該研究,所以我只好自己去找。我找到的是2020-3-5發表的Caloric Restriction Reprograms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Rattus Norvegicus Aging(熱量限制重新編程了褐家鼠衰老的單細胞轉錄景觀)。
其實,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是用老鼠來做「熱量限制」的研究,而這顯然是跟人類的「七分飽」有相當大的差距。事實上,這篇論文的內容裡也完全沒有提起「七分飽」(70% full或70% fullness)。所以,Heho那篇文章所說的【對大鼠進行「七分飽」干預】,是誤把「70%熱量限制」當成「七分飽」。
雖然「熱量限制」跟「食量限制」是有關聯性,但卻不能畫上等號。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想要減肥或控制體重的話,就要吃「低熱量」的食物,而這是因為低熱量食物可以在提供飽足感的情況下避免過多熱量的攝入。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在沒有飽足感的情況下攝入過多的熱量(例如吃油炸食物),也可以在沒有攝入過多熱量的情況下有飽足感(例如吃新鮮蔬菜)。請看梅約診所發表的Weight loss: Feel full on fewer calories(減肥:感覺飽但較少卡路里)。
好,我現在可以正式回答翁先生所問的「是不是有相關實證醫學的研究」。答案是:【醫學文獻裡有非常多「熱量限制」的研究,但卻沒有「七分飽」的研究。網路上看到的所謂的「七分飽」研究,例如Heho那篇文章,是誤把「熱量限制」當成「食量限制」】。
翁先生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對用餐要吃多少量的看法」,而我的回答是:
- 就食量而言,不要吃到感覺不舒服。也就是說不要讓自己飽得難受或餓得無力。
- 就熱量而言,如果沒有胖瘦的問題,那「進的」跟「出的」取得平衡就好了。至於什麼是取得平衡,從體重的變化就可判斷。每天同一個時候量體重(例如早餐前),如果持續增加,那就要減少「進的」以及或增加「出的」,例如少吃一點食物,多做一點運動。
非常感謝林教授精闢的解說。原來重點在熱量的限制對健康的影響。飽不飽食只要感覺舒服即可,吃撐或過餓的感覺絕對是不舒服的。我只要在用餐進食的時候掌握上述就好,謝謝。
讚讚
上聯:Eat food, not too much, mostly plants. – Michael Pollan
下聯:Move your body often, sometimes hard, every bit counts. – Americ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橫批:均衡飲食,有恆運動 – 林慶順教授
閱讀了每一本教授與邱品齊醫師的著作,結合個人就醫與生命體驗,綜合成以下自我提醒,也與您分享
面對老病死與健康壽命的態度:健康生活、適度保險、理性健檢、聰明就醫、第二意見、謹慎用藥、整合治療、合理照護、拒絕續命、安寧善終、捐器重生、捐體慶生
面對光老化與皮膚健康的心態:保護屏障、均衡飲食、拒絕菸酒、補充水分、固定運動、放鬆紓壓、充分睡眠、寢具衛生、溫和清潔、適度保濕、絕對防曬、外用A酸(Rx)
讚讚
我正在寫一篇外用A酸護膚的文章。結論可能與您被告知的不一樣。
更新:事實上我是在寫關於維他命C(Ascorbic acid)護膚的文章。
讚讚
維他命C (ascorbic acid) 保養品真的很多很貴(幾乎是一次private practise門診諮詢費,一小瓶約150~200英鎊)很氾濫,而且大多是在醫院診所通路裡販售。最近英國也在爭論 (我門診時有偷問Dr. Bataille),她認為證據不足,對外用維他命C持反對意見(雖然醫師都在診所裡賣),開玩笑說把錢省下來投資在Vitamin Sea (WHO建議多接觸 blue spaces有益身心),但外用A酸(Rx only)作為護膚,她認為近40年的track records and good data,效果無庸置疑,英國外用A酸(Tretinoin)的適應症還沒有光老化,在英國屬於off-label use,但美國FDA對tretinoin核可適應症裡有光老化。其他的外用A酸(Tazarotene & Adapalene等)對於護膚宣稱的潛力很大,但是其他外用維生素A衍生物(保養品)她認為是誇大其詞。
分享一個Dr. Bataille指導我的辨識方式(針對保養品),ONLY medicinal OTC/Rx topical molecules listed in major pharmacopoeias (🇺🇸USP, 🇬🇧BP, 🇪🇺Ph. Eur) work,例如她建議我自行去藥局買含有colloidal oatmeal燕麥膠成分的乳液(降低泛紅發作的頻率),或是凡士林,以及防曬品(防曬濾劑是依"藥"管理,不是“妝"),都是平價到無感卻有完整實證的skin protectants… 另外一提,當時預約她的門診,也因為她對in-office/clinic dispensing of cosmetic skincare products (每一個診所都在賣) 很vocal很反對,認為違反醫療執業操守,當時我在她與Dr. Natalia Spierings兩人之間選擇自己的主治醫師(離住處近且醫德紀錄佳),可惜Dr. Spierings有一半的時間在杜拜門診,所以選了Dr. Bataille諮詢。她們兩名都是拒絕在診所裡販售保養品的醫師(這個年代簡直是稀有動物),認為醫師的盈利是來自於醫療專業,不應該來自於販售推銷的抽庸。Dr. Spierings對皮膚科醫師販售維他命C的狂熱,批判起來毫不客氣,對保養品產業的批判很大膽(不怕得罪)…. 今天剛好週末休假,囉嗦了bla bla bla,不好意思。期待您維他命C護膚的文章,維他命C已經被宣稱到無止盡的程度了~
讚讚
引用通告: 卡路里真的有區分嗎 | 科學的養生保健
引用通告: Elliot留言集錦7:皮膚保養品,維他命B3、C(3) | 科學的養生保健
教授您好,請問這篇文章是真的嗎?基礎代謝率,真的要吃到嗎?
https://www.peeta.tw/weight-loss/do-not-believe-bmr/
最近食量減小也不怎麼餓,但是變得會手腳冰冷(本來不會,但也有可能是天氣變冷),令我擔心是不是網路上常說的,基代下降的症狀,他們還說這樣會變成易胖體質。
謝謝教授!
讚讚
“真的要吃到"是什麼意思?
讚讚
哦我的意思是,真的需要吃到,算出來的基礎代謝率的卡路里那個數值嗎?
讚讚
不需要
讚讚
所以是…依照自己的感覺為主,就好了嗎?(餓不餓之類的)
讚讚
想胖就多吃點,想瘦就少吃點。
讚讚
好的,謝謝教授
讚讚
引用通告: Elliot留言集錦12:小綠人真的健康嗎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