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ure

昨天發表了塑膠袋裝熱食之後,有讀者問:可是PP耐熱不是可以到110度嗎? 這樣也會有毒嗎?

沒錯,PP是所有塑膠材質中最耐高溫的(100-140度).

但是,我在台灣從沒有親眼見過商家用PP塑膠袋裝熱食。我見過的都是用PE塑膠袋。

當然,我在台灣的時間一年只有幾天,所以不能以偏概全。不過,我還是建議這位讀者,自己做點觀察,看看商家用的是PE還是PP。

PP塑膠袋延展性差,搓揉時聲音響亮。

PE塑膠袋延展性佳,搓揉時聲音細小。

PE又分成高密度(HDPE,90-110度)及低密度(LDPE,70-90度)兩種。至於商家用的是HDPE還是LDPE,也只能碰運氣,因為,根據自由時報,商家根本搞不清用的是那一種材質的塑膠袋。

也許你會問,塑膠袋上不是有標識材質嗎?但是,你有親手接過有標識材質的塑膠袋嗎?

可能性不大。因為,有標識材質的塑膠袋是個別印製的,成本高。而商家為了降低成本,大多是用沒有標識,成卷的塑膠袋。

何況,塑膠袋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添加了化學物質。所以,就算是用耐熱的塑膠袋裝熱食,也難保不會滲出有毒物質。

再則,因為塑膠材料在回收時,分類不清,使得再生後的PE或PP塑膠容器也會含有塑化劑。

還有,食物中並不是只有清水,而是有油,鹽,酸等,會增加化學物質溶出的因素。

最後,如果你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就請看一段林杰樑醫師在2011年1月12日寫的:

最近國內學者研究發現台灣人的體內塑化劑暴露劑量遠超過其他國家,引起國人相關的重視。根據2007年成功大學李佳璋教授的研究,國內孕婦尿液中塑化劑相關代謝產物的含量,高達先進國家孕婦的尿中塑化劑含量高8~20倍,同樣的陽明大學蔡美蓮教授也發現國內國人每天由食物中攝取的塑化劑(DEHP,屬於鄰苯二甲酸酯鹽類的一種)的總量高達每公斤體重33.4微克,是德國人的3倍。已經逼近歐盟所規定每人每天的塑化劑(DEHP)最大攝取值每公斤體重37微克,但遠超過美國FDA所規定每人每天的塑化劑(DEHP)最大攝取值每公斤體重20微克。國人暴露塑化劑的嚴重程度可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