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白筍」有好幾個不同的稱呼,而其中最常見的應該是「茭白筍」。但是,「腳白筍」是我兒時的印象,所以,就讓我繼續用這個「誤稱」好了。
媽媽知道我愛吃腳白筍,在美國又吃不到,所以,每次我回台灣,她一定會親自去市場買,親自做菜。
就這樣,腳白筍成了我思念母親的代名詞。
而,研究腳白筍的來龍去脈,也成為我的嗜好。
腳白筍是採收自學名叫 Zizania latifolia 的植物,而這個植物有好幾個中文名稱。其中,最常見的應該是「菰」,但是,最有趣的應該是「蔣」。
以下是大中華族譜裡對蔣氏起源的敘述:
蒋就是菰,一种植物,现在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蔬菜,即茭白,这是蒋的本义。菰即蒋草,古时盛产于河南修武、获嘉地区的蒋河两岸。以蒋草为原始植物图腾的氏族,擅长于采集菰实,并依赖蒋草为食。以蒋命氏族之名,蒋人所居之地被称为蒋,临近的河流被称为蒋河,进而建立了城堡,最终形成国家和姓。
這個敘述裡所講的「菰实」,就是菰草的果實,也就是「菰米」。
菰米在《周禮》,《禮記》,以及《爾雅》這三本兩千多年前的古籍裡已有記載。而《周禮》更把菰米與「五穀」合稱為「六穀」。
更有趣的是,《爾雅》裡如此記載:「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東啖之,甜滑」。
而根據《爾雅翼》(一本專為解釋《爾雅》的書)的解釋:「今又菰中生菌如小兒臂,爾雅謂之遽蔬者」。
也就是說,「邃蔬」就是「茭白」(腳白筍),而兩千多年前,人們已經知道,菰草除了會生菰米外,也會長出腳白筍。
只不過,雖然腳白筍在台灣非常普遍,但你曾見過菰米嗎?
可能性不大,甚至於可以說是肯定沒有。因為大約從明朝年代起,幾乎所有在亞洲的菰草都只會長腳白筍,而不再生菰米了。
但是,亞洲的菰草有三個近親,也就是生物分類學裡所說的「同屬不同種」。這三個近親都生長在北美洲,而它們都是只會生菰米,不會長腳白筍。
實在很可惜,如果不是一件發生在1991年的事,我們就可以在美國吃到腳白筍了。
請看腳白筍原本是一種米(下)。
引用通告: 腳白筍防骨質疏鬆,抗癌? | 科學的養生保健
引用通告: 吃掉茭白筍裡的「黑點」可防骨質疏鬆? – 巴西華人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