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iot前言:讀者Elliot來網站提供了非常多有趣有用的資訊。我把它們整理成「Elliot留言集錦」,會分成12篇陸續發表。
我在2022-8-1發表防曬霜會阻絕維他命 D 合成嗎。下面是Elliot的留言:
大約一個手掌大的面積曬到日光約5~10分鐘即足夠合成人體所需的維他命D,雖然我不知道這"換算"的根據是來自於臨床研究還是醫師個人執業經驗,醫師提及我(Fitzpatrick II ~ III 膚色的人種,大多東亞人都是),大約一個手掌大的面積曬到日光約5~10分鐘即足夠合成人體所需的維他命D,換句話說,除非:全身性包覆(基本教義派伊斯蘭世界女性部分有這風險)、燒燙傷病患處置後6個月~12個月內、身障臥床無法外出,不然真實世界裡,防曬要做到影響維他命D合成,是萬中選一的奇葩…
另外附註,即便是市售普遍的SPF50+,也很難做到影響維他命D的合成,第一是用量不足、塗抹不均,只要用量不足,SPF保護力以「開根號」遞減(這個“換算”的臨床數據就相當多),而絕大多人都用量不足(教授之前文中提及之Dr Sancy Leachman的防曬霜/乳保護力研究就分別模擬真實世界與黃金標準兩種情境),達到防曬乳/霜標示的SPF係數保護力,不是擦防曬,是敷防曬(類似抹蛋糕),第二是每2小時補擦一次才有標示的保護力(我喝水都沒那麼勤快),第三是如果流汗(全球熱浪ing)或是擦汗,每1小時補擦一次才有標示的保護力。簡單說,防曬霜/乳要擦到維他命D合成不足,那並非一般等級的高手,可能只有皮膚癌術後、燒燙傷術後的病患才會被警告(恐嚇等級哈)教育到有辦法如此執行高規格防曬。擦防曬與維他命D合成不足的命題,大原則上是典型的散佈恐懼 fearmongering。
華文圈裡,日漸增加的 Bastyr University 校友幫(這個要消音嗎?)的功能/另類/民俗/自然醫學博士們,似乎對於日曬這檔事的助益無上限誇大其詞(裡頭偽科學充斥,抗各種癌、壯陽、睪固酮合成… 大多會提及自然醫學、維他命D…),但對於日曬(紫外線輻射危害)的風險卻避而不談,即使WHO的統計與警告,全球皮膚癌罹患率增幅很大,不分膚色、人種、地區、緯度…不要再鼓吹主動曬紫外線"吸收"維生素D防癌了!
令人吐血+憤怒的報導/節錄,不知道從何碎念起~文中其他各種不實健康宣稱先不提,推廣眼睛要做好防曬預防病變的眼科醫生們應該會率先吐血吧!
Reference based medicine is not the same a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太陽光簡直是一種春藥!研究:曬曬太陽就能治性冷感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720000001-260418

522andrew留言:我記得教授是說每天曬十分鐘太陽就可以獲得足夠維他命D吧?不知道一個手掌大小有沒有來源?
另外,能請教Elliot怎麼尋找以科學證據為本的皮膚科醫師?例如您之前講到品齊醫師跟懿聖醫師,但他們在台中跟高雄,離台北太遠了。祝手術順利!
Elliot回應:說實在,我也很好奇手掌面積5~10分鐘的根據來源,除了醫師告知我,我依稀記憶裡在澳洲一個衛教節目上也提過一樣的說法,但是5~10分鐘是針對東亞膚色的人種,如果膚色偏深,時長需更多。當然身處位置的紫外線指數也是一個主要變因。但防曬真的無需有維他命D的焦慮!
名醫≠良醫、醫師個人≠醫療團隊。與其追求名醫,更建議培養自身辨識良醫/仁醫的識讀力,從就近家中附近的診所找尋願意不單以財務考量提供照護與諮詢的醫師,就醫時的提問技巧可能可以幫助到您找到適合的醫師。英文的話,推薦參考American Board of Internal Medicine的Choosing Wisely網站,有許多提供病患的聰明就醫原則、多重用藥安全、手術溝通自保、侵入性治療評估的衛教資訊。華文的話,基於美國Choosing Wisely的資訊,國健署、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台灣醫改會等也在推廣「聰明就醫五提問、聰明就醫123原則、聰明就醫6要素」等。“Google地圖”上對診所/醫師的user review可以作為初步評估,出奇地參考價值頗高,如果看到評論裡有健談、囉嗦之類的,通常視為是撿到寶哈!如果起手式是推銷療程、販售保養品/保健品/家用儀器(眼科常見賣葉黃素、牙科賣超音波洗牙機之類的)就… “thank u, next"
Cancer Research UK: Getting enough vitamin D? You need far less sun than you might think
https://news.cancerresearchuk.org/2018/08/06/getting-enough-vitamin-d-you-need-far-less-sun-than-you-might-think/
The Skin Cancer Foundation: “Clinical studies have never found that everyday sunscreen use leads to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In fact, the prevailing studies show that people who use sunscreen daily can maintain their vitamin D levels."
Yale Medicine: “Is it best to get your vitamin D from the sun? Definitely not! There are claims that one needs to get a certain amount of sun exposure every day in order to produce enough vitamin D to be healthy. It’s just not true."
https://www.yalemedicine.org/news/vitamin-d-myths-debunked
簡單說,只要有日常一般外出通勤、散步等,防曬要防到維他命D不足,那功力已經可以去教育白化症病友如何做防曬了!(白化症病友嚴格防曬是要保命)
回到基本大原則,不要為了合成維他命D預防疾病「主動性」地去曬紫外線!有外出通勤散步… 維他命D不足的焦慮是個偽命題。
老師好,偶然看到這篇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28834
提到"硝酸鹽及亞硝酸鹽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益" 而且 效益"遠大於造成的健康風險"
其中的研究是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不知道老師怎麼看這篇研究呢?
因為近十年受到媒體影響,我已經很少會主動選擇吃香腸或培根這類東西
(當然偶爾還是會吃一下;或是便當裡面有基本上我就是會以不浪費食物原則將其吃掉)
好奇老師您的看法
感謝您撥冗回應
讚讚
讚讚
額外的小補充/冷知識:就算有衣物遮擋住的皮膚部位(沒有塗抹防曬的皮膚),如果衣服是淺色、輕薄、網眼、天然面料為主等,太多變因會提升UVB(合成維生素D的紫外線輻射)穿透率,甚至流汗使得衣物濕潤也會助攻UVB的穿透。 #無需焦慮太陽曬不夠
讚讚
節錄「不用塗防曬霜,這樣你的皮膚才會以一種漸進的方式習慣日曬,而不會受到氧化的危害。」
There’s nothing healthy about a tan!
這影片簡潔有力敘述皮膚為了抵禦紫外線保護自己預防癌細胞生成的機制,皮膚對抗紫外線演化機制(漸進的方式習慣是上千萬年的"演化")相當複雜,主要是透過產生melanin去對抗紫外線造成的創傷,然而melanin生成(變黑)的同時,也有效地破壞了DNA、也助攻了生成癌細胞,並且不可逆轉。日曬習慣(演化)養成前,DNA先被曬到死光光。 #irreversible
讚讚
UV. It all adds up.
這影片則是簡短地解釋了紫外線的生物累積性,終身累計制。實際生理機制也是相當複雜(花了很多時間研修/學習/說服自己的理性腦,因為從小就太陽控的感性腦叫我"follow the sun"),養成「集點」送禮的習慣,小禮物就光老化、皮膚疹「等等」,收到大禮的就腫瘤。 #bioaccumulative
PS. 澳紐政府的衛教廣告很擅長把複雜的科學/醫學/生理/疾病預防等給生動畫面化~
讚讚
我這輩子還是個戶外運動咖(室內運動跟我八字不合哈),還是個太陽日光控(古墓派或山頂洞人路線我無法)。而是在保護自己之下享受太陽 Be #SunSmart and practise #SafeSun. Let’s not preach sun without protection as we don’t promote sex without protection! #SafeSex.
打個比方,照X光輻射會穿防護衣吧?紫外線輻射也可以透過穿衣/戴帽/戴眼鏡/戴口罩等降低傷害。
再打個比方,照電腦斷層掃描,有人會自費選低劑量輻射LDCT攝影檢測吧?那就盡量選紫外線輻射劑量低(紫外線指數綠燈)的時段去享受大自然的洗禮。
紫外線指數請參照中央氣象局!
無需焦慮防曬、過度防曬,但是日常防曬、勤勞防曬,很有必要。刻意去曬、主動去曬,我就是一個「自作孽」血淋淋的臨床案例。
WHO 有清楚指引(2022年6月版本)免費供下載,如何依據紫外線指數,保護自己照顧自己!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241590076
讚讚
WHO的報告裡,我比較驚訝並還無法在理智面上說服自己的大概是以下這段曬太陽與感染性疾病(病毒/細菌/原蟲/真菌等)、疫苗效力、公共衛生之間的關係。這是WHO過度保守的解讀?還是其關聯性是鐵的事實?這段 WHO’s statement(雖然不單是WHO),個人還需要進一步研修學習。 #學無止境
“Sun exposure may enhance the risk of infection with viral, bacterial, parasitic or fungal infections, which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a variety of animal models. Furthermore, especially in countrie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high UV radiation levels may reduce the effectiveness of vaccines. Since many 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 are extremely infectious, any factor that results in even a small decrease in vaccine efficacy can have a major impact on public health."
讚讚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187459/
https://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89-016-3966-0
讚讚
感謝文獻提供,初步瀏覽,研究方式屬於非專業醫療生物領域的我尚能理解的論文。
必定利用本週末逐字詳讀,算是補齊我對紫外線與人體健康知識建構的最後一塊拼圖。
目前看起來,對免疫抑制解讀的證據強度/完整度,似乎尚未達到其他紫外線輻射危害那般(顯微鏡下等級)鐵證如山,處於一個需要更多佐證的推估階段。「非常低劑量紫外線」的平衡點大概是公共衛生上最難拿捏的。
Be diligent, not distressed!
👍 日常防曬、勤勞防曬
👎 刻意去曬、主動去曬
👎 過度防曬、焦慮防曬
讚讚
引用通告: 亞硝酸鹽, 可防心血管疾病, 陽明交大逆轉性發現? | 科學的養生保健
每天曬十分鐘太陽就可以獲得足夠維他命D的跟據或許是從這篇論文衍生來的,供參考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584368/
讚讚
謝謝您的幫助。
讚讚
🙇🏻♂️ 感謝提供輔助參考文獻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