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人體的臟器統稱為「五臟六腑」。「五臟」指的是「心、肺、肝、脾、腎」。「六腑」指的是「胃、膽、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所以,「五臟六腑」裡並沒有胰臟。
在西醫學裡,胰臟既是消化器官,也是內分泌器官。作為消化器官,胰臟分泌多種不同的酶來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核酸。作為內分泌器官,胰臟分泌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來控制血糖高低。
胰臟癌也將在2020年成為導致癌死的第二名(僅次於肺癌)。請看胰腺癌發生及死亡俱增。
可是,一個這麼重要的器官,怎麼沒被睿智的大中華老祖宗發現呢?
要回答或討論這個問題,最好是分成兩篇文章來完成。
在這一篇,我將討論「中醫的胰臟就是三焦」。
在下一篇,我將討論「中醫的胰臟就是脾臟」。
在這篇文章的第一段的最後,讀者可以看到「三焦」。它是「六腑」之一。
相對於「五臟六腑」裡的其他十個成員,「三焦」對大多數人而言,應該是比較陌生的。
事實上,縱然是對中醫界的專家學者而言,「三焦」也一直是個謎團。
台灣的王元甫醫師在2006年獲得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而他的博士論文就是三焦之文獻與研究。
在論文的一開頭,也就是摘要裡的第一段,就這麼說:
《黃帝內經》與《難經》被尊為醫家聖經,自古即然。《黃帝內經》說三焦與膀胱 有“厚薄、緩急、直結之別”;而《難經》兩度強調“三焦有名而無形”。在北宋以前, 醫家並無異議,多尊奉三焦“無形說”,有些醫家(如張仲景)雖未表態,但也沒反對。 直到南宋以後才開啟三焦“有形”或“無形”之千年大辯論。
千年大辯論!!!
南宋的年代是從1127年到1279年。所以,根據這篇博士論文,我們可以預期,有關三焦的辯論,至少會持續到2127年。
不管如何,我們來看看神農氏網站對於「三焦」怎麼說:
三焦是中醫特有的概念,在西醫解剖系統並沒有類似功能或器官。有些人更提出三焦有名而無形的說法,三焦實際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統稱。雖然已有人提出幾種學說如三焦為胰腺學說及三焦為整體代謝學說,至今,仍未有確切的定論。
有趣的是,在這篇文章的插圖裡,「三焦」的英文是TRIPLE BURNER(請看本文插圖的左半邊)。如果光是看字的話,還以為是「三重燃燒器」或「三重火爐」。(註:在王元甫醫師的博士論文裡,三焦的英文就直接用音譯為sanjiao)
不管如何,神農氏網站的這段文章裡有提到「有人提出幾種學說如三焦為胰腺學說」。
沒錯,提出「三焦為胰腺」的人叫趙棣華。他是大陸的中醫師,在1965年發表論文,主張三焦是胰腺。
可是根據王元甫醫師的博士論文,光是在1957年到2005年之間,就有60篇有關三焦理論的論文,而它們總共提出36種三焦的說法,包括三焦是腎,輸尿管,胸腺、前列腺,大動脈,脂肪,神經,淋巴,等等。
也就是說,「三焦為胰腺」也只不過是佔了眾多學說中的36分之一。
不管如何,王元甫醫師博士論文裡有引用另一位中醫師(蕭亦相)的話:
如果忽視了中西醫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 把三焦牽強附會地與現代醫學的網膜、神經、淋巴、消化系統、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 來加以等同,是很難合轍的。
所以,「中醫的胰臟就是三焦」,有多大可能?
下一篇,我會談「中醫的胰臟就是脾臟」(胰臟:中醫千年懸案(2))。這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卻是一個比較可信的說法。
引用通告: 胰臟:中醫千年懸案(2) | 科學的養生保健
第五節 三焦相當於西醫之胸膜腔與腹膜腔
中醫之三焦相當於西醫之胸膜腔與腹膜腔。符合上列三焦四要件之西醫解剖結構為胸膜腔(pleural cavity)與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胸膜腔位於人體上部,等同上焦;腹膜腔位於人體中下部,等同中焦、下焦。兩腔相通,以橫隔分開。胸腹膜腔(三焦)為空腔結構,其內遊行氣津。
(1)“有形”與“無形”兼顧。三焦空腔內即《難經》所謂“無形”的部份,三焦空腔外膜即《內經》所謂“厚薄、緩急、直結”的部份。
(2)水道。三焦空腔內流行氣化態津液,所以屬無形。
(3)氣道。三焦空腔內通行三氣。氣隨呼而升,隨吸而降。三焦空腔不僅可聯繫五臟六腑,也是臟腑聯繫四肢的要道。
(4)聯繫五臟六腑。三焦空腔位於五臟六腑之間,其內通行氣與津液(氣化態)。三焦之氣液可經由玄府與五臟六腑相通,三焦空腔即藉此調節臟腑之功能。
第六節 三焦早已解密
以上三焦之“四大要件”可以同時解釋《黃帝內經》與《難經》之經旨。其實有許多醫家早已講出三焦之奧秘:唐代楊上善、孫思邈,元代袁淳甫、滑壽,明代虞摶、韓懋、張景岳,而張志聰總結三焦之爭論。
(1)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4﹞認為三焦是“無形”,而三焦手少陽之脈則是“有形”。
(2)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5﹞曰:三焦有名無形,但又說:“三焦形相厚薄大小,並同膀胱之形。”可見孫氏認為三焦內行氣而無形,外有形相厚薄大小。
(3)袁淳甫“臟腑間隙說” ﹝6﹞。《難經本旨》曰:“所謂三焦者,於膈膜脂膏之內,五臟五腑之隙,水穀流化之關,其氣融會於其間,薰蒸膈膜,發達皮膚分肉,運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隨所屬部分而名之,實際引數氣之別使也。是故雖無其形,倚內外之形而得名;雖無其實,合內外之實而為位者也。”
(4)滑壽《難經本義》﹝7﹞曰:“三焦外有經,而內無形。”
(5)虞摶“腔子說”。《醫學正傳‧醫學或問》﹝8﹞曰: “人身之相火,亦遊行於腔子之內,上下肓膜之間,命名三焦,亦合於五臟六腑。……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函乎腸胃之總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曰三焦,其可謂之無攸受乎?其體有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六臟五腑之外也。”
(6)韓懋《韓氏醫通》曰:“三焦之位,實在五臟部位之中虛處,一氣流行,綿綿不息,所謂呼吸之根,性命之蒂也。”
(7)張景岳“大囊說”。《類經附翼•求正錄.三焦包絡命門辨》﹝9﹞曰:“臟腑之外,軀體之內,一腔之大腑也。”曰:“今夫人一身,外自皮毛,內自臟腑,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于腹腔周圍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象若六合,總護諸陽,是非三焦而何?”
(8)張志聰《侶山堂類辯,辯三焦》﹝10﹞認為三焦有“有形”與“無形”兩部份。張氏總結數千年來三焦之所以議論紛紜,是因為各醫家偏執己見而不能通貫。張氏曰:“有形、無形皆是也,但各偏執一見,而不能通貫耳﹗……先聖賢多詳論于諸經之中,奈何後人不能博覽群經,又不能貫通會悟,是以各執一見,而為一偏之辭。嗟嗟﹗三焦之理,數千年以來,尚議論紛紜,無惑乎諸君之折辯也。”
唐代楊上善與孫思邈已隱約說出三焦之要點,元代袁淳甫實已說出三焦之真義,到明末清初時,三焦之真象實已昭然若揭,三焦爭論應可告一段落。清代醫家幾乎都已認同虞摶“腔子說”或張景岳“大囊說”。兩說實質上是相似的,只是說法、用詞不同,腔內、囊內屬“無形”(其內遊行相火),腔膜、囊膜屬“有形”,雖然虞摶本人未明言三焦“有形”或“無形”,而張景岳則認為三焦屬“有形”。袁淳甫之“臟腑間隙說”也與兩說類似,間隙只講空間(“無形”),不講外膜,而外膜則歸屬於臟腑。總而言之,三焦形質之要點在於能否完美解釋三焦之“行水”與“行氣”之雙重功能,並與臟腑相聯繫。
按一下以存取 20160704193711_46603.pdf
讚讚
謝謝王醫師提供資訊。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