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Leah在2022-6-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用維他命B3來預防皮膚癌」以及「用維他命C來保護皮膚」是不是偽科學。我會用兩篇文章來討論這兩個議題。我已經在六天前發表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嗎。
有關維他命C的部分,讀者Leah的提問是:「敝人於北加州的皮膚科診所內,固定購買醫師推薦卻售價不便宜的外用維他命C(SkinCeuticals牌)作為皮膚抗氧化劑,然而,近期看到英國一名執業皮膚科醫師認為這些研究/建議存在bias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也想請教教授topical ascorbic acid是否有充足證據,抑或是專業的偽科學行銷。 先感謝您的寶貴時間閱讀本函,困擾許久,也一直不知道從何求證,才打擾您進行詢問。保養護膚的偽科學似乎也不亞於保健養生的偽科學。」

外用維他命C在台灣是叫做「維他命C精華液」。它有很多種品牌(包括SkinCeuticals),也有非常多的廣告。
有關「英國一名執業皮膚科醫師」,讀者Leah有附上兩個網路連結,而它們是連接到Natalia Spierings醫生2022-5-28發表在Instagram的兩篇貼文(https://www.instagram.com/p/CeGLkF2Maze/, https://www.instagram.com/p/CeGLKRXJgsM/ )。這兩篇貼文主要是在質疑外用維他命C功效的聲稱,因為她認為相關的研究都是廠商資助的,或是廠商自己做的,也就是有球員當裁判的嫌疑。
Natalia Spierings醫生特別提出SkinCeuticals以及Sheldon Pinnell醫生做為例子。Sheldon Pinnell醫生是著名的皮膚科醫師,而他就是SkinCeuticals公司的創辦人。他也可以說就是外用維他命C的發明人。第一篇有關皮膚外用維他命C的論文就是他在1992年發表的Topical vitamin C protects porcine skin from ultraviolet radiation-induced damage(外用維他命 C 保護豬皮膚免受紫外線輻射引起的損傷)。
維他命C(L-抗壞血酸)是極不穩定,也很難穿透皮膚,所以30年多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可以克服這兩個障礙的配方。在設計不良的產品裡,維他命C會在瓶子裡氧化而變色(黃色)。同樣地,外用維他命C也可能在皮膚表面氧化,從而使自由基和酸性副產物或廢物積聚在皮膚上。 這就會影響皮膚屏障,也可能會與其他護膚產品相互作用,從而加速皮膚老化。 請看下面這三篇2017年發表的論文:
The Roles of Vitamin C in Skin Health(維他命 C 在皮膚健康中的作用) 。正常皮膚含有高濃度的維他命 C,它支持重要和眾所周知的功能,例如刺激膠原蛋白合成,以及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引起的光損傷。 這一知識通常就是為什麼要研發外用維他命 C 的道理。但是,與膳食維他命 C 攝入的情況相反,我們對於外用維他命C的功效知之甚少。
Enhancement of skin permeation of vitamin C using vibrating microneedles(使用振動微針增強維他命 C 的皮膚滲透)。維他命 C 在暴露於空氣、濕度、光、熱、金屬離子、氧氣和鹼時不穩定,隨後很容易分解成生物惰性化合物,如 2,3-二酮基-L-古洛糖酸、草酸、L- 蘇糖酸、L-木糖酸或L-萊糖酸。 因此,維他命 C 在化妝品、皮膚病學或藥物的各個領域中的應用相當有限。本研究就是要利用振動微針來增加維他命 C 的透皮遞送。
Topical Vitamin C and the Skin: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外用維他命 C 和皮膚: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關於維他命 C 局部製劑功效的臨床研究仍然有限,挑戰在於找到最穩定和滲透性最好的製劑以達到最佳效果。
所以,雖然外用維他命C本身不能算是偽科學,但它是否具有護膚功效還是缺乏確切的科學證據。也就是說,它廣告行銷裡的種種聲稱肯定是已經逾越了真科學的底線。
跟皮膚科醫師購買昂貴的保養品可以促進皮膚科醫師的經濟,幫醫師付以前所付出去的學費或是學費貸款,或是幫醫師付高昂的房貸。 我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只買平價的皮膚保養品(非專櫃的品牌),但是我覺得自己的皮膚也不錯,有時候我只是擦一下口紅而已居然有朋友以為我也有擦粉底(看起來氣色也不壞)。我每星期去游泳池三次丶去健身房三次,這就是我的身心和皮膚的保養方法。
讚讚
👏
讚讚
順道附上留言裡提及的澳洲衛教節目「Skin Clinic」,如果護膚保養有「神奇成份、最偉大發明」的話(紫外線濾劑成份例外,疾病防治不可或缺),大概就是平價無奇的 petroleum jelly,讓皮膚 do its own job… FDA approved skin protectants: glycerin & petrolatum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most prevention of TEWL from happening.
簡單解釋節目裡 “sealing your serums in with it (Vaseline)",人體皮膚內建精華液 serums 主要是皮脂膜/油 sebum 與天然保濕因子/水 NMFs ,還有角質層間脂質/蠟 stratum corneum lipids,無論 ceramides、squalene、hyaluronic acid 或各種人氣保養/保濕成分都皮膚內建,無需額外補給,重點回到不讓這些精華液離開皮膚,凡士林與礦物油(嬰兒油),防止99%水分之蒸發流失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凡士林廉價到無感,健保藥局/市售非品牌的白凡士林/嬰兒凡士林,售價更是低到比喝水還便宜 #新台幣80元有效保濕5~7年的概念
雖然clean beauty movement一直在污名化petrolatum,什麼有毒之類的,甚至anti-sunscreen (一些自然醫學咖宣稱防曬會導致皮膚癌,是食用seeds oil才導致皮膚癌的bla bla bla.. 然後賣起口服/外用椰子油😮💨對抗紫外線),clean beauty市場是驚人的,而且很多很多很多人相信。台灣可能叫做草本/植萃護膚吧?不是特別清楚…
預告:https://www.abc.net.au/contentsales/programsandgenres/skin-clinic/13907344
完整節目: https://www.abc.net.au/catalyst/skin-clinic-a-catalyst-special/11017344
讚讚
您一語(貸款&經濟)見血👍!敝人這輩子唯一的護膚是肥皂洗臉,活到40+才進階到擦防曬,冬天乾癢就偶爾擦點凡士林… 有皮膚症狀,找皮膚科醫師擦藥治療,本身完全不敢碰保養品。算是受到邱品齊醫師、游懿聖醫師著作的影響,游醫師一句「有良心的診所:不推銷、不鼓吹、不誇大療效、不避談風險」這反皮膚科經濟的立場讓我對她印象深刻!
您提到運動(敝人是騎單車上下班+週末上山徒手爬樹)的皮膚保養秘方,讓我想到紐約時報一篇文章"Younger Skin Through Exercise by Gretchen Reynolds"
讚讚
根據您所說,搜到一篇游懿聖醫師的文章:
http://yishengyu.blogspot.com/2018/05/blog-post_14.html
希望能分享給讀者,但還沒決定要怎麼做。
讚讚
在醫美當道(獲利遠遠高於健保點數)的年代,游醫師算是難得,我是閱讀她與邱醫師的書籍著作,也是唯二兩本我讀過皮膚相關的華文著作。最近也在閱讀Dr. Natalia Spierings的著作,她有一章節fully referenced (算是在peer-review目前的研究)探討為什麼認為賣到快成為護膚共識的維他命C精華液是個科學證據不足的保養品不實宣稱。
看到您分享游醫師提及的美白針(Glutathione的爭議最大,西方國家有立法禁止),這個問題在東北亞、東南亞都嚴重,甚至不少人因此喪生。另點擊到游醫師另一篇文提及「只擦油膏」,想到澳洲ABC一個百名皮膚科醫師大會診的節目「Skin Clinic」,裡頭提到廉價到無感的凡士林(不一定要買品牌)是efficacy最高、敏感性最低的保濕劑,both in vivo & vitro,約$50新台幣($2~3澳幣)可以有效保濕3~5年還用不完。
另,我不反對醫美,雷射醫學確實克服了不少傳統皮膚科醫學無法治療的問題(or皮膚慢性病),但…「醫師與商人的分界線」是一大難題。如何識讀醫師提出的雷射治療建議,是醫病關係裡的一大難題,畢竟醫店是主流,網友Tammy留言一針見血,醫師也要付房貸與醫學院學貸。
也期待您與游醫師衛教的「真科學/醫學」論述。萬分感激!
讚讚
可以理解為:在表皮層理論上可能減輕紫外線引發的ROS氧化壓力,但無法滲透進真皮層達到宣稱之功效(可怕地無限多…台灣衛福部食藥署核可其功效宣稱,但西方國家食藥署都視為不得宣稱功效)?
😱 Dr Spierings 就是那位我差一點去找她門診的🇳🇱醫師,看來頗有名,紅到北美去。她立場強勢,拒絕一切與護膚品產業的財務往來以保持專業客觀性,也反對各種保養品的不實宣稱與過度使用,甚至被冠上anti-vitaminer(反維他命論者)!
我的皮膚科醫師Dr. B觀點是有效性證據不足(或是極微弱),但是她診所裡見到許多使用維他命C精華液(低pH值刺激性高)演變為皮膚炎的案例,認為弊大於利,持「無效論」。
另一派持「有效論」的皮膚科醫師認為證據充足
讚讚
這位Dr. Emma Craythorne顯然是拿SkinCeuticals的錢:
https://shows.acast.com/emmagunavardhana/episodes/beautyspecial-understandingantioxidantswithskinceuticals
讚讚
Dr Craythorne 直接受贊助,然而現今幾乎所有皮膚科診所都與L’Oréal (SkinCeuticals母公司)有財務往來,皮膚科診所日常在推薦的CeraVe, La Roche-Posay, Vichy, Kiehl’s, SkinCeuticals…甚至到百貨專櫃,都逃不離L’Oréal的超(錢)能力,很難找到與L’Oréal沒有財物往來的皮膚科醫師。這也是Dr Spierings提到的兩難:L’Oréal確實贊助不少皮膚科研究,甚至專利持有最好的防曬濾劑技術,但同時這利益往來Relationships with Industry (Conflict of Interest)有醫療倫理爭議,當近乎所有皮膚科醫師都收L’Oréal的錢,要如何保持客觀性,甚至是不少醫師的主要收入來源。美國AAD有對醫師在診所內販售保養品的醫療倫理提出statement,但也解決不了問題。這也是我找醫師時的考量因素之一,Dr Spierings與我目前主治醫師Dr B公開拒絕一切保養品業的財務往來,拒絕販售,以保持客觀與專業。這類醫師快絕跡了~
另,Dr Craythorne 的影響力是世界級的,透過Discovery、TLC節目傳播,包括在台灣、北美的知名度都相當高,她曾經是可信度高的 Tim Spector,現在成為帶貨的名醫。但讓我恐懼的是她的觀點,可能是9成以上皮膚科醫師贊同的,而成為一種詭異的「共識」,L’Oréal這隻金雞母,鮮少有皮膚科醫師say no…😮💨
“More doctors smoke Camels than any other cigarette” says all. 重演?
讚讚
其實,保健品產業,包括護膚,說穿了就是一個騙子傻子組成的生態,騙子得到錢財,傻子得到安慰,共榮共享,也就難怪會蓬勃發展。
讚讚
教授字字珠璣(brutal honesty)!無論保健(oral)或保養(topical)產業,都有種詭異的共榮圈(共犯結構)… 引用網友Leah「保養護膚的偽科學似乎也不亞於保健養生的偽科學」,深有同感,人們終究心理有個老病死的恐懼在作祟。
PS. 光是英國每年無效OTC skincare(防曬品屬OTC drug而不列入統計)的銷售額就超過3B(30億英鎊),比保健食品還高,相信美國與台灣也不遑多讓。
然而我相當認同要提升防曬意識,特別身為男性的我一輩子都沒被教育過其重要性。亞洲人皮膚癌罹患率雖然沒有白人為主的美國(1/5罹患率)、澳洲(1/3罹患率)居高不下,但依照WHO報告,皮膚癌罹患率全球性增速出奇地快是事實,包括台灣,甚至深膚色人口的國家。之前紐澳旅行時發現海灘與部份公車站的防曬品是由政府免費供應,作為公衛疾病防治,也讓我學到一課。
感謝教授持續的撰文!堅持不易,加油!
讚讚
Supplement OTC vs Skincare OTC,Supplement 基本上是無法無天,法律層面上一刀兩斷,沒有藥字號,不得宣稱功效,直接跳過。然而 Skincare OTC 原則上是妝字號,但法定「特殊用途成分」(eg. 各種防曬濾劑) 是視為藥管理 (西方國家是直接定義為drug列管,因為是有效的疾病防治),軟石蠟/凡士林、丙三醇/甘油、燕麥膠、氧化鋅的有效性也在各大藥典(🇺🇸USP, 🇬🇧BP, 🇪🇺Ph. Eur)明文記載其功效,皆可宣稱「保護」功效。家父與孩子即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醫囑裡要頻繁擦保濕霜(含燕麥、氧化鋅成分為宜),降低對類固醇的長期依賴,擦保濕甚至比擦藥來得重要。AAD’s statement是如果對於治療與預防有輔助效益,醫師可以在診所內販售保養品。在clinical dermatology上我理解其價值與意義,然而這個statement也給cosmetic dermatology開了一個大綠燈,導致醫院與醫店的分界線越來越模糊。
讚讚
“More doctors smoke Camels than any other cigarette.” reminds me back in 50s how the tobacco industry influenced/convinced the doctors/public “smoking is good for you". Quasi data as well as corporate influence in scientific communities contributed to the collective belief. One common technique used by the tobacco industry to reassure a worried public was to incorporate images of doctors in their ads. Doctors chose to smoke a particular brand (dermatologists chose to use a particular brand: SkinCeuticals), then it must be good. I’m not saying L’Oréal group is the modern Camels but its super power (affiliation, partnership, ads, commission and sponsorship) in skincare and dermatologist clinics is a real thing. Relationships with industry? Evidence level? As you mentioned rigorously “已經逾越了真科學的底線"… In the Chinese-language communities, I dont find a “Dr Spierings" (debunking skincare industry BS) so far. However, we’re blessed to have you “Prof Lin" (fighting against supplement industry BS). Sorry for my bla bla bla…
讚讚
原先對護膚圈完全沒概念的我,現在對這類資訊開始有同感,因為門診時與Dr B聊天,她提及她工作內容很大一部分是在收拾爛攤子,原本只有皮膚科醫師使用的low pH (ascorbic, alpha/beta/poly hydroxy) acids,現在消費者太容易在市面上取得自行濫用,過度使用pH值低、植萃精油、過度保養/保濕、過度醫美導致的皮膚炎越來越多,她診所內每天都在處理這類問題,如網友Nobu所及,這些未必是天生的sensitive skin,而是sensitised skin… 我相信這問題在台灣也很嚴重,但沒有人在探討保養品的負面影響。拜讀教授近期兩篇B3、C的文章後,突然想到如果網友Lea的問句不是「是否偽科學」,而是「是否有效」,結論可能會不太一樣?!~
The only skincare essentials are sunscreen and Rx skincare/treatment (effective ingredient w/ profound clinical studies). – Dr. Natalia Spierings #我牢記在心 #目前算是信任她
皮膚科門診,我唯一深刻學到的是wear sunscreen and sun-protective clothing的重要性(這輩子沒做過),USPSTF、NHS、AAD等也提出相同指引,跟疫苗一樣,是廉價有效的疾病預防。
讚讚
🙄️人類皮膚不是蘋果,此為皮膚專科醫師示範維他命C精華液有效的短片。勿僅閱讀廠商贊助並提供的論文研究對病患做出推薦或銷售,別讓自己苦讀取得的醫學院學位與辛勤考取的合格行醫執照輕易被收買。醫學院專業訓練予您有足夠素養客觀地批判科學文獻,合格行醫執照予您有充分時間從病患獲取臨床經驗。醫美廠商代表(保養品、儀器商)不是您的指導教授,更不是提供醫療服務的可靠資訊依據來源。
Reference based medicine is not the same a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讚讚
引用通告: Elliot留言集錦7:皮膚保養品,維他命B3、C(3) | 科學的養生保健
引用通告: Elliot留言集錦8:皮膚保養品,維他命B3、C(4)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