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天和昨天分別發表了自由基有害?運動有害?上集和下集,駁斥那些會讓民眾對運動產生疑慮的網路資訊,但總覺得應該還要進一步讓讀者知道運動對健康的重要,尤其是它能治療多種疾病。
我是在2016-3-18創設這個網站,5天後就發表了兩篇跟運動有關的文章(什麽是最好的運動;馬總統的伏地挺身),而到現在總共已經發表了56篇跟運動相關的文章。在這些文章裡最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均衡飲食,有恆運動》。為什麼我會這麼注重運動?道理很簡單,因為《運動是最好的藥》。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用exercise 和“best medicine”做谷歌搜索,共搜到琳瑯滿目大約是數百篇的文章,其中這幾篇是比較有來頭的:
哈佛大學:Exercise is still the best medicine(運動仍然是最好的藥)
Discover Magazine(發現雜誌):Why Exercise is the Real Miracle Drug(為什麼運動是真正的奇蹟藥)
Long Island Center for Ear Nose Throat Health(長島耳鼻喉健康中心):Exercise- The Best Medicine!!(運動——最好的藥!!)
Mercy Health System(慈悲健康系統):How exercise can be the best medicine(運動如何可以是最好的藥)
美國心臟協會:Staying active is ‘the best medicine’(保持活躍是“最好的藥”)
Texas A & M(德州農工大學):THE BEST MEDICINE: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最好的藥:提倡年長者做運動)
我也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搜到這三篇:
2015-11-25:Exercise as medicine – evide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 as therapy in 26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運動作為藥物——用運動作為治療 26 種不同慢性疾病處方的證據)。這篇綜述為讀者提供了最新的循證基礎,用於將運動作為治療 26 種不同疾病的藥物:精神疾病(憂鬱、焦慮、壓力、精神分裂症);神經系統疾病(失智症、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代謝疾病(肥胖、高脂血症、代謝綜合徵、多囊卵巢綜合徵、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間歇性跛行);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囊性纖維化);肌肉骨骼疾病(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癌症。本文會討論運動療法對發病機制和症狀的影響,也會討論可能的作用機制。我們會解釋科學文獻,並且會針對每種疾病為讀者提供有關運動處方的最佳類型和劑量的最佳建議。
2021-8-1 :Exercise Is Medicine for Immune Function: Implication for COVID-19(運動是免疫功能的良藥:對 COVID-19 的影響)。本綜述支持體育活動是可以改善免疫監控,並有可能在三個預防級別對抗 COVID-19 感染和症狀。在一級預防層面,多項證據支持體育活動是對抗傳染病的免疫系統輔助手段。最近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規律的體育活動與降低 COVID-19 的風險有關,類似關於其他呼吸道感染的報導。雖然仍需要跟COVID-19 相關的特定研究,但來自其他類型傳染源(如流感)的調查數據支持體育活動在增強 COVID-19 疫苗效力(二級預防水平)方面的潛在作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 COVID-19 可導致某些患者持續發病,而體育訓練和康復(三級預防水平)可用於改善身體素質、生活質量和免疫健康。
2021-11:Exercise as Medicine for Older Women(運動作為年長婦女的藥物)。運動跟保護作用有關,但我國大多數成年女性不符合《美國人運動指南》中規定的體育活動建議。 本文討論了運動如何影響疾病並防止功能衰退。 也闡明了為什麼運動不是通用的萬能藥,而是醫生可以精確使用以影響無數健康問題的工具。 本文將提供有關身體健康評估和綜合治療的細節,以及醫生如何能更多利用運動來保持年長女性患者的健康。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有發表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do adults need?(成年人需要多少體育活動?)。它說:「成年人每週需要進行150 分鐘兩種類型的體育活動來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我們知道每週運動 150 分鐘聽起來很多,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您每週進行超過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每週超過 75 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或同等組合,您將獲得更多的健康益處。」
美國衛生部也有發表厚達56頁的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美國人運動指南,第 2 版)。
讀者Peter Liao昨天在臉書留言:「感謝教授解答我的疑惑, 之前對家庭醫生建議不要太常常運動,每天走走路就可以這個觀點感到疑惑」。我的回應是:「這類醫師不外乎就是本身懶惰,或是想討好客戶。」
一樣分享與個人較為相關的心得與資訊。目前台灣健保體系尚無法如同英國、澳洲等國GP醫師開立運動處方籤Rx作為各種慢性病的第一線治療,包括運動Rx裡的場地、教練、課程等費用給付,只能仰賴醫師口頭苦心衛教(一般也會被患者忽略或被病患認為醫師無能/醫術不佳)。對於心血管慢性疾病與前期,運動的效果在臨床上效益顯著,期盼有一日台灣醫師有機會接受運動醫學的基本訓練,也能有權限開立運動Rx作為第一線療程,以下Hypertension期刊文獻提供參考,對於醫護人員如何開立運動Rx/建議,提出了清楚的指南方向(可能很多第一線醫師也不清楚如何給運動建議或是尚未有相關知識訓練)。另,很多人對運動抱持恐懼,特別是長期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不知道如何開始,運動未必要花大錢,而是隨時運動與多活動的心態/生活型態,才能永續持久。想分享一句美國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整合了20多年與數千位專家,參考 Michael Pollan 名箴言的照樣造句,簡化成一句我熟記於心的運動箴言,一開始不要想太多,有動就是好的第一步。
Move your body often, sometimes hard, every bit counts. by Americ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照樣造句自 Eat food, not too much, mostly plants. by Michael Pollan)
Physical Activity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or Cholesterol: Who, What, and How?: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full/10.1161/HYP.0000000000000196
感覺是教授本篇文章的YT影片版:
讚讚
引用通告: 高膽固醇的健康人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