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昨天揭曉,得主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Carolyn R. Bertozzi,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K. Barry Sharpless,以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Morten Meldal。

諾貝爾獎官網介紹稱,Sharpless和Meldal為一種功能形式的化學Click Chemistry(點擊化學)奠定了基礎,而Bertozzi則是將點擊化學帶進一個新的維度,使其應用於生物體中。

我在2009年發表一篇跟點擊化學相關的論文,而這是首次將點擊化學應用於幹細胞研究。請看上面的插圖以及Labeling and Tracking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 EdU(用 EdU 來標記和追踪間質幹細胞)。我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Ching-Shwun Lin,而這項研究的動機是出自我本人。

EdU 是5-ethynyl-2-deoxyuridine(5-乙炔基-2′-脫氧尿苷)的縮寫,而它的首次應用是出現在哈佛大學的Adrian Salic and Timothy Mitchison在2008年發表的A chemical method for fast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DNA synthesis in vivo(一種快速靈敏地檢測體內 DNA 合成的化學方法)。

這篇論文的文摘說:「我們開發了一種檢測增殖細胞中 DNA 合成的方法,該方法基於 5-乙炔基-2′-脫氧尿苷 (EdU) 的摻入以及隨後通過 Cu(I) 催化的熒光疊氮化物檢測 [3 + 2] 環加成反應(“點擊”化學)。」

這篇論文在Introduction裡說,這個新方法的發明是基於兩篇2002年發表的論文。這兩篇論文就是分別出自今年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實驗室:

Sharpless:A stepwise huisgen cycloaddition process: copper(I)-catalyzed regioselective “ligation" of azides and terminal alkynes(逐步 huisgen 環加成過程:銅 (I) 催化的疊氮化物和末端炔烴的區域選擇性“連接”)

Meldal:Peptidotriazoles on solid phase: [1,2,3]-triazoles by regiospecific copper(i)-catalyzed 1,3-dipolar cycloadditions of terminal alkynes to azides(固相上的肽三唑:[1,2,3]-三唑通過區域特異性銅(i)催化末端炔烴與疊氮化物的 1,3-偶極環加成)

所以,我那篇2009年的論文,以及後續發表的40篇幹細胞論文(例如下面5篇),是沾到一點點諾貝爾獎的光。

2010

Defining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 in tissue and in culture(在組織和培養細胞定義脂肪幹細胞)

2012

Is CD34 truly a negative marker for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CD34 真的是間質基質細胞的陰性標誌物嗎?)

2013

Commonly us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markers and tracking labels: Limitations and challenges(常用的間質幹細胞標記物和追踪標籤:局限性和挑戰)

Effects of EdU labeling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s(EdU標記對間質幹細胞的影響)

Defining vascular stem cells(定義血管幹細胞)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