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今天發表The Seeds of Ignorance — Consequences of a Booming Betel-Nut Economy(無知的種子——檳榔經濟蓬勃發展的後果)。作者William Moss醫生的工作單位是塞班島加拉班市聯邦醫療保健公司耳鼻喉科 – 頭頸外科。
我看到這篇文章後,就搜索檳榔的最近相關資訊(限定一年內),結果看到三條有趣的:
2021-11-1台中榮總:嚼檳榔可抗新冠病毒?
2022-7-28今周刊:18歲開始幫家裡賣檳榔賺了2、3千萬和2棟房
2022-9-20聯合新聞網:大陸歌手吃檳榔致癌過世 浙江通令永久禁售檳榔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這篇文章共有11段,其中兩段提到台灣,尤其是提到「台灣可能是唯一一個在減少檳榔使用方面取得有記錄進展的國家」以及「成千上萬的十幾和二十幾歲的衣著暴露的檳榔西施」。我把這篇文章局部翻譯如下:

在2022 年在世界大部分地區銷售一個沒有警告標籤的致癌物仍然是合法的。 檳榔棕櫚樹(areca palm)的纖維種子,通常被稱為“檳榔”(betel nut),已經在整個亞太地區種植了數千年。 堅果被咀嚼但沒有被吞下。 它通常放置在口腔中,以菸酸為基礎的檳榔生物鹼(arecoline)被經口(transorally)吸收。 人們將這種物質用於增強警覺性的興奮作用,而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輕微的快感。 儘管咀嚼習慣千變萬化,但檳榔通常是與煙草、熟石灰和植物葉子一起使用。 根據經常被引用的估計,2002 年全世界有 6 億檳榔使用者,這使得檳榔中的檳榔鹼成為繼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之後第四大最常用的藥物。
除了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第 1 類口腔致癌物外,檳榔還會促進非惡性牙源性疾病,並與迅速增加的全身性疾病和不良妊娠結局相關。許多人是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咀嚼檳榔,不知道其破壞性的影響,並且缺乏對口腔癌的了解。 有大量證據表明,近幾十年來,整個亞太地區的檳榔消費量和口腔癌發病率均急劇增加。這些地區的政策制定者一直忽視採取公共衛生舉措來解決檳榔的生產和使用問題——這是一個價值 10 億美元的產業。
除了少數一些例外,其他地方的情況也沒什麼不同。 台灣可能是唯一一個在減少檳榔使用方面取得有記錄進展的國家。 自 1990 年代後期實施多項政府資助計劃(包括全國教育宣傳、戒菸課程和種植替代經濟作物的激勵措施)以來,台灣多個年齡組的檳榔使用量顯著減少。然而,該國的檳榔問題仍離解決很遙遠; 因為相當大比例的工人階級仍繼續咀嚼。 此外,檳榔貿易在台灣已被廣泛性感化(sexualized):成千上萬的十幾和二十幾歲的衣著暴露的檳榔西施(binlang girls)仍然散佈在高速公路上的透明隔間裡兜售檳榔。
儘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台灣減少檳榔使用的努力並未在其他地方得到復制,包括在附近有類似咀嚼歷史的地區。 例如,即使公共衛生專家預測 2016 年至 2030 年僅在湖南省就會有大約 250,000 例新的口腔癌診斷出現“人道主義災難”,但中國政界人士並未對檳榔的使用做出嚴肅回應。 事實上,在新冠疫情期間,檳榔公司分發了由口罩和檳榔組成的免費工具包。這些產品有多種水果口味,廣告商使用色彩繽紛的廣告和朗朗上口的短語將它們推銷給工人階級。 湖南省的銷售額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長。最後,在 2021 年底,政策制定者採取了選擇性廣告禁令作為回應,其中不包括強制披露健康風險的規定。
就目前而言,醫學界被困在局外,因為一個基本上不受監管的行業助長了一場全球健康災難——這令人痛苦地提醒我們,在解決特權人群和邊緣化人群之間嚴重的健康差距方面進展甚微。 也許著名的神經科學家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在 1899 年說得最好:「每種疾病都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ical); 第二,政治。」
在工地監工,基本上遇到師傅,偶爾會抽交際煙(平常不抽)
但檳榔就完全不碰了
它不是只有致癌的問題,還有污染工地環境的問題
只是現在疫情後缺工,
對於工班的管束,又不能像之前一樣嚴格,
有時候也只能以勸導為主。
讚讚
檳榔、菸、酒的致癌性應列入中小學課本作為全民常識。
讚讚
工地勞工都知道檳榔、菸、阿B的缺點,但是更仰賴其優點,那些優點為他們帶來超支的體力與紓解工地壓力。要消滅檳榔使用習慣,改善工地環境也是重點之一。
讚讚
是的,
我有遇過喝達達、套維大力,喝到四肢及後頸發黑的師傅。
有勸過他別喝,他笑著操著台語說不喝活不下去!
至於嚼檳榔,基操勿論了!
(他就像彌勒佛,笑口常開,不過卻是戰損版的。)
讚讚
台灣已經很少有檳榔西施很久了. betel nut並不正確, 應是betel quid. nut和betel是二種不同的植物, 沒有betel nut此種seed. areca nut + betel influrescence or leaf –> betel quid
讚讚
幫BQ補充:
檳榔=Areca catechu
檳榔子=Areca nut
荖藤=Betel
荖藤葉=Betel leaf
荖藤花序=Betel inflorescence
檳榔塊/檳榔嚼塊=Betel quid=檳榔子+荖藤葉(通常是用葉子)
Betel nut這個俗稱,也許可以解釋成[betal and nut].
我每天上班的路上會經過很多檳榔攤(10幾攤)。10年前,玻璃窗內都是穿很少的年輕女孩,檳榔攤的名字也是充滿性暗示。
物極必反,後來很多卡車司機覺得檳榔的品質還是最重要,逐漸地,女孩子多穿了一些衣服,而且出現歐巴桑了。檳榔攤的名字、攤上的大字很多是訴求專業檳榔品質。
現況:1/2~2/3檳榔攤仍是玻璃屋和年輕女孩,穿得比較性感,但不至於直接連想到性產業。
檳榔攤競爭激烈,招牌霓虹燈各型各色,愈閃愈亮。耶誕節時,我家不再放耶誕燈了,因為總覺得有點像檳榔攤。
讚讚
大作轉載於聯合報時,標題竟然為「檳榔西施登上頂尖醫學期刊:台灣可能是唯一未在減少檳榔使用取得進展的國家」,適與原意相反。
讚讚
我在元氣網看到的標題是「檳榔西施登上頂尖醫學期刊:台灣的檳榔問題離解決仍很遙遠」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