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Dennis Tsai2022-4-7在兒童扁平足需要治療嗎的回應欄裡留言:「教授,我對於現在才知道您的網站跟書籍趕到很遺憾,裡面有太多有用資訊了,事實上我是最近想要買XX氏憶加胜肽精華錠,才開始google發現您的網站,謝謝您幫我省了一筆錢,但是其實沒有,因為我把本來要買XX氏的錢拿去買了您的套書了(《餐桌上的偽科學》套書(共四本))。廢話完畢後,為什麼在這篇文章留言,是因為我在4.5年前的時候(我現在已30歲做過扁平足手術,Subtalar Arthroereisis Implants。有幾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教授,我先問一個就好,請問教授是否只要被pubmed.com收錄的論文就代表有一定程度的可性度? 我非專業人士要如何判斷該被pubmed.com收錄的論文品質如何? 尤其是越新的論文沒辦法看到被引用的次數。能否給一些概括的建議?感激不盡」
首先,我非常感謝這位讀者花了不少錢買了我的四本書。希望他在讀完之後會覺得是值得的。

有關PubMed收錄的論文,在我已經發表的1124篇文章裡,應該有1000篇以上有提起或引用它們。所以,既然PubMed對我這個網站是如此重要,我就趁著這位讀者提問的機會來解釋一下它的組織架構,以及要如何判斷它收錄的論文的品質。
我每次提起PubMed時都會同時稱呼它為「公共醫學圖書館」。這是因為它是完全免費開放給全世界所有人使用。任何人,只要能上網,就可以搜尋它所收錄的跟醫學相關的論文及書籍。
PubMed 是由美國的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 (NCBI) 開發和維護,在1996 年對外開放。NCBI是隸屬於位於國立健康研究院 (NIH) 的國家醫學圖書館 (NLM)。
PubMed包含了三個部分:(1)MEDLINE,(2)PubMed Central (PMC),和(3)Bookshelf。
MEDLINE 是 PubMed 的最大組成部分,共收錄了大約2800萬篇論文。但是,在這裡你所能看到的只是這些論文的摘要(包括標題,期刊,發表日期,文摘,作者,以及作者隸屬的機構),而無法看到論文的全文。如果你想要看全文,那就點擊它提供的連結到發表該論文的期刊。在那裡你可以付費或使用你的權限(通常是由你所屬的大學提供)來閱覽及下載全文。
PubMed Central (PMC) 是PubMed 的第二大組成部分,共收錄了大約520萬篇論文。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免費閱覽及下載這些論文的全文。
Bookshelf ,顧名思義就是「書架」,而它是共收錄了大約6000本書籍(包括數據庫及大卷宗報告)。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免費閱覽及下載「有些書籍」的章節及文章的全文。但是,「有些書籍」指的到底是哪些書籍,並沒有什麼可循的規矩,只能碰運氣。
MEDLINE 所收錄的2800萬篇論文並不是一篇一篇個別經過它挑選的。事實上,真正經過它挑選的是期刊,而非個別論文。目前MEDLINE 共收錄了超過5200份來自全世界約40種語言的期刊(絕大多數是英文)。這些期刊之所以會被收錄,是因為它們有達到MEDLINE所設定的標準。
我有說過很多次,一篇論文如果是發表在一個沒有被PubMed收錄的期刊,那它基本上是沒有被引用的價值。很不幸的是,很多廣告和謠言就是引用這類的論文。不管如何,縱然是有被PubMed收錄,也不見得就是有水準的期刊。
我也曾多次提起某某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是多高或多低。儘管「影響因子」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工具,但是用它來判斷期刊或論文的水準卻是目前最客觀,最方便,也最可靠的方法。您只要用期刊的英文名以及Impact Factor這兩個關鍵詞在谷歌搜索,就能搜到該期刊的「影響因子」。
SCI Journal網站在今年2月發表What‘s A Good Impact Factor(什麼是好的影響因子)。它說:「在大多數領域,影響因子 10 或更高被認為是優秀的分數,3 是好的分數,而小於 1則是平均分數。」
這篇文章也說:「大多數期刊(73%)的影響因子等於或大於 1,23%的期刊的影響因子等於或大於3,而極少數期刊 (1.97%) 的影響因子是 10 或更高。」
就判斷個別一篇論文而言,首先您需要確定它是研究報告,而不是個人意見。再來,您需要看該研究的實驗是用什麼作為對象。就關係到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而言,細胞實驗是最低的,動物實驗是高一點,而人體實驗(臨床試驗)是最高的。您也需要看該研究是不是出自廠商,或是由廠商資助。絕大多數的所謂的有科學證據的保健品,它們的研究就是屬於廠商資助的細胞或動物實驗。
就臨床試驗而言,它還可以再分成觀察性(observational)和介入性(interventional)兩種,而後者的重要性是遠遠高過前者。如果是介入性,再加上是隨機(randomized),雙盲(double blinded),以及安慰劑控制(placebo control),那這個臨床試驗就是所謂的黃金標準。而如果參與實驗的人數是數萬,甚至數十萬,那就更了不起了。
就回顧性論文(Review articles)而言,您需要看它所篩選出來的論文是不是有兼顧到正反兩方。還有,您也需要知道作者是不是有預設立場。有很多關於維他命(尤其是維他命D)的回顧性論文是有預設立場。
以上所說的,就只是一些要領。真正要能做到準確判斷論文品質優劣,是需要長時間和專注的磨練。
請問教授,聽說現在實驗前要先向什麼倫理委員會登記才能開始作實驗,避免沒有結果而沒有刊登,造成偏差。請問是否有登記過的才會被收錄?
讚讚
實驗前先向倫理委員會登記,並且獲得核准,是一個必要的程序。
沒有通過這個程序的實驗,是不會被承認的。這當然是包括不會被收錄。
讚讚
大多民眾就醫前,會先行Google搜索、讀個幾篇新聞報導、看YouTube上的養生電視影片、聽廣播Podcast節目,甚至聽信江湖術士與社群媒體的網紅們 (有些陷很深的,還會攻擊實證醫學,認為醫師們跟不上時代,不懂最新功能/自然療法)。誤以為完成以上步驟,則是做了研究。
以下這段影片,簡單地敘述了一名科學家如何利用Pub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等“初步”調查資訊的步驟,以及判讀資訊可靠程度的小技巧,這不算是完整詳盡的研究過程,適合培養大眾基礎的媒體識讀、科學素養技能,免得越陷越深 (演算法最懂你…)
讚讚
同場加映,事實查核如何盡責調查資訊來源與宣稱內容的真偽
讚讚
預印本、同儕審查(重要過程)與期刊發表出版
讚讚
Fraud & Deception in Science | Elisabeth Bik, PhD
讚讚
‘Too greedy’: mass walkout at global science journal over ‘unethical’ fees | Peer review and scientific publishing | The Guardian (May 2023) #Elsevier #MDPI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3/may/07/too-greedy-mass-walkout-at-global-science-journal-over-unethical-fees
OpenAccess 蔚為主流的年代,學術出版問題叢生,不單掠奪性期刊爆發性成長,連傳統高質量期刊的「把關守門」也越來越沈淪。Junk science published by JAMA, BMJ, Lancet, NEJM, Nature, Cell, etc. 成為常態且頻繁。雜七雜八的更是防不勝防,光是p-hacking就令人頭痛。但Paywall阻礙科研進步與知識巨塔/牆,也是血淋淋存在的底層問題與經濟不平等。 #學術出版的亂世
讚讚
Fake scientific papers are alarmingly common: academia’s “publish or perish” culture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fake-scientific-papers-are-alarmingly-common
Aseem Malhotra 等反疫苗團體,去年開始也大量自行出版期刊,同時去攻擊大型頂尖期刊被收買被控制,再加上學術出版內自身的問題,這灘渾水越來越混濁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