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9-7-17發表太陽眼鏡,為何需要,如何選擇之後,讀者蘇小姐用臉書寄來提問:
教授您好,我看到您的網站上發布的—外出戴太陽眼鏡的重要性,因為藍光非常傷害眼睛。請問您,許多眼科醫生都說手機的藍光不會直接傷害到眼睛相關的視力,很多醫科方面的報導也都說手機的藍光不會傷害眼睛。在看完您寫的那篇報導之後,我對眼科醫生說的—手機不會傷害眼睛的說法持懷疑的態度。
現在的手機一班都具備有防藍光的功能,像這種手機,使用時,我們還需要另外戴防藍光的眼鏡嗎? 我的一個朋友是做醫療器材的,他說看手機時戴防藍光的眼鏡沒有任何作用。 聽他這樣說後,我花了2千多元配的藍光眼鏡,就沒有戴過。。。。。
想請教林教授,手機的藍光,真的不會傷害眼睛嗎?
的確·,有關手機藍光會傷害眼睛的文章是不勝枚舉,而市面上各式各樣防阻藍光的道具也是琳瑯滿目。但是,這些文章或廣告都不會說出一個關鍵詞,那就是,劑量。
我已經發表過很多有關劑量的文章,一再強調,毒或不毒,害或無害,都是取決於劑量。縱然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水,喝多了也會中毒(請看水喝多了也會中毒)。同樣地,縱然是我們賴以為生的陽光,照多了也會致癌,致盲。
我們為了要防止陽光的過度照射,才要塗防曬油,才要戴太陽眼鏡。但是,手機會過度照射嗎?您有沒有考慮過,手機所釋放的藍光,跟太陽所釋放的藍光,在劑量上有多大的差別?
不要說太陽好了。縱然是日光燈,都比手機要強個好幾倍。根據一篇哈佛的文章,蘋果手機的最高亮度是每平方米625燭光,而一般商店裡燈光的亮度是它的兩倍,而一般白天裡陽光的亮度是它的10倍以上。
也就是說你去逛百貨公司,或是在百貨公司上班,所被照射到的藍光,都遠遠超過手機的藍光。所以,就對眼睛的傷害而言,手機的藍光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於可以說是不存在的。
但是,藍光所影響到的,不只是眼睛而已。它是會影響我們的生理時鐘,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荷爾蒙,等等。所以,對於會發光電子產品的使用,還是要適可而止。尤其是要避免在睡前使用。
對眼睛的傷害,手機的光真的是很傷的。我用手機看片一陣子,睛睛嚴重受損,可是同樣追片,用電視機看更多,卻沒什麼事。
讚讚
應該不是藍光。最有可能是熒幕太小,需要花較多的眼力。
讚讚
我們不會直接去看太陽或日光燈,卻會直接看手機以及電腦的螢幕,所以手機的藍光可能對眼睛的傷害比較大。另外,電腦螢幕對眼睛的傷害可能比手機還大吧?
讚Liked by 1 person
測量太陽或日光燈的亮度並非“直接去看”。我每天看電腦熒幕8小時,已經30年了,沒有藍光危害的問題。
讚讚
你這樣比較亮度可能是不準的。似乎比較重要的不是白光的亮度,而是藍光的強度。
而且你每天看電腦不受影響,那只是個人的經驗而已,並沒有統計上的意義。
我是經由眼科醫生告訴我,要小心電腦螢幕的藍光,也可能因為電腦的螢幕藍光而產生眼底病變。
讚讚
距離眼睛的距離 以及螢幕周圍的亮度可能也是重要的因素
讚讚
請你提供電腦引起眼底病變的證據。
讚讚
並不是電腦引起眼底病變,而是藍光引起病變。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2877 http://www.dreye.net.tw/article/view/18「光線對眼睛的傷害」是指「藍光對黃斑部的傷害」
讚Liked by 1 person
補充參考:
* Blue Light Filtering Glasses | BBC Radio 4 Sliced Bread
* Sunglasses | BBC Radio 4 Sliced Bread
* Blue Light Glasses: A Waste of Money? | Ophthalmologist
Michael Chua
讚讚
無論是BBC Radio、Michael Chua, MD,對於紫外線與藍紫光防護與其他護眼建議的敘述內容,原則上是將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的內容寓教於樂化,供參考!
https://www.aao.org/eye-health/tips-prevention/should-you-be-worried-about-blue-light
讚讚
This is a good one. Thanks. Unfortunately, he still recommend taking fish oil for dry eyes treatment: 😊
讚讚
魚油一案,個人會以「時間軸」去判斷他的建議是否是基於「當下最適宜/最強烈的證據」,2020年AAO對於乾眼症的輔助療法立場是「食用深海魚類補充魚油,如果不吃魚的話,請諮詢醫師魚油補充劑是否適合你」,2022年AAO根據新出爐的證據,對於乾眼症的立場修正為「不建議魚油補充劑作為乾眼症的輔助療法」,該影片拍攝時間是2021年,根據的是當時AAO的建議。引用教授最新發文「卡爾森一再指責福奇和其他科學家根據新證據而改變主意。儘管這樣的做法是科學進步的基石,但在卡爾森的眼中,這種昨是今非的行為是等於撒謊。」再引用Dr. Francois Balloux於英國衛報對Covid科學演進評論裡一句"One simply cannot follow the science. The best you can hope to achieve is for the science to tend towards the truth, though that process can be complicated and at times erratic."
我對Michael Chua, MD的資訊多視為衛教影片版的AAO指引,他目前是保持"Non-Affiliate",在眼科領域容易賺外快的時代,算是難得。但也可能是他尚未成名,太多醫師成名前說實話,走紅後說騙話。我對醫師的言論也越來越警惕(家人私底下的小聲說:太多網紅名醫,成名前是醫生,業配後都畜生)
讚讚
Nobu,以下是前些天在另一篇文回覆您留言卻無法成功送出留言的內容,今天似乎有機會成功順利送出?!
The Sonnenburg Lab (Stanford Medicine) 主導的研究 PMID: 34256014 (這篇是目前相較下最能說服我的相關腸道菌叢生態與飲食型態的研究)、科普暨人文讀物《發酵文化:古老發酵食如何餵養人體微生物?》可能是您感興趣的領域。然而,若居住地於台灣,截至2022年初之上架市售瓶裝康普茶非定義上 using a 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 (SCOBY) 進行發酵,之前在教授康普茶一文我小諷刺了一下台灣的瓶裝康普茶風潮,勉強只算是添加醋酸菌與乳酸菌的含糖茶飲(雖然看似"健康",但實為含糖飲料),目前台灣尚無相關法規去規範食品業者標示「康普茶」之 SCOBY 的製程。與您分享。
讚讚
Nobu,今天系統似乎不會阻攔我😂😭~我記得您對免疫學領域有興趣,以下這篇闢謠科普文引用的文獻已經超越敝人知識範疇,對我僅能作為參考,也許您有更完整知識體系進行識讀與閱讀。
PS. 我非醫療專業背景,每當閒暇業餘閱讀到免疫學、心血管、腦神經領域時,就會瞬間當機腦霧😶🌫️,有過不去的知識天花板哈!
“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 這篇文到底有多少錯?下篇:文章內容有哪些資訊有誤或需要補充?文獻海洋在這裡。
https://link.medium.com/907ku6JD3sb
讚讚
謝謝 Elliot 君。那下篇一文我已讀過。我也已加入她發起與主導的「病毒與疫苗新知討論」群組。她目前好像是在法國攻讀免疫學博士:時而分享近期發表的文獻。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