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記者劉小姐在2020-7-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寄來一個電郵,問我是否願意接受採訪,協助闢謠。

劉小姐要我協助闢謠的謠言事實上是可以拆解成三個謠言:

  1. 蝦等甲殼類食物含有大量濃度較高的五鉀砷化合物,而在服用維他命C之後,使原來無毒的五價砷轉變為有毒的三價砷(即砒霜)。
  2. 感冒藥和可樂一起吃會中毒。
  3. 榴槤和可樂一起吃會中毒。

這三個謠言其實都已經流傳好幾年了,尤其是那個《蝦子+維他命C=砒霜》的謠言,甚至可以追溯到1985年。在那個年代,國際網路才剛出現雛形呢。

儘管我已經先說這是個謠言,但事實上相信《蝦子+維他命C=砒霜》,是大有人在。有一個號稱是在維護食物安全的網站就有發表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圖片顯示一婦人7孔流血),警告大家在服用維他命C時不要吃蝦子。那篇文章的標題是Shrimps/Prawns+Vitamin C = Death(蝦子+維他命C=死亡)。

更重要的是,儘管這個謠言在過去35年裡歷經了無數演變,從而衍生出好幾個中文的和英文的版本,但事實上它的原始版本並非謠言,而是一篇發表在芝加哥論壇報的《科學報導》。更諷刺的是,寫這篇報導的人是非常資深的《科學作家》。他的名字是Jon Van,是一位從事科學報導長達34年的芝加哥論壇報記者。他在去年7月10日過世【請看Jon Van, longtime Tribune science writer, dies(資深論壇報科學作家喬恩·範去世)】。

這篇1985-8-25發表的芝加哥論壇報報導的標題是VITAMIN C DOSES, SHELLFISH DON`T MIX(維他命C 劑,甲殼類不能混合)。我把它最主要的部分翻譯如下:

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吃甲殼類並大量攝入維他命C可能有致命性,他們對砷中毒的性質做出了令人驚訝的發現。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動物科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通常被認為無害的砷形式可能通過與維他命C的相互作用而變成劇毒。Gail Czarnecki, David Baker and John Garst的意外發現是與砷化合物分子的結構有關。 如果化合物中的原子與相鄰原子共享五個電子,它們是被稱為《五價》,而且是無害。 幾種食物,尤其是蝦子和明蝦,可能含有高濃度的此類砷化合物。 伊利諾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高劑量的維他命C會將五價化合物轉化為三價砷,這是一種劇毒。(註:謠言裡說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員》,但事實上是《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研究員》)

這篇報導裡提到的三位研究人員是在前一年(1984年)發表一篇研究論文Arsenic-Sulfur Amino Acid Interactions in the Chick(小雞中的砷-硫氨基酸相互作用)。這項研究主要是要探討為什麼半胱氨酸(cysteine)會加劇洛克沙生(Roxarsone)的毒性。洛克沙生是輝瑞藥廠生產的有機砷化物,主要是用來作為飼料添加劑,可促進雞的生長。在研究人員所做的許多實驗裡,有一項是用注射針將維他命C和洛克沙生同時打入雞的腹腔,結果有六成的雞在48小時內死亡。但是,只注射洛克沙生的雞,則只有不到一成死亡。

就因為這麼一個實驗結果,研究人員之一的David Baker教授跟芝加哥論壇報記者Jon Van說:「長期暴露於砷會導致人類癌症。我們現在必須懷疑,維他命C的大劑量服用是否會通過改變食物中砷的形式而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也就是說, David Baker教授是把《雞》延伸到《人》,然後又把《洛克沙生》延伸到《蝦》,然後又把《腹腔注射》延伸到《吃》。就這樣,不管他是有心還是無意, David Baker教授的這席話被五星級謠言大廚看上眼,把它當成頂級明蝦,加油添醋,大火翻炒之後就成為一盤又一盤膾炙人口的《餐桌上的偽科學》。

註1: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記者劉小姐已經在昨晚採訪過我。

註2:砒霜一直被認為是劇毒,但是卻有人把它當補品。請看下一篇文章砒霜,七孔流血?增進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