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紅先生”在2018-1-9 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

我小時候喝許多保見運動飲料,因為小五小六的時候是體育班的手球隊,學校都是提供我們一箱一箱的喝,在我國一的時候性早熟,現在已經成年陰莖仍然短小,不知道是否跟後來新聞報導的塑化劑有關係,所以想要來信詢問您,這樣的事情造成我內心深刻自卑。

news

在台灣,有關運動飲料因含有塑化劑而會造成陰莖短小的說法,是源自於2011年5月爆發的「塑化劑事件」。例如,在2011-5-31中天新聞的報導30歲男生殖器小 疑長期喝運動飲料所致「屏東署立醫院開放塑化劑特別門診,不少家長帶著自己的小孩到醫院求診,不過,有一位30歲的許姓男子,他說自己長期喝運動飲料,感覺自己的生殖器比別人小,懷疑是塑化劑造成,很擔憂不能生育,儘管醫生檢查後,他的生殖器很正常,男子依舊要抽血檢驗,還要醫生拿出照片比對,醫生哭笑不得」。

那,為什麼家長會帶著小孩求診?

我們再來看一則2011-6-13蘋果日報的新聞。它的大標題是:塑毒陰影 嬰雞雞米粒大,小標題是:不到正常長度1/10 母:孕期天天喝飲料。它的第一段是:台中市出現「一粒米小雞雞」,引來塑化劑作祟的聯想。一名婦女今年二月間早產產下一名男嬰,男嬰陰莖竟只有「一粒米」大小,但男嬰性染色體正常,院方在追查原因時爆發塑化劑事件,男嬰母親坦言懷孕期間每天至少喝一杯茶飲店飲料,醫師認為,雖難斷言是塑化劑惹禍,仍提醒孕婦少吃加工食品飲料,也不要隨便服用健康食品,飲食天然、均衡最好。

那,為什麼會懷疑,男嬰陰莖短小是因為媽媽在孕期天天喝茶飲店的飲料呢?

那是因為,醫學文獻裡用老鼠做的實驗發現,塑化劑有抗雄性荷爾蒙的作用,所以,如果孕婦長期喝含有塑化劑的飲料,就可能會導致她的女兒性早熟,或男童女性化。在2005年更有一篇調查男嬰的論文發表:Decrease in Anogenital Distance among Male Infants with Prenatal Phthalate Exposure(產前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的男嬰的男性器肛門距離減少),表明產前接觸鄰苯二甲酸酯與男嬰的肛門生殖器距離和陰莖尺寸減少有關。(附註: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塑化劑)

就因為如此,在2011年5,6月期間,台灣流行起一股媽媽帶著男童到醫院檢查生殖器的風潮。而且,連大男人也開始懷疑,自己的命根子是否也是塑化劑的受害者。

可是,在當時,所有檢測塑化劑是否會造成生殖器發育失常的研究都是針對剛出生的老鼠或嬰兒。也就是說,在當時,根本就還沒有研究是針對兒童或成人。

這種情況一直到2017年才出現改變:台灣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其他數個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了Phthalate exposure and reproductive hormones and sex-hormone binding globulin before puberty – Phthalate contaminated foodstuff episode in Taiwan(青春期前鄰苯二甲酸酯暴露和生殖激素以及性激素結合球蛋白 – 台灣鄰苯二甲酸酯污染食品事件)。

這項研究發現,就自身接觸而言(非通過母體),塑化劑有可能會造成女童性早熟,但卻沒有影響男童的性發育。因此,就目前的證據而言,“紅先生”對運動飲料可能造成性器短小的疑慮,似乎是多餘的。

更重要的是,請“紅先生”注意上面那則中天新聞裡的「儘管醫生檢查後,他的生殖器很正常,男子依舊要抽血檢驗,還要醫生拿出照片比對,醫生哭笑不得」。

男人擔心性器官尺寸不足,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往往是沒必要的心理作祟。

早在1966年,性醫學先驅Masters 和 Johnson就在Human Sexual Response這本書裡說,陰莖大小與女性的性滿足無關。五十多年來的後續研究,也都同意此一說法。請看2016年發表的Size did not matter: An evolutionary account of the variation in penis size and size anxiety(大小並不重要:陰莖大小和焦慮的演化)。

所以,請“紅先生”一定要放寬心。根據我在性醫學領域裡20多年的經驗,您的焦慮,自卑,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一個男人是否夠男人,是看他的大腦有多靈光和雙手有多勤快,而不是小弟弟有多雄偉。

後記:飲料瓶的材質是PET,不含塑化劑,請看寶特瓶含塑化劑,會造成皮膚發炎,生理期提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