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2-5-19發表清冠一號:國內嚴管,國外強推,三天後讀者吳先生來函:【林教授 您好: 偶然讀到您對於新冠一號的文章,於文中您提到 「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清冠一號具有療效」。…以下是我找到的資料與您分享。由於我不是醫療背景出身,因此對於論文的研究方式是否合理或符合科學無法有正確的判斷。期待我提供給您的資訊,能讓教授未來再寫一篇關於清冠一號的分析文章。造福徬徨不安的台灣民眾。】

這位讀者共寄來三條資訊,其中兩條是清冠一號的研發單位聲稱清冠一號具有療效,另一條則是一篇論文。由於聲稱並非科學證據,所以我就不討論研發單位的那兩條資訊了。至於那篇論文,我在一年前發表的文章裡就已經討論過了。請看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
儘管已經過了一年多,這篇論文目前還是有關清冠一號,唯一發表在PubMed的研究報告。也就是說,這一年多來,雖然清冠一號的外銷是宏圖大展,但有關它的研究卻絲毫沒有進展。不管如何,這篇論文的標題是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NRICM101 to target COVID-19 through multiple pathways: A bedside-to-bench study(一個通過多種途徑靶向COVID-19的中藥配方NRICM101:一個從臨床到基礎的研究)。(註:醫學研究的順序通常是先從基礎下手再做臨床,但是這篇論文卻聲稱清冠一號的研究是先做臨床再做基礎)
這項研究最主要是做所謂的體外實驗,也就是在試管、培養皿,和儀器裡進行藥理實驗。但是,它也做了一點點小規模的人體試驗,也就是用清冠一號來治療12位病患,而治療的結果是「平均9天三採陰」。可是,由於這項實驗是觀察性的,而且沒有安慰劑對照組,所以這樣的結果根本就不可以被解讀為具有療效。畢竟,縱然沒有接受清冠一號治療的病患也有可能由陽轉陰。
我在2022-5-15發表NAC能治療新冠肺炎嗎,指出有一位所謂的名醫公開說有一種叫做NAC的化痰藥可以減少4成新冠死亡率。可是,事實上整體而言,支持NAC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科學證據是相當薄弱。而也就因為如此,這位醫師在遭受各方批評之後公開道歉,說他以後會謹言慎行。
我又在2022-5-17發表第三新冠神藥,醫生強力推薦,FDA拒絕授權,指出另一位名醫公開說有一種叫做無鬱寧的抗憂鬱藥可以減少3成新冠死亡率。但是,儘管有發表在高檔醫學期刊的臨床研究論文,美國FDA卻認為證據仍嫌不足,所以拒絕批准無鬱寧緊急授權的申請。
雖然NAC的科學證據是薄弱,但至少它還算是有科學證據。雖然無鬱寧被FDA拒絕,但它其實是有相當不錯的科學證據。可惜,無可爭議的事實是,不管是證據薄弱,還是證據挺好但仍嫌不足,在FDA眼裡,NAC和無鬱寧都還不夠資格被稱為具有療效。那,您會認為,在FDA眼裡,連一篇臨床研究都沒有的清冠一號有可能被稱為具有療效嗎?(註:目前在美國銷售的清冠一號是以補充劑的名義掛牌,所以當然不可以聲稱具有療效)
FDA目前只核准了兩款口服新冠藥物,請看我發表的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優劣與禁忌(上),以及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優劣與禁忌(下)。這兩款藥物都是經過嚴謹的臨床試驗,才獲得FDA的緊急授權。請看它們分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論文:
Oral Nirmatrelvir for High-Risk, Nonhospitalized Adults with Covid-19(口服 Nirmatrelvir 用於 Covid-19 的高危非住院成人)
Molnupir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 in Nonhospitalized Patients(Molnupiravir 用於非住院患者 Covid-19 的口服治療)
清冠一號的研發單位應該向輝瑞和默克學習,更要抓住現在台灣正好有大量新冠病患的機會,好好地設計和執行一個國際級的臨床試驗,而不是只會靠一張嘴,把明明沒有臨床實驗證據的東西吹說成是具有療效。
教授您好
想請問目前是否有資料可以得知確診者究竟要過幾天才是真正無傳染力?
現今的政策七日後可以免快篩就解除隔離,同事回來上班卻經常咳嗽不止,實在很擔心!
讚讚
我想這是“與病毒共存”思維下的決策。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516003591-263301?chdtv
讚讚
以前台灣沒有確診者所以無法大規模進行嚴格的臨床試驗,現在每天有近十萬的確診者卻忙著大量生產,這科學中藥到底科不科學真的令人不放心。
讚讚
只要能大賣特賣,科不科學並不重要。
讚讚
林教授 您好,
感謝您為科學實證的檢驗把關!! 關於PubMed的研究報告中提到『清冠一號的臨床研究樣本數共33人,其中對照組共21位住院隔離病人,三採陰的中位數為22天。』想請教您這樣算是有符合對照組的驗證,亦或是這樣對照方式是不符合驗證標準呢? 很好奇為什麼臨床樣本數僅有33人就可以刊登在PubMed?
謝謝您~
讚讚
人體試驗本來應該是比體外實驗來得重要,可是在這篇論文裡它卻只是個小配角。
說的難聽點,目的就只是製造有做臨床試驗的幻象。
有關PubMed,請看https://professorlin.com/2022/04/17/pubmed%e6%94%b6%e9%8c%84%e7%9a%84%e8%ab%96%e6%96%87%ef%bc%9a%e5%a6%82%e4%bd%95%e5%88%a4%e6%96%b7%e5%93%81%e8%b3%aa/
讚讚
衛福部也知道清冠一號的療效證據不足,先前一直拒絕核准藥證,被中藥商抱怨得很厲害。現在擋不住了。
不必作臨床試驗就可上市大賣,有誰會去作呢?一句「千年臨床實證」就可以暢行華人社會。
其實「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很認真分析清冠一號,清冠一號也很有潛力。很可以設計一個臨床試驗,收高風險患者,head-to-head和Paxlovid作比較。那幾家中藥商賺了錢,也該出點錢作臨床試驗吧?Covid 會和人類長相左右,證明有療效的話,錢途無量啊。
讚讚
既然有人願意買,而且買很多,藥商怎麼可能會笨到去做要燒很多錢的臨床試驗。
讚讚
教授 您好,
關於清冠一號沒有臨床試驗證據這件事有些問題想請教您。
2022/4/13 記者會中 中醫藥所所長有簡報清冠一號,他所說的這些實驗、分析以及臨床上收案後的投藥與不投藥轉中重症的比例等等,這些並不能構成科學研究上所謂的臨床試驗或是療效證據嗎? 想請教是因為樣本太少或是有其他要件不符? 差別有哪些? 謝謝。
https://www.nricm.edu.tw/p/406-1000-6757,r51.php?Lang=zh-tw
讚讚
記者會不是科學證據。
經過同僚評審的論文才是。
讚讚
台灣正在疫情高峰,相關的醫生和研究人員大概都忙昏了,沒有時間寫論文。大家都看不到詳細的書面資料。
「台灣藥物臨床試驗資訊網」找不到清冠1號的臨床試驗。蘇所長報告的結果應該是retrospective analysis (回顧性分析),把4個醫學中心和5個區域型醫院既有的治療結果拿來分析。不是像一般臨床試驗,先規劃好收案條件、治療步驟、評估項目、統計分析方法。
蘇所長說:符合輕中症的族群中,用清冠1號的有165人,沒用的有196人。又把這兩組人拿來配對(pairing,條件類似的算一對),得到149對。用清冠的149人沒人轉入加護病房;沒用清冠的149人有14人轉入加護病房。
如果這是隨機分配(randomized)臨床試驗得到的結果,那是非常顯著漂亮的結果。但這是事後去挑病人來分析,分析前已經知道病人有沒有進加護病房。因此,分析結果的可信度,要看他們選擇兩組的分析對象是否公正無偏頗。這點,在論文投稿時,審稿的專家就會要求詳細說明。但是在記者會,我們看不到這些資料。
所以林教授說要看到論文才能相信。
讚讚
記者會的唯一目的是行銷。
讚讚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3661822003577
讚讚
謝謝。比起上一篇這是有點進步,但可惜還達不到三期臨床的水準,所以當然也就還達不到EUA的要求。
讚讚
引用通告: 清冠一號:療效,系統不同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