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大腸癌治療的迷惘和維他命D,讀者回應兩篇文章裡說,沒有人知道什麼叫做「維他命D正常值」。我還提供了兩篇最新醫學論文做為佐證。
可是呢,有位好友跟我說:歹勢,看甲霧煞煞,有看沒有懂。
其實,這是意料中事。畢竟,這兩篇論文是寫給醫療專業人員看的。
所以,我決定在這裡,將這兩篇論文裡,有關「維他命D正常值」的部分,翻譯如下。
第一篇論文是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less controversy, more guidance needed(維他命D補充:少點爭議,需要更多指導):
文獻中有關維他命D缺乏症的發生率有多種不同範圍的報導,而之所以會如此,要部分歸因於對於維他命D缺乏症的不同定義(例如,血清25-羥基維他命D濃度低於20ng / ml或低於12 ng / ml)。因此,這方面的研究充滿了互相矛盾的結果。
到底什麼是最佳維他命D濃度,還沒有達成共識,而精確的維他命D測量方法也還只是在研發中。
雖然補充維他命D對骨骼的益處已有記載,但還是有研究表明沒有觀察到如此的益處。事實上,就老年人跌倒風險而言,高劑量維他命D補充劑甚至被報導會造成傷害。至於維他命D在非骨骼方面的益處也是如此,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腎臟疾病和肝臟疾病,都是既有正面也有負面的報導。
第二篇論文是Concerning the vitamin D reference range: pre-analytical and analytical variability of vitamin D measurement(關於維他命D參考範圍:維他命D測量的預分析和分析變異性):
與其他維他命不同,維他命D在血液中的濃度在一年中隨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而起伏。(也就是說,某個時候“過低“,某個時候”過高“, 都可能是正常的)
目前的維他命D測量方法仍有很高的變異性,而這可能會導致不正確的維他命D缺乏之診斷。(也就是說,同一個血液樣品,某一家醫院測出“過低”,但另一家卻測出“正常”)
由於低維他命D濃度對非骨骼疾病的影響仍然部分未知,有關建立有意義範圍的國際指南是需要的。
好,除了上面的翻譯之外,我也請讀者參考一篇哈佛大學的文章(發表日期2016-12-19,更新日期2017-10-3)。它是寫給普羅大眾看的,標題是Vitamin D: What’s the “right” level?
從這個標題,讀者應該可以看出,就連哈佛的醫生也在問,什麼是「維他命D正常值」。
還有,我今天才發現,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有發表一篇標題為「淺談維生素D缺乏及不足」的文章。儘管我不同意它摘要裡說的「依文獻報導,老年人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十分普遍」,但我還是認為它是值得推薦給讀者的。(註:文章裡有說「維他命D不足」的定義不明,所以,既然如此,又怎麼能說它是十分普遍呢?)
同樣地,我也是今天才發現,萬芳醫院內分泌專科醫師劉漢文在2017-5-18在他自己的網站有發表一篇維他命D缺乏的爭議。
從這個標題,讀者應該可以看出,何謂「維他命D缺乏」,是有爭議性的。
更重要的是,劉醫師在結語說:一般人只要注意有適度的陽光,從鮭魚、鮪魚、鯖魚、魚肝油、蛋、乳製品、蘑菇等食物來攝取維他命D即可。
如果你認為罹患了“維他命D缺乏症”,那就應該找出原因,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猛吃維他命D。
正常的情況下,維他命D是通過「陽光→皮膚→肝→腎」這條路線而產生的。所以,如果你有維他命D缺乏的症狀或疑慮,就應該檢查這條通路是否出了問題。
另外,由於維他命D也可以來自食物,所以,你也應該檢查食物是否缺乏維他命D,或是腸道有吸收的問題。
治根,才是上上之策。
引用通告: 維他命D,讀者又質疑 | 科學的養生保健
引用通告: 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 | 科學的養生保健
引用通告: 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 - 癌症資訊網
引用通告: 血檢測不到維他命D,骨頭卻正常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