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max在2023-4-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最近跟老婆爭論有關不沾鍋的安全性,起因看到某YOUTUBER發布影片"年度鐵氟龍鍋盤點!網友最常問的鍋子一次解惑",裡面大意是說不沾鍋都會或多或少掉出「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危害人體,而不沾鍋廠商只會在化學結構上做些微改變再賣,來躲避法規。而再查了一下近期新聞,歐盟四國及挪威也說要同步禁用PFAS,甚至行政院也發表一篇轉載"不等歐盟了,丹麥率先宣布食品包裝禁用 PFAS",內文中提到PFAS 化學品與人類的一系列健康風險有關。雖然有拜讀您2020年"不沾鍋有毒嗎?"的大作,但各國政府機關,不斷禁止PFAS,真讓我們擔憂不沾鍋是否也有所謂健康上的風險?再麻煩林教授解惑,感激不盡。』
首先,我希望讀者能了解,YOUTUBER之類的網紅,為了吸引點擊,所採用的手段之一就是行銷恐怖。例如·一位叫做「阿x博士」的人在2021-10-28就在一篇臉書貼文裡附上了下面這張圖片(右下角的小黑人是我加上去的)。可是,如果真如她所說的「美國環保署EPA本週公佈了現在不沾鍋原料的毒性-比以前的PFOA/PFOS還要毒七倍」,那為什麼如今,一年半後,美國還是沒有禁止不沾鍋?(註1:有關這位YOUTUBER的行銷恐怖,我在2021-7-30有發表油炸到底要用什麼油?,評論她的影片「23種油科學分析!標榜健康的反而致癌」。註2:在美國,不沾鍋安全性的審核是FDA的權力,而不是EPA。請看下文。)

讀者max所說的PFAS,是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根據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美國化學理事會)發表的Fluorotechnology/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PFAS是一個龐大而多樣化的化學家族,它使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動力的產品成為可能——我們每天用來與朋友和家人聯繫的手機、平板電腦和電信設備; 為美國軍隊提供動力的飛機; 替代能源; 和幫助我們保持健康的醫療設備。 PFAS 對於實現我們 21 世紀的生活至關重要。
讀者max所說的「您2020年"不沾鍋有毒嗎?"的大作」,是我2020-5-8發表的不沾鍋有毒嗎?,而我在這篇文章裡面有說:『「不沾鍋塗層」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鐵氟龍」(teflon)。鐵氟龍的製作需要一種「表面活化劑」,而在2013年之前,杜邦公司所採用的表面活化劑就是…PFOA。…不管是PFOA或是GenX,都只是在製作鐵氟龍的過程中使用。但很多個人或團體,包括台灣的消基會,都把鐵氟龍當成是PFOA來看待。這就是為什麼含有鐵氟龍的器具會被說成是有毒、會致癌的原因。』(註:PFOA和GenX都是PFAS家族成員)
美國癌症協會有發表(2023-3-21最後更新)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 and Related Chemicals【全氟辛酸 (PFOA)、全氟辛烷磺酸 (PFOS) 和相關化學品】,而其中有關不粘炊具的內容是:「除了吸入帶有不粘塗層的加熱炊具產生的煙霧可能導致流感樣症狀的風險外,沒有證據表明使用這些產品對人類有風險。 雖然 PFAS 可用於製造其中一些塗層,但最終產品中不存在(或以極少量存在)。」
美國FDA 在2022-2-24發表Authorized Uses of PFAS in Food Contact Applications(PFAS 在食品接觸應用中的授權用途)。我把全文翻譯如下(紅色字):
自 1960 年代以來,FDA 已授權特定的 PFAS 用於特定的食品接觸應用。 一些 PFAS 因其不粘和防油、防水特性而用於炊具、食品包裝和食品加工。 為確保食品接觸物質在其預期用途中是安全的,FDA 在核准其投放市場之前進行了嚴格的科學審查。
獲准用於與食品接觸的 PFAS 通常分為四個應用類別:
- 不粘炊具:PFAS 可用作塗層,使炊具不粘。
- 食品加工設備中使用的墊圈、O 型圈和其他部件:PFAS 可用作樹脂,用於形成食品加工設備中需要化學和物理耐久性的某些部件。
- 加工助劑:PFAS 可用作製造其他食品接觸聚合物的加工助劑,以減少製造設備上的堆積。
- 紙/紙板食品包裝:PFAS 可用作快餐包裝紙、微波爐爆米花袋、外賣紙板容器和寵物食品袋中的防油劑,以防止食品中的油脂通過包裝洩漏。
FDA 審查有關食品接觸物質授權用途的新科學信息,以確保這些用途繼續安全。 當 FDA 發現潛在的安全問題時,FDA會確保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或者這些物質不再用於食品接觸應用。 FDA 可以與行業合作,就此類食品接觸物質達成自願性市場淘汰協議。 當FDA判定不再能合理確認授權使用食品接觸物質不會造成危害時,FDA 也可以撤銷食品接觸授權。
一個由六個美國國家級部門組成的委員會在2022-7-28發表Guidance on PFAS Exposure, Testing, and Clinical Follow-Up(PFAS 暴露、測試和臨床隨訪指南)。這六個部門是:(1)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2)健康與醫藥部;(3)地球與生命研究部;(4)人口健康和公共衛生實踐委員會;(5)環境研究和毒理學委員會;(6)PFAS 測試和健康結果指南委員會。
這份報告長達300頁,而其中有關不粘炊具的內容是在第264頁。我把它的全文翻譯如下(紅色字):
不粘炊具已被研究作為 PFAS 暴露的來源。 在干預方面,問題在於用不含 PFAS 的物品替換不粘炊具是否會導致人類 PFAS 暴露量的可測量減少。 雖然沒有確定任何干預研究,但我們簡要介紹了一項在美國進行的研究,該研究比較了不粘鍋與不銹鋼煎鍋向空氣和水中的 PFAS 釋放量。 Sinclair and colleagues (2007) 在紐約購買了四種品牌的國產和進口不粘煎鍋和一種品牌的不銹鋼煎鍋(每個品牌三到五個)。 未識別平底鍋品牌名稱。 所有平底鍋都用熱肥皂水預先清洗過; 用 Milli-Q 水沖洗; 並用毛巾擦乾。 不銹鋼盤用作對照。 作者報告說,在正常烹飪條件下(179至 233°C 表面溫度),從不粘鍋中測得氣相中的 PFOA 為 11–503 皮克/平方厘米 (pg/cm2)。 (還檢測到含氟調聚醇,但這些不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化學物質,因此未進一步討論。)重複使用一種品牌的平底鍋後,氣相 PFOA 減少,而其他品牌的平底鍋則沒有(每個品牌 n = 1)。 作者還測量了在選定平底鍋中煮沸 10 分鐘的 Milli-Q 水中的 PFOA,發現結果不一致(某些平底鍋在水中產生可測量的 PFOA 水平,而其他平底鍋則沒有)。
由於論文中未包含品牌名稱,因此此信息不能用作具體干預建議的基礎。 即使包括品牌名稱,鑑於樣本量小且缺乏研究重複,也很難將此信息用作一般建議的基礎。 最後,由於既沒有提供空氣濃度也沒有提供水濃度,因此這種暴露源對總攝入量的貢獻程度尚不清楚。
根據上面這三條權威性(至少是較可靠)的資訊,截至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不沾鍋是有健康上的風險。當然,我知道「沒有確切的證據」並不等於「沒有確切的風險」,所以,如果您選擇相信不沾鍋是有健康上的風險,我會予以尊重。只不過,我還是衷心希望讀者能不要生活在網紅製造的恐懼中。
後記:讀者Elliot在2023-4-24留言:不看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我只是搜尋個「阿淇團購」,結果跳出以下網頁。我越來越看不出這與直銷的差異,YouTube影片變成網路形式的直銷講座?原本以為售價有點直銷,亂按亂按,陰森的網路演算法帶我進入「黑繃帶 阿淇」,何止直銷啊?一小罐要價五位數新臺幣的乳霜,想說是什麼神奇黑科技,進去閱讀了一下成分表,喔~原來是換個香精換個包裝的妮維雅護手霜,以機場免稅商店的售價標價,另一個「海洋拉娜」(La Mer),騙子與盤子的共榮圈,「goop」的消費族群。算了,不擋人財路。
https://www.neoflam.com.tw/pages/achi?sl-ref=achi
請問教授家裡有用不沾鍋嗎
讚讚
有,好幾個。
讚讚
喔~~~那個賣弄學歷兼賣鍋碗瓢盆的博士!出道時還有幾句科普真話,業配後完全成為另一個「純」工商廣告的理科太太。#鈔能力
這類逛超市賣場、廚房灶咖類、種草帶貨的網紅也不知不覺進入了養生圈胡說八道恐懼行銷,漸漸成為風潮。
鑑賞美國版的阿淇博士
讚Liked by 1 person
好萊塢巨星電影“Dark Water”大概是把PFOA、PFAS、Teflon議題帶到大眾視角裡的一大關鍵,電影賣座後,有不少科學/醫學團體、機構組織撰文分析其中的 fiction vs fact, 比較已知的大概是化工廠製造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遊說團體、監管機制及牽涉層面太複雜)…
另一個思考角度供參考。
PS. 突然發現我家似乎沒有不沾鍋與瓦斯爐/電磁爐,烹調料理的個人習慣,高度依賴烤箱、大同電鍋、微波爐、instant pot,超極簡(因為懶)…
讚Liked by 1 person
但我記得好像是林慶順教授就有說了
電影畢竟就是電影…還是需要有觀眾的,而不是紀錄片
同時那個yt博士真的是打著國外學歷的名號裝成專家
但在真正的專家眼裡她講得內容真的很可笑
她講的都是似是而非的,或者強調她想要的、有利於業配的內容,隱蔽她不想讓觀眾知道的內容
你說她笨嗎?她才不笨,就是懂得割韭菜
讚讚
https://professorlin.com/2020/05/08/%e4%b8%8d%e6%b2%be%e9%8d%8b%e6%9c%89%e6%af%92%e5%97%8e%ef%bc%9f/
教授先前此篇提及。
其實她的受眾從來不是「真正的專家」,而是喜歡「聽起來很科學」 (sciency) 的民眾,即便她的話語在學界/知識圈或是該領域的專精者耳裡,聽起來多半荒謬至極,但打著高學歷知識型網紅科普內容的名號,加上聽起來是佛心來了做公益的形象,民眾很難辨識事實或誤導,或是「純」業務推銷的工商廣告內容。玩笑話,這個 Doctorate 會不會是 “BaD" (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商學博士?!"BAD"沒有在刻意影射喔!(or did I?!)
讚讚
【誤導】要你命的不沾鍋網傳影片?勿過度解讀!PFOA台灣鐵氟龍業者早已停用
MyGoPen查證參考:
https://www.mygopen.com/2023/03/PFOA.html
讚讚
可惜沒有提起Gen-X – 所謂毒七倍的東西。
讚讚
According to Dr Joseph Schwarcz, GenX is less toxic. Me ain’t have/see good evidence and proper data. Kinda wanna drop a message to consult him further. Just out of curiosity!
讚讚
林教授:
大陸健康節目談“錳”對腦的傷害,會引發失智阿茲海默帕金森…..。忌用不良的不鏽鋼鍋具餐具(凡吸鐵吸不住者)~請開示🙏
讚讚
👆寫反了
應該是吸鐵能吸住的含錳
我吃了多少錳才會記錯啊😭
讚讚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食品安全資訊網-不鏽鋼便當含錳事件專區
http://nehrc.nhri.org.tw/foodsafety/Manganese.php
希望網站連結的資訊能夠初步釋疑您的困惑 🤗
讚Liked by 1 person
👆寫反了
應該是吸鐵能吸住的含錳
我吃了多少錳才會記錯啊😭
讚讚
煙草會不會致癌?美國政府以及其他各國政府有沒有禁?
高糖會不會危害健康?美國政府以及其他政府有沒有禁?
檳榔會不會致癌?台灣政府以及其他政府有沒有禁?
上面的答案都很簡單明顯,國民的健康,是遠遠抵不過廠商的金錢利益的。
美國政府沒禁,不代表是安全的。
美國政府放飛波音737max,竟然是廠商球員兼裁判在審核,FAA形同虛設。
當初鐵氟龍鍋上市,也是美國政府通過的。當初廠商知不知道有害人體?是無知還是為了金錢,不惜人命?
有鉛汽油的禁用,拉扯了數十年,有科學證據的反對使用者,還被財團、關員、御用學者污衊,打成反科學的大反派。
講這麼多,只是想讓每個人自主思考,不要盲信政府或某些人。
讚讚
是的,所以我才會說尊重您的選擇。
請問,手機也有鐵氟龍,那您用不用呢?
汽車、飛機也有,您搭不搭呢?
冰箱、電鍋也有,…
牙線也有,…衣服也有……………………………
讚讚
重點是這些東西並非直接接觸食物,吃下肚的毒物和環境毒物,管制的力道是有差異的。然而環境的毒物,即便一開始沒吃下肚,也很有可能最終透過進入食物鏈進入人類的身體,這也是為何EPA會跑在FDA前面的原因。
用既成事實來否認現有潛在毒物的禍害,是抹消了過去所有證明有毒物質的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反科學。
讚讚
跟PFAS或其衍生物直接接觸的食物是多不勝數。
牙線呢?放在嘴裡面刮又刮,您就不害怕?
讚讚
不知道可怕就不害怕,知道可怕,就會想辦法避免或是找替代物品。教授用既成的作法來當作PFAS安全的暗示,在一個以「反偽科學」為標誌的網站,恐怕站不住腳。
讚讚
您可以用任何邏輯來支持您的理念。
我的文章不會是根據個人的邏輯、推理或理念,而是根據所有目前的科學證據。
您要說服我,就要拿出不粘鍋有害健康的科學證據。
讚讚
要證明不沾鍋有害,可能會像要證明有鉛汽油中的鉛有害一般花100年,或是氟氯碳化合物有害一樣花70年,或是像石棉等等物質在被禁前已經讓無數人受害。
現在已經有研究證明PFOA/PFOS對人類有害,被許多政府立法禁止使用了,對現在尚合法的Gen-X的毒性也已經有最新的資料,比PFOA/PFOS還毒(人體容許量只有前者的1/7),這樣的歷史與資料擺在前面,您可以選擇繼續使用不沾鍋承擔風險,但不能說鼓吹不要使用不沾鍋減少環境PFAS的人是為求流量危言聳聽,這些人可包括歐盟等先進國家的政府。
另您說重點在「不要讓PFAS進入環境」,那麼您有找到任何權威的方法或證據,證明可以逆轉現在持續增加的環境與人體內PFAS?
讚讚
我再說最後一次,我的文章只根據所有目前的科學證據。未來無法預料,所以不能當作科學證據。
我也再說最後一次,我寧可選擇不接受恐嚇,也希望我的讀者不要生活在網紅製造的恐懼中。
讚讚
The fine line between scientific scepticism and conspiracy theory is the difficult one.
Spectrum of proper science/medicine communities (less fringe ones) include (sci/med scepticism → sci/med fundamentalism → sci/med conservative → sci/med progressive → sci/med scepticism). It’s healthy to be sceptical on both ends and be open-minded seeking the truth (or approximation of the truth) among evidence-based facts and scientific unknowns. Never stay dogmatic and never go tribal. However, sci/med denialism (merchants of doubt) & sci/med capitalism (merchants of disinformation) belong to conspiracy theory which is light years away from sci/med spectrum. It’s crucial to tell evidence-based professionals from vicious grifters.
Note: I’m fully aware that FDA as well as corporate influence in scientific communities do not have good track records. ‘More doctors smoke Camels than any other cigarette.’ constantly reminds me back in the 50s how the tobacco industry convinced the public and doctors ‘smoking is good for you’. Tobacco, heroin & cocaine were once healthy. Gay conversion therapy was once in the treatment guideline. FDA’s conflict of interest (dirty laundry) with Purdue Pharma isn’t made-up. OxyContin overdose epidemic is flipping real. Trans fat was listed in the GRAS till 2015. It took 50 years to build sufficient evidences to remove it from the list. On the flip side, corporate influence continues shilling alternative mathematics, fearmongering misinformation, twisted doubts, scientific unknown, conspiracy theory, etc. FEAR is a lucrative business. Let’s keep curious about our world, meanwhile, keep it factual.
“2+2=22” is opinion; “2+2=4” is both opinion and truth. The best we can hope to achieve is for the science to tend towards the truth, though that process can be complicated and at times erratic.
一齊 #相信科學 #保持懷疑 #心存好奇 #求真求是
深深有感而發,純屬個人偏見
讚讚
照你這樣說甚麼都有毒了
那我也說
製藥、食品,甚至包裝容器、雨衣雨傘等生活用品都有使用到鐵氟龍製品
你說菸草對人無益就算了,那鐵氟龍幫助那麼多,他們不去靠北那些東西,反而來靠北鐵氟龍不也可笑??不然你不要罵一罵又跑去賣鍋子嘛,一樣順著你的語意走,她賣所謂無毒的陶瓷鍋,這樣說難道就沒有你說的金錢利益嗎???
不要自己生活當中用那麼開心 對於鍋子就搞得好像跟了過量個輻射一樣
一樣順著你的語意,我不用不沾鍋啦,直接用生鐵鍋,用所謂的物理不沾去做烹調,產生的那些油煙、高溫的物質,難道就不會致癌??
吃美食、分子料理
這些東西都不是天然的東西,會不會致癌??吃紅肉容易致癌高血壓,你吃不吃紅肉??吃蔬菜會有農藥你吃不吃蔬菜??空氣裡有一堆致癌物你呼不呼吸??
現有的科學就是沒表明有關,別扯到未來,我們又不是未來人??照你這樣說,很多東西都不該使用,不管有沒有含鉛的汽油,都還是會有致癌物排出,你就該每天走路上班
搭乘甚麼大眾運輸、用太陽能、用甚麼電車通通都會造成環境汙染也會對自己的健康有影響
一定要瞎扯到未來的事情??就好像現在農藥0檢出未來儀器靈敏度更高,那現在就要否認那些0檢出的農藥嗎??
那有機農業是不是全都要直接被打槍((肯定會有農藥殘留阿~只是現在的技術驗不出來而已
可笑,真的可笑
讚讚
感謝資訊分享,好奇之下,依循您提供的資訊,Google了以下關鍵詞「無毒不沾鍋」,搜尋引擎餵我以下連結,還有「FIKA團購」,又跟某人有關。此類商業模式,傳統上俗稱「直銷」,引爆「下單」,號召「下線」的成功人事,通稱「上線」,原來網路化傳播後,現在下線又稱粉絲,上線又稱網紅?!瞬間豁然開朗!
https://www.neoflam.com.tw/pages/%E4%B8%8D%E6%B2%BE%E9%8D%8B%E5%B0%8F%E6%95%99%E5%AE%A4
讚Liked by 1 person
然後售價也好「直銷」界、好「貴婦」圈!!陶瓷鍋具在宜得利(NITORI)即可平價取得。不沾鍋與各式鍋具,無論是宜家(IKEA)、宜得利(NITORI)或其他通路,更是選擇眾多,價格親民、安全可靠(IKEA沒有毒死全球、NITORI也沒有毒死日本,全球標檢局還沒有腐敗到集體死亡)。擔心PFAS/PFOA?!人家商品上已標示「此產品的不沾塗層不含全氟辛酸銨」,IKEA的標示可是要通過各國嚴苛程度不一的檢驗與不實廣告文案審查,全球監管機構與科學家可能都被鐵氟龍毒物釋出,傷腦傷到無腦力思考了吧?!
利益衝突聲明:本人無接受宜家、宜得利任何財務收入,只是偶爾去逛逛買東西的消費者。
有人願挨,就有人願打。算了,粉絲們群起開心,卡刷下去就好~
讚讚
不看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我只是搜尋個「阿淇團購」,結果跳出以下網頁。我越來越看不出這與直銷的差異,YouTube影片變成網路形式的直銷講座?原本以為售價有點直銷,亂按亂按,陰森的網路演算法帶我進入「黑繃帶 阿淇」,何止直銷啊?一小罐要價五位數新臺幣的乳霜,想說是什麼神奇黑科技,進去閱讀了一下成分表,喔~原來是換個香精換個包裝的妮維雅護手霜,以機場免稅商店的售價標價,另一個「海洋拉娜」(La Mer),騙子與盤子的共榮圈,「goop」的消費族群。算了,不擋人財路。
https://www.neoflam.com.tw/pages/achi?sl-ref=achi
讚讚
不好意思,沒徵求您的同意就把您的留言放入本文。
我是想Elliot並非實名,所以應該不至於會有擋人財路的問題,更何況您所說的畢竟是事實。
讚讚
請問不沾鍋如果有刮痕是不是也如所傳是很毒的?
讚讚
是有此一說,但沒有科學證據。
讚讚
一個惰性物質,極度不容易與任何物質發生反應的物質,吃進肚子裡自然也就被排出,怎麼進怎麼出
PFOS/PFOA殘留??那就是對材料工程的不瞭解,加工過後早就揮發掉了
更不用說那個業配yt最後又自打嘴巴說現在早就不使用了
所以才要扯到GenX說GenX更毒
但她的說法非常有問題
每日容忍度從20變成3,也根本就不是所謂的毒七倍…
反正他的每一部影片幾乎都有值得吐槽的點,在這情況還吸引一堆腦粉
只能說網路越進步,你不跟著進步自己做功課,就只能被那些KOL牽著鼻子走,甚至你說一句,對方都不用回,就會有粉絲圍著你要護航了
但他們肯定沒有自己做過功課
你看他影片下方的一串留言就知道腦粉何其多
救一個算一個,不願被救的就算了
我們又不是地藏王一定要把地獄淨空…
讚Liked by 1 person
你的用語爽快有意思👏
不當地藏王可效法普賢
請多貼文揮灑🙏
讚讚
惰性物質,題外話舉個例。
液體石蠟(聽起來好可怕),俗稱「礦物油」,經常作於藥品開發試驗、魚油保健食品試驗的安慰劑(對照組)。到了網紅KOL、媒體報導,標題大概變成「吃下黑心石化加工廢棄物」之類的。
軟石蠟,俗稱「凡士林」,分子結構大到連表皮層都不屑,也經常性地被宣稱天然的保養品業者、利益環保團體EWG等,抹黑成「恐怖石化成分經皮致癌」之類的。先前看過幾名科學家、醫師不惜用勺子嚥下一大口凡士林,好犧牲的闢謠啊!
矽靈也是,太多日常生活化學物質都被「劇本化」了 #Chemophobia
PS. 粉絲護航是網紅界的「同儕審查」?呵呵~
短評:寧願相信有鬼,也不要相信商人(or 收錢的網紅/媒體/學者/老師/專家)的那張嘴!
讚讚
我是林教授的忠實讀者,也是阿淇博士的長期粉絲。這次對教授所言「如果真如她所說的「美國環保署EPA本週公佈了現在不沾鍋原料的毒性-比以前的PFOA/PFOS還要毒七倍」,那為什麼如今,一年半後,美國還是沒有禁止不沾鍋?」想要提出批評。如果教授有深入了解,要FDA將一化學物質列為毒物,需要非常嚴格的程序並通過層層利害關係業者的遊說反對,因此列為毒物時已不知毒害多少人了。用「一年半以後為何FDA還未將EPA禁止的物質列為毒物」為由,是罔顧FDA政治現實、不夠說服力的辯證。
阿淇博士本身是在Intel任職的化學工程專家,該節目也曾經請其他正在研究PFAS的博士後科研人員說明PFAS的危害。術業有專攻,我相信在生醫上林教授的學術成就,但對於PFAS與對該Youtuber的評斷,教授是太武斷了。
讚讚
PFAS的確是危險,但它幾乎不含在不粘鍋裡。至少,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不粘鍋會危害健康。
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我再說一次,您要選擇相信不粘鍋有害,那是您的權利,但我寧可選擇不接受恐嚇。
讚讚
教授您好 :
整理一下,您有提到PFOA以及後來的Gen-X都是生產過程中會用到的"助劑",而非燒結在鍋上的鐵弗龍含有的成分對嗎?
而阿淇博士的說法,有問題的部分看起來應該就是"Gen-X目前是當作鐵氟龍鍋生產的原料來使用"
這兩個說法產出的產品上面,感覺上有問題的比例是天差地遠(殘留VS含有)
再往後退一步看,如果Gen-X已經找到可以分解的方法,重點是不是就剩下如何控管工廠端在生產端所排出的物質?
讚讚
助劑就只是幫助,而不會(或只是微量)出現在最後的產品中。
如何防止這類助劑污染環境才是重點,而不是防止產品(鐵氟龍、不粘鍋)的使用。
讚讚
Chris你對阿淇博士的說法理解錯了。她從未說過"Gen-X目前是當作鐵氟龍鍋生產的原料來使用",她已經多次解釋PFAS在製造鐵氟龍類產品的作用,且理論上不應殘留在不沾鍋內的毒性PFAS家族物質(如已被禁的PFOA,PFOS和現在在用的Gen-X),不能排除在生產端和消費端是完全零釋出。就算消費端零殘留,生產端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進入食物鏈。
千萬別傳遞錯誤的訊息造成教授對該Youtuber錯誤的印象。
讚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PdQQq5uEoTxxdm5fdAYnfP2sSvuLUHxTK75fUw9MbxUEZnenLu7XjPRMgFaHiUCCl&id=102821507848428&mibextid=Nif5oz
請看清楚第二段內容
就算她沒這樣意圖
單就字面上表達的內容就足以相當容易讓人解讀成目前鐵氟龍生產原料就是有毒的Gen-X,您要不要建議她修正這段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的內容再來繼續討論呢?
讚讚
這段文字我沒看過,但這樣寫代表阿淇博士把助劑也當成原料,抱歉是我擅自代替該youtuber發言了。我主要是想強調阿淇博士在多支她的影片中都有詳細解釋PFAS在製造不沾鍋中的作用,並沒有教授所說「一般人把PFAS當成鐵氟龍,包括我們的消基會」的狀況。
你就想,如果PFAS中的PFOA/PFOS用在不沾鍋的製造很安全,不會殘留,那麼為何最近PFOA/PFOS會被禁,使得廠商現在得換用Gen-X?
讚讚
其實你應該思考的是為何Gen-X毒性比PFOA高
而杜邦卻拿這樣的東西來取代
難道堂堂化工大廠底下的人沒有這樣的知識?
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981
PFAS能經由過濾的方式有效的改善排放於外在環境的疑慮
https://www.technice.com.tw/uncategorized/15529/
像Gen-X這樣低碳結構的PFAS也漸漸找到能夠分解的方式
這不才是環保團體應該監督工廠端落實進行的事項嗎?
讚讚
這兩篇文章還是犯同樣的錯誤,把Teflon當成PFAS。
讚讚
Chris, 「為何Gen-X毒性比PFOA高而杜邦卻拿這樣的東西來取代」,因為毒性不是杜邦測出來的。就好像有鉛汽油的發明人不會知道它毒害了世人,在一百年後被禁;氟氯碳化合物的發明人不會知道其對環境有這麼大的影響,在70年後被禁;DDT殺蟲劑的發明人也不會知道這麼好用的殺蟲劑會影響到人體,在用了數十年後被禁。幾乎所有現在被禁的毒物,都是經過一番嚴格的檢視、廠商的反對下用人命換來的禁用。不要這麼天真到把廠商當作聖人,把聰明人當作聖人。
讚讚
危言必須聳聽才能讓人印象深刻,鐵氟龍鍋真的是個能讓一般人很有帶入感的好標的
讚讚
林教授🤣🤣🤣🤣🤣
讚讚
看個黑色幽默好笑的心情轉換 😂 驚人披露食品飲料公司不願說出的真相,這個商品含有化學合成物DHMO,這個化合物無色無味,每年造成成千上萬的人死亡,甚至在清潔用品成分裡也找得到,例如除霉劑。接觸此化合物的固態形式,會造成肌肉組織受傷。如果對此化合物產生了依賴,戒斷反應足以奪取性命,揭開這化學物質神秘面紗,又稱作H2O,或俗稱水分子。
我錄製這段子不是要表達所有化合物與水分子在人體上作用都相同,僅是單純傳達網路上不乏這類舉出幾個化學名詞、症狀疾病等,不恰當的誇大其詞進而造成大眾對吃的用的民生用品,產生焦慮、恐懼。勿輕信那些走跳超市賣場圈的網紅/木偶(被拉著繩子的傀儡),嚇唬人們各種東西都對你有害。[***然後,有時會連帶推銷or薦證替代品,通常是高溢價也沒有顯著差異的東西,過往直銷裡最常見這類手法,近來多網紅化了]
相關書單:
販賣懷疑的人
反洗腦:自願為奴的真相
成分迷思: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
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
現代洗腦手冊:從新興宗教到做生意,從政府的刻意引導到各種帶風向。你認為的自我主張,其實都可能是被洗腦造成的?
讚讚
小小提醒,專家、科研、博士等公眾人物決斷性發表定論,嚴守揭示「利益衝突COI」、「產業關係RWI」之財務往來暨利益迴避等基本倫理操守原則,以上屬「科普傳播」、「公衛教育」,身為公眾人物發表與科學共識以及嚴謹證據嚴重相違的業配贊配資訊時,無論什麼領域的權威,在利益關係下生成偏見,利用權威身分提出個人意見進而在財務上獲利,已在disinformation的倫理道德邊緣,「科研專家」與「網紅銷售」之間,有分界線,模糊此分界線下之言論與發表,是網紅,不是專家。收取贊助費之際,建議勿利用 authority bias 以專家/學者/博士身分傳播資訊,單純以網紅/YouTuber身分發言則個人自由。然而言論自由前,勿忽略言論責任,特別是身為網紅公眾人物。
個人對的阿淇博士之印象,停留在一段她宣導(業配)海洋友善防曬產品之影片,為廠商積極推廣商品而採櫻桃誤導資訊程度遊走在偽科學的邊緣,即便海洋科學領域壓倒性證據不支持她的言論。可能「廠商合作與試用請洽」的事業,比起堅守科研倫理道德來得更有意義吧!
註:「非常嚴格的程序並通過層層利害關係業者的遊說反對」確實如此,歷史上FDA、EPA、USDA等可被列舉出紀錄不良與政治正確的遮羞布不少。然而同時也要「非常嚴謹的證據與論證並通過層層為廠商業者作研究/辯護的腐敗機構」,作為循證科學團體的底線。
Healthy scepticism(保持懷疑)vs Sponsored science/conspiracy(業配"類"科學) 🤔 vs 🤥
一點觀察與分享啦~🤗
讚讚
謝謝Elliot這麼耐心的解釋。
讚讚
社會影響力背後連帶的社會責任常規性地被忽視遺忘,網路、社群、媒體促進了科學家們高效普及科學的時代,同時也造就了科學家們輕易騙吃騙喝的年代,學位、職位、地位,不等於品格、操守、自律、倫理、責任,更不該藉由抬頭進行合法斂財、恐嚇炒作與迷惑大眾之行為,白領犯罪/菁英犯罪裡最大宗是跨國企業、知名學府裡的博士們。敝人非必要時,不喜掛著學位、職位、地位,拿著大聲公昭告天下以強化自身的權威性,深知以抬頭發表個人意見與言論時,則背負社會責任,盡責謹言慎行,嚴以律己。眼見日漸泛濫掛著抬頭做買賣、賺大錢的專家學者,僅能盼望 do no harm。
讚讚
面對專業人士之主張,人們往往會有白袍效應~奉為圭臬!其一開始或許認真論述守住本心,長久之後也有可能變節而違心~正反兩面總會找得到理由,誰又知道背後的真正原因呢?不能只聽其言,更要觀其行。誠所謂進步總是在推翻昨天!
讚讚
給仁兄這段加個hashtag #品格的重要性
名醫≠良醫,賺家≠專家,辨識「良醫」、「專家」,如您所言,不只聽其言,更要觀其行。這數年間看了太多網紅「出道時堅守正道,謹言慎行,成名後胡說八道,業配必行」,科學素養與專業技能絕非「我不知道」,但是「錢是王道」。
讚Liked by 1 person
一個不沾鍋
炸出各種腦
堪稱牛鬼蛇神現形記
讚讚
畢竟是出自talk “sciency"(聽起來很科學)的知名網紅,找替代物品(aka. 販售贊助廠商庫存的鍋碗瓢盆)是主力盈利業務,找到反派角色對抗是起手式,進而後續推薦販售商品。嚴謹科學要「以證據服人」(定論經由同儕審查),業配科學是「以恐懼騙人」(結論經由群眾效應),經常將恐懼包裝為證據。嚴謹科學在「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未知」,業配科學則「已經知道可怕」、「蝴蝶效應」,相差距離遙遠。算了,再說下去,會得罪人哈。
PS. XX博士有幾段影片剛好談論到敝人熟悉的領域,友人轉寄給我作為紓壓,大家一齊笑到吐血,歡樂無限。從此我對她就笑笑就好。
讚Liked by 1 person
Elliot, 有沒有可能,一個網紅的初衷就是分享她的知識,即便受到大眾喜愛開始接業配,也沒有違反良心推薦她不認可的東西?
她的確不可能百分百正確,你要批評要嘲笑她對某些專業領域的理解也絕對沒問題,但說人是「找替代物品(aka. 販售贊助廠商庫存的鍋碗瓢盆)是主力盈利業務,找到反派角色對抗是起手式,進而後續推薦販售商品」這種嚴重的指控,我倒請問你有沒有用你檢視他人專業領域的標準去檢視你的指控有沒有道理?
你說她的業配是主力盈利,暗示她是為了賣東西販售恐懼,那就跟我現在指控你收了PTFE不沾鍋廠商的好處來打擊反對使用PFAS製造PTFE不沾鍋一樣,證據在哪裡?
讚讚
一開始看到她出道,我是滿心欣喜保持期待的喔!想說有另一名科學家願意出來科普、教育、闢謠,為大眾服務。但觀察幾次她的留言與言論,漸漸發現業配的動機目的相當清楚,她也誠實地不諱言(這點要拍拍手鼓勵啦!),然後個人不在意她是否違背良心推薦,也不在意她是否認可東西(商品)啦,而是求實求是,在意實證證據、第三方客觀資料,但不要都是那種付錢即可出版、內容瑕疵百出的掠奪性期刊(這類期刊連菸草尼古丁做成保健食品有益健康的都有,這資訊疫情的年代,大家都會搜尋,但舉證求證就另一檔事了,不是新聞報導複製貼上叫做證據,安全性極高的misoprostol避孕藥很多州政府也立法禁止,然後我就跟風/新聞大聲嚷嚷misoprostol對人體有害?!),然後冠冕堂皇隨後推薦業配商品,文情並茂說故事。雖然學術界裡本來就存在愛惜羽毛嚴謹認真做研究的,也有收錢好辦事的(非特定人事,是普遍現象),百百種博士。「找到反派角色對抗是起手式」是我無證據下的個人揣測,不當言論予以致歉。其他的可以去她粉絲頁與頻道與留言,配合時間軸爬文檢視喔!順手也可以archive一下。
Quote淇 “科學有很多灰色地帶。有格調的人就對事實論述,沒格調的人就人身攻擊。前者我敬重並希望教學相長,後者我通常就當酸民看看就好",然後所謂的正式回應裡也沒看到「對事實論述」,文字裡針對複雜問題,傾向提出非常簡單的訴諸。扣帽子、打稻草人、訴諸情感、訴諸性別,操作群眾效應與簡化論,簡化問題、挑釁對手、鄙視證據、激化恐懼,格調?!酸民?!教學相長?!有點諷刺捏。另外,科學有灰色地帶,但是不等同於利用灰色地帶直接或間接獲利是合理,healthy scepticism(保持懷疑)vs sponsored science/conspiracy(業配"類"科學)勿混為一談。
最後,敝人非公眾人物,收了不沾鍋贊助商的好處?!求求🥺,可以幫我拉贊助?!😮💨
她身為網路公眾人物,收贊助業配薦證商品一事,她自身在留言裡後來有補上。薦證廣告除了社會責任,也有法律責任。陳映彤裁罰案作為借鏡。
《Google/YouTube新增付費商品置入、贊助和代言內容》這個對她比較有建設性啦,台灣與美國部分州有揭露之義務
https://support.google.com/youtube/answer/154235?hl=zh-Hant
以下不負責任斷章取義,隨手複製貼上供參考囉。美國各州也有相似規範。
業配文與代言,皆須標示「商業合作」,根據公平交易法規定,網紅的內容必須標示「商業合作」。為了讓消費者在觀看內容時,可以清楚知道內容性質為「商業合作」,而不是純粹無償的推薦見證/經驗分享,在法律上有明文規定,凡是業配、代言的內容,都需要註明「商業合作」等字樣,確保消費者觀看當下沒有被品牌誤導的疑慮。
標榜「純天然」,這樣的產品,如果包含任何的化學成分,就是傳達資訊不實。
《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薦證廣告之規範說明》(薦證廣告之真實原則)、(薦證廣告之違法態樣)、(利益關係之揭露義務)
Quote淇 “結束這回合"
短評:她開心就好,不擋人財路。無須彼此浪費時間。
讚讚
我2邊都看,我是比較支持阿琪的說法,特別是在這件事情上。阿琪有團購並不會影響我對這事情的認知,就跟學術發表本來就有需要在最後告知研究贊助商或者利益衝突一樣,要完全沒有金錢贊助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學校教授也時常有來自業界的贊助。我不認為接受贊助是什麼可恥的事情,更何況也是你要買了,她才有收益; 而接受業界贊助的研究,只要研究有完成,就可以了嗎? 還是要發表出對業者有益的結果呢? 我就不知道有多少教授可以守得住操守,我又該怎麼知道這些教授是不是誠實揭漏呢? 就這件事情上,在Intel工作的化工博士不配掛上博士,那我以後看paper,看到贊助的研究發表者,是不是都認為不配是教授? 那些不講的,但化學性質帶有巨大利益的,我是不是要更加懷疑呢? 這樣嘲諷的態度,我不喜歡。
我對化學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所以相當倚賴專業人士的看法,但就算如此,我也看得出PFAS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在學術上還是有爭議的,而少數國家內的政府機關彼此間也有矛盾,然而有幾項事實是明確的: 1) PFAS的化學性質毫無疑問具有巨大的利益,2) PFAS是永久性化學物,難以被分解。而其相關衍生物的生產是不是必然帶有毒性,我不知道,但如果有,不論其本身是否有毒性,作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我也不認為為了他人的方便而去毒害部分的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歷史告訴我們,帶有巨大利益的商品,會更難釐清事實,菸是如此、石棉是如此、酒也是如此。如今PFAS在學術界如此有爭議,同時具有極大的商議利益,很難想像它可以是例外,因此在這場爭論中,我會選擇站在比較保守的一方,寧願誤信它有害,也不要等到事實釐清後,才來後悔為時已晚。
讚讚
看了我的文章,你還是把鐵氟龍說成是PFAS,由此可見網紅的洗腦有多厲害。
接受贊助當然不是可恥的事,但是一個有倫理正義的人,對於有爭議的議題,一定會避免發表單方面有利於贊助者的言論。
我個人為了保持中立,對所有來要求我合作而提供贊助的廠商,一律拒絕。
讚讚
在我看來,收費等級的網紅一律稱之為演員~柏格背劇本一流!
讚讚
鼓勵認真研究追朔,發現真相感謝揭露! 互相討論尊重, 都加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5PL6f96Gpc 專家討論
讚讚
題外話。工程領域上,經常一篇論文一份研究即是強而有力的線性邏輯,直接成為科學定律與技術突破,拍板蓋棺,但是在生醫領域上,片面證據僅是冰山一角,需要更多角度、更多層面的綜觀橫切,追求證據的整體性(totality),可能研究了幾十年數百次上千篇,都還只是個「假說」,進步發展的歷程不走「摩爾定律」(eg. Intel)。這也是從矽谷科技新貴間流行,所謂的「生物駭客」(biohacking) 視角觀看生醫科學研究經常浮現的一大盲點,衍生出了 tech bro science, fringe science 與各種消費性偽科學,看似跑得很超前,但實際上是見樹不見林的原地跑 (時而倒退跑),甚至是自欺欺人。加上風險投資、利益團體、行銷公關等利益關係促燃助攻,科學論證更變成一淌渾水,騙子術士有利可圖見縫插針,fact vs fiction 更難以辨別,日趨模糊。老話一句,僅期盼 do no harm,一點淺見與感觸。
同場加映:The Problem With Silicon Valley Medicine
讚Liked by 1 person
這位網紅博士二次令我豎起紅旗的言論是「物理性防曬乳=海洋友善」(在海洋科學與環境科學裡已非灰色地帶,而是證據確鑿的否定),另一次是提及「impact factor是什麼?能吃嗎?」,這點我倒能發揮同理心,理工工程類研究的impact factor確實意義如同點數,然而生物醫學領域裡,impact factor高的學術期刊都已經垃圾研究數不完,impact factor低的研究質量更是低到油渣,裡頭更不乏掠奪性期刊(付費就刊登),但頗好奇為什麼網紅博士獨愛偏好引用這類(付費就刊登)的研究。
讚讚
「摩爾定律」不是你口中的「工程領域上,經常一篇論文一份研究即是強而有力的線性邏輯,直接成為科學定律與技術突破」。摩爾定律是一個經驗定律,是一個業界多數人認可又恰好可達成的期望,連科學定義上的「定律」都不是。
讚讚
🥴😵 歹勢歹勢,應該是我措辭敘述太草率嗎,沒啥文脈與邏輯。「摩爾定律」於此作為敘述工程領域進步研發快速,對比生醫領域的創新發展,追求證據整體性暨完整度,足夠時長、足夠樣本、嚴謹實驗方法學、醫學統計等人體實證資料,稍嫌複雜繁瑣,進展速度相對緩慢。
工程研發裡,部分領域可以作到一篇高質量研究,可開發一件成功的應用產品,這類模式在生醫領域相對不可行,產品開發進程不盡相同,對於證據強度與研究資料的判讀技能有其專業的大不同,牽扯到人體、生理、健康等研究領域時,偏好引用掠奪性期刊的出版則下定論/結論,發表「Impact Factor 是什麼?能吃嗎?學術界的真相」類似言論,引經據典遊走「不實」邊緣的劣質論文,連帶推薦贊助商品。我希望博士只是真的不懂,無心無意傳播 misinformation,而不是真的很懂,有心刻意傳播研究瑕疵嚴重的 disinformation,傷了荷包事小,傷了粉絲身體健康不太好啦。希望還能相信「人性本善」。微薄淺見,請多包涵。
自白,個人科學立場介於 sci/med fundamentalism ~ sci/med conservative,對於實證嚴謹性稍嫌龜毛,尊敬「以證據服人」的學者與「同儕審查」的過程。對於立場與行為屢次走向 sci/med capitalism (merchants of disinformation and doubt),訴諸「群眾效應」的博士稍感失望。敝人曾經欣賞她進而推薦給同儕,期待她是名優質可靠專業的科學傳播者,曾經 😢🥺
讚Liked by 1 person
對於窺探人體這個小宇宙,也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今日推翻昨日,無人敢把話說死!良心變形之人除外
讚讚
也要幫她說句公道話,並非特定針對,她僅是「類科學/知識型/類醫事」網紅汪洋中的冰山一角。將高度臆測性的邊緣科學給貨幣化、販賣懷疑的KOL為數眾多,蔚為主流,資訊疫情更是常態。只盼望身為公眾人物嚴以律己,言論自由背後銘記言論責任,予以祝福,共勉之~
讚Liked by 1 person
「我現在指控你收了PTFE不沾鍋廠商的好處來打擊反對使用PFAS製造PTFE不沾鍋一樣」
特此聲明,只希望話語不被扭曲。我的留言裡有反對或是贊成不沾鍋?!我Quote自己「個人對阿淇博士之印象,停留在一段她宣導(業配)海洋友善防曬產品之影片」、「Impact Factor」、「一齊 #相信科學 #保持懷疑 #心存好奇 #求真求是」,我甚至說了「化工廠製造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遊說團體、監管機制及牽涉層面太複雜)」、「我家沒有不沾鍋」,反對or贊成不沾鍋???我不反對,也沒有贊成,因為我沒有充分詳盡審視查核多方面的證據資料(不是「隨便搜就有新聞」作為證據喔),“IDK”我不懂就不會裝懂,沒有理智上完全理解(詳讀證據並非充分理解很耗時耶),沒有獲得證據整體性(totality)前,不說大話。
Quote淇 “Impact Factor 是什麼?能吃嗎?學術界的真相",那我也爆料一個學術界真相好了!學術界圈子喔,對 disinformation/misinformation 敏感度特別高,多有內建嵌入 BS detector,很在意「以證據服人」,保持懷疑 (healthy scepticism) 不隨意說大話中去尋求科學事實,有「利益衝突COI」、「產業關係RWI」財務往來時,自己知道要disclosure公開披露(依法,網紅也有義務必須標示「商業合作」喔),不是一定都non-profit做研究。然後學術界也頗傲嬌的啦,對於胡說八道濫用言論自由的人確實會鄙視、會質疑,脾氣壞一點的還會瞧不起。
Quote淇 “沒格調的人就人身攻擊。以下純屬我個人臆測啊。我一直在想我一直被這樣質疑,是不是因為我是年輕女性?年長的男性學者,輕視年輕女性學者,是學術界裡被杯葛多年的議題。大家覺得,如果今天我是一個中年男子,會比較有說服力嗎" 這算是人身攻擊嗎?那我也照樣造句臆測一下好了「我一直在想我一直被這樣質疑,是不是因為我愛說大話?嚴謹科學的學者,不屑採櫻桃說大話的學者,是學術界裡求真求事的審查過程。大家覺得,如果今天我是一個嚴謹做研究客觀求證據的學者,會比較有說服力嗎」
年輕女性學者被杯葛?! 我沒有證據,不去臆測。只有個人經驗,周遭8~9成盡是PhD,這群體裡不乏年輕女性的研究大神,言論可靠、研究扎實,請教求指導都來不及了,還質疑?! 舉例一名素昧平生的年輕女性學者 ( twitter.com/jamiesmurmur ),專業知識專精、言論行徑可靠,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對這樣的年輕女性學者何來質疑,個人只有膜拜、佩服與感謝不盡,而且學習到不少。說服力?!Quote Deerhsu “不能只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Quote淇 “使用近期看起來最不屑的照片結束這回合",人氣知名網轟/網酸都這麼以美照示意了,小弟算哪根蔥?! 招惹不起啦。心底OS “the feeling is mutual"
讚讚
然後不要動不動自稱學者啦!博士學位之後,目前還在做研究?發表研究?或是在學術界、教育界、政策制定圈、期刊出版圈裡貢獻?工程師斜槓網紅,二個身分都是「業者」啦。「年輕女性 = 成立」,「學者 = 待議」,「年輕女性業者」是100%成立。為默默努力在實驗室裡辛勤做研究、花時間詳讀大量證據追求科學事實、謹慎客觀求證並勇敢說IDK我不知道待更多研究證據支持的學者們,感到抱不平~~~唉,讀資料去,黑咖啡加一。
讚讚
不意外 早在yt上跟他槓過了
當初就拿很多國外的論文文獻跟他提過不沾鍋的問題
他只回答我說這是科學流派的問題
我說 科學的流派不同但他們仍然會相信檢驗數據
只是各有各的解釋
而不是數據出來了,我堅持己見說"不我還是不相信這些人"
經過那次事件我就明白他只是為了業配而講出那些危言聳聽的話,更不用說身邊很多買過他鍋子的人每個都幹得要死,說很難用
但他仍然要用比不沾鍋安全為理由來搪塞買家
基本上我就認定他根本就不是甚麼專業的化學博士了((而且他還是半導體化工的專長,對不沾鍋跟料理根本一竅不通
這部影片裡的博士也提到他家一堆不沾鍋甚至塗層掉了都繼續使用…只不過會很沾而已
但身邊仍有那些不相信科學只相信自我感覺的人不斷堅持說味精對他造成影響、不沾鍋有毒等等
讚讚
先道聲感謝!這YT頻道對烹調/料理控的我,一整個像是挖到寶(廚房科學)!利用午休時間先瞄了一眼這段影片,順手也把影片引用的資料先收藏起來(週末再來閱讀)。
科學流派無論怎麼流怎麼派怎麼解釋,人體看不懂「意見」、不在乎「想法」,僅會biochemically誠實地反應回饋。科學/醫學有一派叫做「拿錢代勞」派,鈔能力下,理智會自動忽略全面證據、檢驗數據、科學事實等,偏好單方面參考廠商提供的資料而聲稱是科學,無良一點的就玩更大,搞成陰謀論,訴諸「群眾效應」引起對立,部落化人們。
「身邊仍有那些不相信科學,只相信自我感覺的人…」這句話借我收藏起來,玩接龍,後續可以接無限舉例耶!
PS. 教授讀者裡,果然藏龍臥虎,高手雲集!#理性的力量 #誠實的勇氣
讚Liked by 1 person
但歐盟跟美國許多州都在立法全面禁止 PFAS
這句話教授要怎麼回應呢?
讚讚
答案在我的文章裡
讚讚
沒回答阿看完後覺得你可能無法反駁那些歐盟跟美國各州的立法吧?
可笑的是你說人家不是這方面專家您自己不也是嗎?
讚讚
你只是來胡鬧。我不會再回應。
讚讚
都說了
‘在美國,不沾鍋安全性的審核是FDA的權力,而不是EPA。’
同時,現在早就都不使用了,這個連阿X博士都有講過了
讚讚
網不太紅做公益,醫學界、科學界備受尊重的 Joseph Schwarcz 談論「用鐵氟龍鍋烹調」,與林教授、衛福部食藥署、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暨腎臟科顏宗海醫師說法相同,大致上節譯「日常烹調上,使用鐵氟龍不沾鍋不構成健康疑慮,然而,請避免長時間高溫乾燒及油炸的應用,高溫烹調帶來的致癌物質風險更高,鐵氟龍不沾鍋烹調,避免了高溫烹調的燒焦/致癌物質,是不沾鍋應用的另一項人體健康利多。」
註1:陶瓷、琺瑯、鑄鐵鍋具,高溫烹調下容易產生對健康危害更大的燒焦/各種有毒物質,更是需留心注意的重點。
註2:加拿大算是地表上對環境物質與人體健康立法最嚴苛的指標性國家,經常有作為「預防措施」的立法(有時候會走過頭),比歐盟更為謹慎小心。即便如此,加拿大 The McGill 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s Joseph Schwarcz 提出以上說明。
註3:敝人 (Apr 13)「已知的大概是化工廠製造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破壞」,Joseph Schwarcz (May 19) “while I do not see a problem with cooking in a Teflon pan, there is an issue with the manufacture of such items. It is during production that chemicals used can find their way into the environment and from there into our bodies.” 問題一直都不是在鐵氟龍鍋具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而是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污染。
讚讚
是的。但是恐怖行銷的網紅卻有心無心地把鐵氟龍和PFOA或GenX畫上等號,而他們的粉絲們也就被這樣的說法徹底洗腦,來這裡吵吵鬧鬧,丟人現眼。
讚讚
看來,混淆視聽輿論,把鐵氟龍直接與PFOA/GenX劃上等號,是這類迷魂湯的主要成分。有點類似保健食品、養生產業、反疫苗團體的假想敵/攻擊目標是「Big Pharma」,網美精品陶瓷鍋具銷售的攻擊目標是「Teflon or DuPont」,DuPont 歷史上醜聞/腥聞/遮羞布太多,社會形象非常低下,很容易設定為villain惡棍反派角色,進而製造恐懼、懷疑、陰謀論影響公眾輿論,難以回到純科學的探討。
以下這段寓教於樂性質的「陶瓷鍋具風潮的漂綠行銷真相」影片作為參考。同場加映《綠色唬爛:我們被廠商的綠行銷術洗腦了嗎|環境資訊中心》,Greenwashing 漂綠行銷陷阱真是無所不在。
讚讚
我稍稍瞄了一眼某網紅薦證團購的陶瓷鍋具之檢驗報告,正是「陶瓷鍋具風潮的漂綠行銷真相」影片裡提到的 metal pans with silicon dioxide coated,並非嚴謹定義的 100% ceramic cookware,這類塗層釋放出的 titanium dioxide 奈米微粒對人體健康有疑慮但尚屬未知,各廠商所謂的陶瓷塗層 sol-gel inorganic matrix 之實際全成分組成是 proprietary blend 為非公開資料,對於是否吃進有害物質造成人體健康危害更是完全未知領域(非公開之商業機密,所以也沒有相關研究)。再者,這類塗層高度容易隨著時間遞減與損壞,第二層的金屬(全新時送檢也檢查不出來)在長期實際使用後是否釋放出重金屬物質也是有疑慮但尚屬未知。另外一個超不環保的行為,陶瓷塗層鍋具,增加再次汰換消費的頻繁度(俗稱:花更多錢購買更多全成分暨對人體健康影響未知的塗層鍋具),是還頗典型的"Planned Obsolescence"(計劃性報廢、計劃性汰舊、預謀性淘汰)漂綠行銷,看似包裝得很環保,但刺激消費頻率下,買更多,對環境破壞更大。不禁回想到醫療史的「以毒攻毒」錯誤並有害的作法,“in the 1990s, the treatment to cocaine addiction is heroin.”,1990年代,治療古柯鹼成癮的藥物是海洛因。沒有解決問題,反倒製造更多問題陷阱。
註:宣稱天然保養護膚品的漂綠行銷案例倒是不少,大多利用人們對化學物質的未知恐懼(Chemophobia),攻擊使用量極小卻效果極佳,便宜到沒朋友的凡士林,然後賣更貴、消費頻率更高,且也還是含有合成化學物質的各式天然保養護膚品。
只能說一句「漂綠行銷實在太好賺/噱」(greenwashing is a lucrative business),相同戲碼不斷上演,打著環保之名,行漂綠色行銷之實的社會漂洗,消費者都會買單,並且屢試不爽。
讚讚
短結:無論是鐵氟龍塗層、陶瓷塗層,全新鍋具都相當安全。長時間使用或不當使用(刮傷磨損、異常高溫、撞擊裂痕)的後續疑慮才是關注重點,然而兩種塗層在不當使用或長時間使用後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風險不相上下,鍋具本身不是大問題,重點是回到「正確養鍋」與「正確使用」,無論是鐵氟龍塗層、陶瓷塗層,在刮傷磨損、異常高溫、撞擊裂痕的條件下,對人體健康皆會構成潛在的風險,並沒有明顯優劣,但「陶瓷塗層」的未知風險較高,「陶瓷塗層」僅是二氧化矽化合物或其他矽化合物的行銷統稱,塗層實際全成分組成為非公開資料,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是未知。
* Ivan Citakovic (2021). Is ceramic coated cookware safe?(Advertising vs Reality).
https://safetouseit.com/is-ceramic-coated-cookware-safein-detail-review/
* 誤導!要你命的不沾鍋網傳影片?勿過度解讀!PFOA台灣鐵氟龍業者早已停用|MyGoPen
* 傳聞說不沾鍋有毒,請問是否屬實?|衛福部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公告資訊】
註解:陶瓷塗層鍋具烹調時會釋放出的二氧化鈦 TiO2 (or E171),也在歐盟各國作為「預防措施」被禁止作為食品添加劑,若沿用鐵氟龍與PFOA/PFAS/GenX關係之相同邏輯,陶瓷塗層鍋具是否也是「有毒」而該避免?!個人是沒有太擔心,食品裡禁用二氧化鈦,目前是作為precaution立法,並非是有全面性的臨床證據,目前資料證據也尚屬薄弱。
「無毒」真是個有感的賣點耶,雖然與毒物研究裡的「毒物」認知,天差地遠!
讚讚
個人認為粉絲一般也是無辜、無助的受害者啦,大多是普羅大眾、未知情者、親朋好友、阿姨阿伯、社群媒體上的小老百姓,被誤導(misinformed)應該不是他們期待的結果,最初的動機應該都是求事實、找真相,但無力求證或未"經"求證是客觀因素,有時候我更是感到同情與無奈。主動誤導(misinform or disinform)的賺家撈師、廠商企業、行銷公關、大眾媒體、名人網紅,拒絕求證、未"盡"求證的群體,才是造成危害的加害者。恐懼與懷疑是歷久不衰的江湖銷售良方,從古至今 muddying the water(灌迷魂湯、攪泥混水,或是閩南話「喇豬賽」)混淆視聽輿論的手法,屢試不爽、長銷千年,人們要看清事實真相,太不容易。
順道作為家教,來機會教育一下孩子,花錢接受良好高等教育,是好命,是福氣,要珍惜,要感恩,不能長大後持著學位行騙江湖,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讀書、求知、做學問要「實事求是」,而非「似是就是」。品格的重要、良知的力量。First do no harm!
耳邊又憶起友人那句話「科普傳播,無可奈何下,棄療也是一個選擇 #SciComm」,我好厭世,太消極?!但真心感到心累與無助,在這個數位資訊瘟疫的年代,一點感觸。
讚讚
很認真看完雙方答辯,雖然有點眼酸
覺得有一方常常陷入"轉生氣"而沒明確回應
但看文者正想為自己的健康追溯可靠明確的保證
然有存疑或有待商確的商品為何還要大力辯護
這是我的疑惑
退掉訂單買鐵鍋吧
讚讚
被徹底洗腦,搞不清是非黑白。
讚讚
為市售陶瓷不沾鍋、陶瓷鍋具,轉型正義「正名」一下好了,正確說法的品名應該是「硅/矽化合物塗層的合金金屬鍋具」(metal pans with silicon dioxide coated),市售真正100%天然陶瓷的餐具(非鍋具),請洽辛苦養家糊口、維繫傳統工藝「燒窯」的鶯歌老街,土窯/陶器(clay pot)、陶瓷/瓷器(porcelain pot)的餐具都有,但比較沒有在作成鍋具,基本存在的導熱、沾鍋問題,良心廠家只會製成餐具,例外是台灣傳統的炕窯/焢窯(earth oven)或是北非傳統的塔吉鍋(tagine)才是純天然的陶土製成,只是都會沾鍋。
個人下廚烹調因為懶,不持有鐵氟龍不沾鍋,也不持有硅/矽化合物塗層的合金金屬鍋具(行銷俗稱:陶瓷不沾鍋)。欣賞您為健康追溯可靠明確保證的態度,確實鑄鐵鍋是最低爭議與最低風險的選擇。風險存疑或有待商確的鐵氟龍不沾鍋、陶瓷不沾鍋,潛在可能釋出的物質,無論是 PFOA/PFAS、GenX、TiO2(二氧化鈦奈米微粒)、metal leaking(重金屬),都存在著「未知」,無論是在台灣早就被禁用的PFOA,或是在歐盟也被禁止的TiO2(陶瓷/矽化合物塗層會小量釋出),然而,目前「未知風險」相對較高,因商業機密無完全揭示公開的是俗稱陶瓷不沾鍋的硅/矽化合物塗層的合金金屬鍋具。
加油,求事實、找真相的路上,一起「實事求是」,拒絕「似是就是」吧,讀書、求知、做學問亦然,不是選邊站作辯護,對吧?如果要選邊站作辯護,個人只為「吐司邊」辯護,明明就是最好吃的部分(很冷不好笑)。
讚讚
我愛塔吉鍋❤️不會沾鍋!硬口感玉米紅蘿蔔等先放,見鍋邊冒熱氣已8分熟,續加入軟口蔬菜類再開火燜至梅開二度,它們就跟我全熟啦,淋少許芝蔴香油,連塩都不必放品嚐蔬菜鮮甜原味,鎖住水份營養不流失~懶婆娘的五星廚藝😂
讚讚
原來也是懶人一鍋煮的同好啊!哈哈~你應該也會喜歡Shakshouka,網上食譜很多,參考看看!煮一鍋,全家可以吃個二天。南亞印度中東北非料理也很多那種一鍋煮,超愛。Tagine做菜確實有這特色,不太需要調味料,反倒是會很品嚐蔬菜的原味甜,鎖得緊緊的。雖然我後來更懶惰,直接用微波蒸煮。
純陶土的塔吉鍋,理論上還是會沾鍋,您應該是水分或油分量夠,所以避免了沾鍋,太乾的話還是會沾。但我剛剛瞄了一下,台灣塔吉鍋怎麼有那麼多種不沾塗層、玻璃製、矽膠製…材質種類繁多捏。
Pressure cooker 壓力鍋、Instant pot (slow cooker + pressure cooker) 萬用鍋、Microwave steamer 微波蒸煮保鮮盒… 也都有類似燜煮的效果。
我家沒有瓦斯爐、IH電磁爐、黑晶爐/電陶爐,所以我的100%純陶土的塔吉鍋都是丟烤箱哈!我的塔吉鍋是去鶯歌老街旅行時,自己手拉胚做的,很有fu說…
說到下廚做菜我就帶勁!愛吃就要會煮哈~
讚Liked by 1 person
原始塔吉鍋並非一般陶土,而是比摩洛哥更偏遠區的當地獨有嶺土,在少雨缺水環境下,發揮天生天養特性:一方土養一方人!中式大缸可儲米糧而不壞,日本陶土鍋煮食不同風味,每種土質毛細作用不同,不是一個尖帽子原理都能達到相同結果~所以鶯歌的會沾鍋,至於後來的各種材質變形金剛鍋就更不用說啦~轉個圈又回到需要塗層了!正宗塔吉抗辯:我才是元配,憋屈死了😭
讚讚
🙏🙇 求教做菜!真心der~您這一整個就是料理風土(cuisine du terroir)的典範。 #Terroir #地方風土
讚Liked by 1 person
正因為沒有廚藝才用塔吉啊😣,我的鍋具應“沒”盡“沒”,
奉簡為圭臬:沒烤箱沒氣炸鍋沒壓力鍋沒電磁爐,以燜燒鍋滷煮:開火水沸離火翹二郎腿等待~如塔吉般以燜為樂,簡便無油煙~才能騰出功夫拜讀佳作的說
讚讚
我家廚房也是「無油煙」!雖然愛吃,但是懶癌末期。懶到以我的Trinity:大同電鍋、微波爐、大烤箱煮食應萬變,「無油煙」一整個就是意外收穫,賺到的,避免了高溫烹調下的食物質變風險,以及流行於台灣不吸菸女性之間的肺腺癌。
「極簡」是「懶惰」的好藉口!🤭
讚Liked by 1 person
林教授:為什麼現在的回文排版都變成卜派他老婆奧莉薇~細々長々,每行只有3到4字,看得好彆扭~
讚讚
很抱歉,我不知道。
可能只是偶發,請您再試試看。
讚Liked by 1 person
【紀錄片】販賣懷疑的人:科學家?說客?政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s411t71k/
當科學問題變成政治問題。當科研結果受到資本左右!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你有沒有覺得很頭痛,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這些對你來說可能都是聽過的見解,你卻很難知道哪方的意見才是對的。因為有某些專家在販賣「懷疑」,只要有科學家站出來拿「科學之矛攻科學之盾」,原本的科學共識似乎就變得可質疑。這群少數的科學家是何方神聖?動機是什麽?目的是什麽?
讚讚
多年前我也在漩渦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小媳婦進退失據。現今終於智商隨著皺紋增加:與其買單當下證據,不如信任累積統計~畢竟是前人走過的路開闢的徑,所以林教授一定會上pub!
讚讚
十則報導九則假,十個網紅九個渣。招惹不起,我斷捨離。人一輩子,養成識讀誤導偽科學、業配迷魂湯、容貌焦慮術、恐懼散佈法、漂綠喇豬賽、成功學邪教的資訊免疫抗體,只要不被騙,人生就贏了一大半,努力賺錢不是賺來繳納智商稅!遠離「販賣懷疑、恐懼與不安全感的專家」是有效的合法節稅,免得被商人設計出的買買買再買的品味升級迷思、造假炒作下的假掰溢價與選擇焦慮,以及失控的生活風格通貨膨脹(Lifestyle Inflation)讓自己活得覺得很貧窮。 回歸本質、原理、基礎、理性等實用價值,忽視推薦、品牌、廣告、情緒等符號價值,生活會變得很簡單很舒服。寧願相信有鬼,也不要相信喪人(暨收錢辦事的惘紅/黴體/噱者/撈師/鳴醫/盈養師/賺家/繳練/眾「師/士」)的那張嘴。一點皺紋白鬢累積的生命體悟與您分享!
至於皺紋增加,敝人心態是「變老雖不可抗力,成長是個人選擇」(Growing old is inevitable, but growing up is an option.),衰老無法避免,但可以從容面對。共勉之~
讚Liked by 1 person
網路傳播的時代使得「求證追溯」成為證實偏見與相信事物的再次確認,而非批判性、合理性、明智性的科學論證。科學研究的實事求是,普羅大眾近乎不可能實際地去詳盡閱讀期刊論文,或是覆核研究裡的方法錯誤、邏輯謬誤、利益衝突、證據品質、偏見盲點、誤置濫用等,或是去參照擁有剖析解讀相關領域專業知識的良知專家意見,進而掉入「似是就是」的信仰形式、部落主義、群體從眾的炎上、分化、對立,已經根深蒂固,再一兩名所謂的博士醫師專家背書加持之下,覺得站在正義的一方,找到立場去論戰、去辯護、去爭論、去反叛,加深信仰。媒體太多那種「研究:吃X會Y,做A會B…」、「研究指出…」的吸睛標題及內容,貌似科學的引用、聲明與報導,實際上多是娛樂綜藝(腥)、聳動恐懼(羶)、賣臉賣肉(色),這是「按讚分享訂閱」、「演算法制約」、「一鍵三連」、「點擊率」至上時代的社群媒體現實。小小個人淺見/偏見,建議從看「腥聞爆導」,轉化為「查證解盲」,不然人生一輩子會不斷被誤導,還以為是真理。馬克.吐溫:「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但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If you don’t watch the news, you’re uninformed. If you do watch the news, you’re misinformed.)然而,這個「新聞」已經擴張到網路媒體、社群媒體等。偏見永遠比疾病更可怕,何為新聞,何為輿論,何為權力,何為正確…
Ignorance and immorality is profitable. 無知與無良是企業成功塑造的基礎,主動去愚民哄騙、曲解釣愚、混淆視聽、製造懷疑、扭曲作直、操弄玩弄,強化理盲、濫情、民粹、反智、恐懼的情緒,更是此高獲利配方的秘製醬料。行銷推廣、科普傳播、健康教育,跟法律一樣,維繫著世界的公平,也是毀滅世界的武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利器,也是凶器!
允許我嘴尖一下,「喪」家、「枉」紅、「黴」體、「噱」者、「賺」家、「繳」練、「惘」曝、「瞑」嘴、直「囂」、「卒」織、「撈」師、「鳴」醫、「盈」養師、「掩」究者、內「夯」人、「殖」情人士、內「募」消息、意「賤」領袖、眾「師/士/屎」群體裡,金援贊助的「鈔」能力無所不在,好人與壞人都有,公道自在人性,然而人性裡,存在著「仁心」、「人醒」的特質,同時也有「任信」、「人腥」的一面。 被誤導的受害者,也可能不自覺下成為散播流言的加害者。 #品格的重要 #良知的力量 #知識的想像 #正向的價值
News outlet and social media influencers ain’t the source of profound information. They’re the form of emotion intriguing entertainment and agenda/profit oriented propaganda. It’s become brutally clear to me: when I watch the news, I have a shit day; when I don’t watch the news, I have a great day.
閱讀您回覆後的一絲感觸,共享之~~~
讚Liked by 1 person
同場加映中英字幕《為什麼我們會被「傳染」恐懼感?|Science雜誌》(原:"Fear Contagion: The hormone that spreads love and helps fish share fear | Science" on YouTube)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P41117sr/
讚讚
教授撰文發表,用詞必要謹慎、負責、公道,然而,身為一介讀者的我在用語修辭上,則比較自在地應用火星注音文、表情符號包、白話流行語、八卦說閒話,俗稱「打嘴砲」,寫寫雜記、胡說八道、分享意見(or 偏見)。猶記大學指導教授說過,有效的修辭傳播,倘若對象無法領會段落句子,那就一字一詞慢慢說,如果對象還是無法理解,那就一個字母一個音節耐心說。這概念換成是華語,也就是用注音(or 拼音)拼出來「告待」(閩南話),冉冉地嚷嚷。
Just an underaverage Joe whining!
讚讚
伽利略的隔壁鄰居艾利略
👍👍👍👏👏👏💪💪💪
枉紅、冥嘴、盈養師~
我會被你笑死🤣🤣🤣
讚讚
如何/為何新聞媒體與社群網紅時常誇大報導發布吸睛聳動的科學"顏"究?
How and why media outlets (& influencers) often report untrue or bogus information as “Scientific Studies" | Last Week Tonight with John Oliver (HBO)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