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禮拜前我發表新冠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今天出爐的數據。今天讀者Lungchin在回應欄裡留言:「目前病毒演變為Omicron BA.5,既有的疫苗不論是本質上還是時間衰減,造成的防護力降低情況,進而加了第一加強劑(第三劑),現在又第二加強劑(第四劑)。想請教林教授,疫苗當初是依原型病毒所研發出的,到了Omicron BA.5,如針對此型出了新疫苗,理論上會有比較好的防護力? 還是經過一段時間補一劑加強劑,已能具有足夠防護力? 謝謝。」
我立刻回覆:「目前醫學界沒有共識。我想以後也不會有共識。問題是在於病毒會不斷演變。打了針對Omicron BA.5的疫苗之後,還是無法完全阻擋下一個變種。目前打加強針的理由是說能避免重症或住院,而不是能避免感染。但也有人認為不應永無止境地打加強針,所以也就只能自己做選擇。」
沒想到,在接下來的例行電郵閱覽時,竟然看到一篇才剛發表,跟這個議題完全符合的文章。這篇文章是發表在Kaiser Health News(KHN)網站。KHN是一家致力於提供健康資訊(尤其是醫療政策)的非牟利傳媒。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Boost Now or Wait? Many Wonder How Best to Ride Out Covid’s Next Wave(立即打加強劑,還是等待? 許多人想知道如何最好地度過新冠的下一波)。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

佩姬現年 56 歲,住在底特律,已經接種了三劑,但目前不打算遵循聯邦政府的建議打第四劑。
跟佩姬一樣,一些美國人似乎對三劑疫苗的保護感到滿意。但其他人可能想知道該怎麼做:現在就再打原始疫苗加強免疫,還是等幾個月,等針對最新的、高度傳染性的 omicron BA.4 和 BA.5 量身定制的新疫苗?
迅速變異的病毒給公眾帶來了難題,也給衛生官員帶來了溝通上的挑戰。埃默里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 Carlos del Rio 醫生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點信息空白,它無助於人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Carlos del Rio說,公眾對疫苗在預防嚴重疾病方面的價值了解得不夠多,儘管疫苗不能阻止所有感染。他又說,每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種也迫使衛生官員調整他們的信息,這可能會加劇公眾的不信任。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在 50 歲及以上的美國人中,大約 70% 的人(以及 65 歲及以上的人中幾乎同樣多的人)沒有接種第四劑。該機構目前建議 50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的年輕人打四劑新冠疫苗。上週,多家新聞媒體報導稱,拜登政府正在製定一項計劃,允許所有成年人打四劑新冠疫苗。
官員們擔心 BA.4 和 BA.5 的激增,因為它們很容易傳播,並且可以逃脫免疫保護。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BA.5 對目前可用的 mRNA 疫苗的抵抗力是早期 omicron 變種的四倍。
疫苗專家的不同觀點使一致的信息傳遞變得複雜。儘管像 del Rio 和貝勒醫學院的 Peter Hotez 這樣的醫生認為應該要打第四劑,但 FDA 疫苗諮詢委員會成員 Paul Offit 醫生卻認為只有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才需要打第四劑。
洛克菲勒基金會全球公共衛生戰略負責人、也是Offit 在 FDA 小組中的同事 Bruce Gellin 醫生說:「當專家基於相同的科學卻有不同觀點時,也就難怪民眾會對信息感到困惑。」
拜登政府在7 月 12 日發布了管控BA.5 的計劃。在近三週以來的第一次白宮新冠病毒簡報會上,聯邦高級衛生官員發出的信息很明確:不要等為 omicron 量身定制的疫苗。 CDC 主任 Rochelle Walensky 醫生說:「現在有很多人處於高風險之中。等新疫苗等到 10 月和 11 月不是一個好的計劃。」
由於對 BA.5的擔憂日益增加,FDA 於 6 月 30 日建議輝瑞和莫德納開始生產一種新的二價疫苗,該疫苗將當前版本與針對新病毒株的配方相結合。兩家公司都表示,他們可以在 10 月份為美國提供數百萬劑新配製的疫苗。但是專家認為,鑑於困擾疫苗生產的意外障礙,最後期限可能會延緩幾個月。
范德比爾特疫苗研究項目的科學主任Kathryn Edwards醫生說:「我認為我們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當秋季推出的是二價疫苗並且您將獲得目前正在傳播的 BA.4/5 時,現在獲得另一個加強劑有什麼好處?雖然BA.4/5是否會在秋季傳播是另一個問題。」
她又說,新冠併發症風險非常高的人可能現在就要接種第四劑,因為它能在等待 BA.4/5 疫苗時暫時預防嚴重疾病。
她又說:「關於新冠,沒有什麼是簡單的,不是嗎? 就好像打地鼠遊戲一樣。 今天早上我看到報導說有一個出現在印度的新變種。 也許這將是一個空無一物的漢堡,但是——誰知道呢? ——也許是很厲害的變種,然後我們就會想,為什麼我們將疫苗株改為 BA.4/5呢?」
目前看到的次世代疫苗好像也不是針對BA.5, 而是原始疫苗加上BA.1疫苗.
讚讚
是的,請看https://www.pfizer.com/news/press-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pfizer-and-biontech-announce-omicron-adapted-covid-19
讚讚
正好打算與教授分享該報導,即看到教授已經翻譯完成且po文👏🙌,這確實是個頗為難解的個人醫療意願,即便在科學面。英國衛報最新一篇短評 “The best of times, the worst of times… That’s science in the age of Covid" by Dr. Francois Balloux. One simply cannot “follow the science”. The best you can hope to achieve is for the science to tend towards the truth, though that process can be complicated and at times erratic.
另,一個華語的文獻整理《病毒與疫苗新知討論》,也與你分享
https://twitter.com/i/communities/1515696504274518022
讚讚
謝謝。
那個twitter連結已失效。
讚讚
Did you log into your Twitter account first? If you didn’t, try to log in first. The link worked for me.
讚讚
I just gave the Twitter link a try and it works for me. It’s a link to a Twitter community, not a single posing.
讚讚
I don’t have twitter account.
讚讚
Yup, that’s the reason. I just gave it a trying using a different browser without logging into Twitter first and got
Hmm…this page doesn’t exist. Try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else.
Apparently logging into a Twitter account is required when accessing the Twitter Communities.
讚讚
謝謝教授回覆,及分享文章。其實一直有這樣疑問,直到看了"新冠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今天出爐的數據",才想說請教一下疫苗現在的發展,真的是問的湊巧碰到這篇文章。的確是看個人需求,不急就可以等等看,怕風險大再考慮施打。 ^^
讚讚
謝謝您提問。問的時機是再好不過。
好多人點擊閱覽。
讚讚
教授您好,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062939/
想请问您这篇刊登在NIH网站文章的真假,谢谢解惑。
讚讚
Russell Blaylock是quack。早在2017年就被定為偽科學分子:
https://www.mcgill.ca/oss/article/controversial-science-health-news-supplements/seems-neurosurgeons-are-not-immune-neuroses
https://theoutline.com/post/1183/the-quack-behind-the-msg-scare-is-still-stoking-fear-for-profit
最近的請看
https://www.businessline.global/journal-runs-editorial-fraught-with-covid-misinformation/biotech-and-pharm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ssell_Blaylock
https://sciencebasedmedicine.org/the-abim-vs-medical-misinformation-better-late-than-never/
https://geneticliteracyproject.org/glp-facts/russell-blaylock/
讚讚
谢谢教授解惑。
NIH刊登quack的文章,也真的心大。
讚讚
其實頗普遍
Journal Runs Editorial Fraught With COVID Misinformation
https://www.medpagetoday.com/special-reports/exclusives/98940
讚讚
您所說的NIH只是個圖書館,沒有審核論文真假的責任。
讚讚
華文世界的事實查核中心有針對該文做出報導,給您參考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7732
讚讚
謝謝。這個很棒。
讚讚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0203
尚未詳讀,但可作為追加劑與否的輔助判斷參考
Administration of a homologous or heterologous booster based on the Wuhan-Hu-1 spike sequence markedly increased 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s and breadth against BA.1, BA.2, BA.2.12.1, and BA.4/5 across all vaccines evaluated. Our data suggest that although Omicron sublineages evade polyclonal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elicited by primary vaccine series, vaccine boosters may provide sufficient protection against Omicron-induced severe disease.
讚讚
教授你好:
請問教授,最近一些反疫苗人士拿著這篇研究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659687/
表明接種2劑疫苗的人在8個月後免疫力會比未接種的人來的低,
這有可能嗎?
讚讚
https://professorlin.com/2022/07/24/%e6%8e%a5%e7%a8%ae2%e5%8a%91%e7%96%ab%e8%8b%97%e7%9a%84%e4%ba%ba%e5%85%8d%e7%96%ab%e5%8a%9b%e6%af%94%e6%9c%aa%e6%8e%a5%e7%a8%ae%e7%9a%84%e4%ba%ba%e4%bd%8e%ef%bc%9f/
讚讚
引用通告: 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