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Thomas Liew在2020-4-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
请问教授,不沾锅涂层的锅真的不可用吗?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247135.html
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4-6發表在《星洲日報》的文章,標題是:陈头头/《Dark Waters》 当我们活在共毒时代。陈头头是這篇文章的作者。
這篇文章是發表在《星洲日報》的副刊《放映室》。也就是說,以它的地位而言,應當就只能介紹《Dark Waters》這部電影。可是,作者卻把它寫的像是一件攸關人類生死存亡的報導。請看它的第三段(轉成繁體):
《Dark Waters》說的是遙在美國的事,但PFOA(全氟辛酸)的毒大概早已流入全球為數不少人的血液裡。電影之前,杜邦PFOA事件也曾被拍成紀錄片《The Devil We Know》,導演Stephanie Soechtig的片名直接點出要害,也更不寒而栗。是的,這個無人不曉的惡魔,就是你家裡的不沾鍋塗層,你多麼熟悉它,卻不全然認識它;而在這些公害資訊被深掘曝光前,你以為,那隻是個鍋子,但其實每日煎炸爆炒送進嘴裡的,不是只有食物,還有那後來總算為世人認識的魔鬼PFOA,或稱C8。這幾個簡單的字母,每日毒害你的日常,提前為你打開地獄之門。
《提前為你打開地獄之門》!?
陈头头先生,你是不是應該去檢查一下你的頭頭。這是電影啊!你怎麼會這麼天真無邪地把它當成是真實人生?
Dark Waters雖然是一部真人真事的電影(一位律師和杜邦公司之間的訴訟),但既然是電影,就難免會加油添醋,移花接木,甚至無中生有,來增加它的戲劇效果。事實上,杜邦公司有做出回應,它說:(1)我們不是,歷史悠久的杜邦公司也從來就不是電影中所描繪的,(2)電影中虛構的員工的行為和相關的恐嚇行為完全是編造出來的。如果讀者有興趣知道更多,就請看DuPont Responds to Dark Waters Film。請注意,我跟杜邦公司是完全扯不上任何關係,也絕沒有任何要為它辯護的意思。
我接下來要討論的是有關不沾鍋塗層是否真如陳頭頭先生所說的《每日毒害你的日常,提前為你打開地獄之門》。
《不沾鍋塗層》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鐵氟龍》(teflon)。鐵氟龍的製作需要一種《表面活化劑》,而在2013年之前,杜邦公司所採用的表面活化劑就是上面那段文章裡所說的PFOA。PFOA是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定位為2B級致癌物,也就是《有低可能致癌性》。我在去年發表的使用手機,腦瘤風險飆三倍?裡有說,這一級的定義是《對試驗動物具致癌性,但尚未證實對人體有致癌性》,而它還包括了手機,銀杏萃取物,和蘆薈全葉萃取物。
美國癌症協會有發表一篇文章,它說:除了因鍋子過熱,吸入煙氣而可能產生類似流感症狀的風險外,鐵氟龍炊具是不會對人類造成危險。 儘管PFOA過去在美國曾用於製造鐵氟龍,但它在鐵氟龍塗層產品中卻不存在(或含量極少)。
一篇2008年發表的論文,Estimating Consumer Exposure to PFOS and PFOA(估計消費者接觸PFOS和PFOA的機會),也是說消費者接觸到PFOA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但是,由於PFOA是有不利於健康的隱憂,而它也在生產工廠附近造成污染,所以在2013年杜邦公司已經不再使用PFOA來製作鐵氟龍,而在2015年後也已經完全停止其生產。
那,既然不能再用PFOA,杜邦公司又怎麼能繼續製作鐵氟龍呢?答案是:用另一種叫做GenX的表面活化劑來取代PFOA。
PFOA的碳鏈長度是8,而GenX的碳鏈長度則是3,所以GenX被認為是會對環境比較友善(較容易分解)。但是,由於環保團體和工廠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嚴重關切,美國環保署從2018年起就一直在蒐集各方意見(請看Draft Toxicity Assessments for GenX Chemicals and PFBS)。截至目前,美國環保署還沒有裁定是否應該禁止生產GenX。
不管是PFOA或是GenX,都只是在製作鐵氟龍的過程中使用。但很多個人或團體,包括台灣的消基會,都把鐵氟龍當成是PFOA來看待。這就是為什麼含有鐵氟龍的器具會被說成是有毒、會致癌的原因。
事實上,鐵氟龍是廣泛和大量地應用在各個行業,包括航太,電子,醫療,紡織,家電等等。舉凡冰箱,冷氣機,洗衣機,烘乾機,果汁機,咖啡機,電鍋,甚至連直接放進嘴巴的牙線都是含有鐵氟龍。那,既然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此密不可分,又已經是用了六七十年,為什麼從來就沒有人因此而生病?所以,就日常用品而言,包括不沾鍋,鐵氟龍的安全性是毋庸置疑的。
你好!
我是 閣下香港的FB讀者,感恩有緣拜讀 閣下的文章,非常欣賞當中的心血、努力,認真和科研佐證。
在「不沾鍋有毒嗎」一文中 閣下提到「銀杏粹取物」和「蘆薈全葉粹取物」會致癌,請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感謝賜教!
讚讚
「蘆薈全葉粹取物」https://professorlin.com/2019/11/03/%e8%98%86%e8%96%88%e8%90%83%e5%8f%96%e7%89%a9%e8%83%bd%e6%b2%bb%e7%99%8c%ef%bc%9f/
「銀杏粹取物」: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diet-nutrition/ginkgo-biloba-linked-to-cancer-3720.aspx
讚讚
首先,紀錄片(Documentary film)是對真實事件的紀錄,為描寫、記錄或者研究現實世界題材的拍攝影片。而《Dark Waters》這部電影在開始的第四分鐘便打出了:「based on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article “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 by Nathaniel Rich」,表示改編自athaniel Rich發表在《紐時雜誌》上的一篇專文,因此《Dark Waters》只能稱作「紀實電影」,而非「記錄片」!
幾乎所有的「紀實電影」都會在片頭或片尾打上「based on」或「adapted from」–「a true story」或「true events」、「real-life events」,也就是根據真人實事或真實事件所改編、演繹的劇情電影,基於某些「需要」,影片會故意隱去或改變片中人物的姓名,或虛構一些劇情以便讓劇情更具張力或者讓故事更加完整;另外還有一種「inspired by a true story」、取材自真實故事的影片,從字面便不難理解,虛構的成分會更大。
是以,「紀錄片」和「紀實片」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Dark Waters》部分內容另外還出自Mariah Blake入圍2016年入圍「國家雜誌獎」決賽名單的報導文章《Welcome to Beautiful Parkersburg, West Virginia》、Sharon Lerner的線上新聞報導「Bad Chemistry」系列中的《The Intercept》,以及Robert Bilott本人的回憶錄《 Exposure: poisoned water, corporate greed, and one lawyer’s twenty-year battle against DuPont》。
其次,《Dark Waters》所描述的,是主人公律師Robert Bilott在杜邦集團的文件中發現「PFOA」被反覆提到,經由詢問專家學者之後,才明白原來是他一直都沒搞清楚的「C8」、一種人工合成的長碳鏈化合物(碳鏈長度為8),也就是這種化合物污染了當地的水源,導致牲畜死亡、居民生病,甚至在杜邦工廠工作的女性員工還產下了畸形兒(成年後的本尊Bucky Bailey還親自在本片的第112分鐘中現身);也因此,全片關於訴訟環節所圍繞的是PFOA的毒性爭議、與鐵氟龍無涉!唯一和鐵氟龍有關聯的,是Robert Bilott回到家中,翻遍廚房想找出所有的鐵氟龍鍋,被妻子發現後,所說出的「DuPont is knowingly poisoning us」云云,而這個毒物片中主人公所指的顯然就是「鐵氟龍」無他;這個部分很可能是「寫實」的,也就是真實發生在Robert Bilott身上的事。當然,這是出身文科的律師犯下的毛病,和本片與現實中的官司一點關係也沒有。
這件事既然被翻拍成劇情電影了,杜邦集團當然會有它的回應與說法。
然而本片片尾字幕所呈現的,最後杜邦用六億七千零七十萬美元對3535件訴案進行庭下和解,難道不也是事實?
重要事情說三遍:
《Dark Waters》片中纏訟的污染有毒物質是「PFOA」、「C8」,不是鐵氟龍!
《Dark Waters》片中纏訟的污染有毒物質是「PFOA」、「C8」,不是鐵氟龍!
《Dark Waters》片中纏訟的污染有毒物質是「PFOA」、「C8」,不是鐵氟龍!
即使是電影,從頭到尾看清楚了之後,再來下評斷,難道不是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嗎?
讚讚
你說低致癌?那POFA癈棄物都丟在你家附近好不好?反正你力保他是無害的嗎。
讚讚
我有說POFA無害嗎?我看你是中毒太深,視力衰退了。
讚讚
你短短一句卻前後矛盾,開頭說「低致癌」,幾個字後卻又說「無害」。
既然「低致癌」怎麼可能是「無害」?
讚讚
這篇文章有個錯誤:「Dark Waters是記錄片。」
Dark Waters雖然是改編真實故事的電影,但不是「紀錄片」。
讚讚
引用通告: 現在的不沾鍋比以前毒七倍,網紅的恐怖行銷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