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發表喝酒臉紅是好是壞,得到蠻多關注。有位好友說希望我能發表續文,談論為何有人喝酒臉會發白,以及如何避免或降低喝酒對身體的危害。

其實,有關喝酒臉會發白,我在去年撰寫紅臉族,台灣第一時,就已經做了很多研究和調查。但是,由於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所以就一直忍著,不願妄加論斷。

如今,既然朋友希望我能談談為什麼喝酒臉會發白,我就把過去和現在蒐集到的資料,做個總整理。

有關「為什麼喝酒臉會發白」這個議題,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用英文在網路上搜索,完全看不到任何討論。可是,用中文搜索呢,則會看到大量的文章。

難道說,「喝酒臉白」跟「喝酒臉紅」一樣,都是中國人(漢族)特有的毛病?

可是,這也不對。畢竟,用英文搜索「喝酒臉紅」是可以找到非常大量的文章。所以,很顯然,華語系的人關心「喝酒臉白」,但英語系的人卻不。

不管如何,雖然網路上有大量有關「喝酒臉白」的中文文章,但它們的解釋卻是錯多於對。有些甚至是胡說八道。

21503288173583_713

要了解「喝酒臉白」的可能機制,需要先複習一下酒精如何在身體裡代謝。

酒精(乙醇)由腸壁吸收後,會到肝臟進行三個步驟的轉化和分解。第一步驟是將乙醇轉化成乙醛,第二步驟是將乙醛轉化成乙酸,第三步驟是將乙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我在前兩篇文章裡有提到,乙醇轉化成乙醛靠的是“乙醇脫氫酶”(ADH),而乙醛轉化成乙酸靠的是“乙醛脫氫酶”(ALDH)。

可是,這樣的說法是避免讓讀者頭痛的“簡易版”。真正的轉化機制其實是遠遠地複雜許多。

光是乙醇轉化成乙醛這一步驟,就有三個酶參與。除了上面提到的“乙醇脫氫酶”(ADH)是最主要的之外,還有 “細胞色素P450”其次,以及“過氧化氫酶”(Catalase)再其次。(註:“乙醇脫氫酶”本身又有數十個版本)

另外,這三個酶雖然都能將乙醇轉化成乙醛,但它們的效率及副產品都不一樣,所以對人體的影響也不一樣。

我在前兩篇文章裡也有提到,乙醛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所以,血液的乙醛濃度越高,臉就會越紅。

由於乙醇轉化成乙醛主要是在肝臟進行,所以,肝不好的人,比較無法將乙醇轉化成乙醛。如此,這樣的人喝酒之後的身體變化,主要表現的是乙醇(酒精)中毒,而非乙醛中毒。

乙醇中毒有許多症狀,而其中之一是缺氧(由於乙醇會抑制呼吸),所以,病患的皮膚顏色會是慘白或慘綠。而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喝酒臉白」的原因。

但是,請讀者注意,喝酒之後身體的變化,人人不同。甚至於,縱然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也會有所不同。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酒除了含有酒精之外,還含有許許多多其他成分,而這些成分也會影響生理及行為。

更複雜的是,不同的酒又含有不同的成分。所以,沒有任何人會傻到想做“酒對人體之影響”的研究。(註:“酒“不等於”酒精“)

不管如何,乙醇中毒,或乙醛中毒,之所以會發生,都是因為“進的比出的多”。也就是,酒精進入身體的速度超過其被分解排出的速度。所以,要避免乙醇中毒或乙醛中毒,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讓“進的不超過出的”。

空腹的時候,酒精很快就會進入小腸。而由於小腸表面有大量的絨毛,會很快地將酒精吸收進入血液。所以,要讓“進的不超過出的”,首要之務就是要避免空腹飲酒。

還有,喝酒之後如感到頭暈,就稍作休息,喝點冰水(低溫會抑制小腸吸收,水會稀釋酒精),吃點食物(尤其是油脂類,可延緩酒精從胃裡進入小腸)。也就是說,一定要給身體充分的時間將酒精分解排出。

喝酒,除了品嚐酒的風味之外,就是交友談天。不應還有別的原因。

尤其是拼酒逞英雄,那是最傻的。沒有人會因為某某人能拼而敬重他。相反地,可能還會暗笑。

記得小時候,常看醫生們在宴席裡拼酒(我大表哥經營西藥)。但是,近幾年我回台參加醫學會,再也沒看到有醫生在宴席裡拼酒。

所以,拼酒的文化是可以改的。

小酒怡情,大酒傷身。而如果容易臉紅或臉白,淺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