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天(2022-1-17)發表紀錄片《維生素的異想與真實世界》,公視邀請點評,告訴大家台灣公共電視將在1/20播出紀錄片《維生素的異想與真實世界》,而我應公視的邀請發表了一篇對這部紀錄片的評論:林慶順教授  ―  維生素的實話與胡說

我在文章裡有說維他命的發現是跟腳氣病有密切的關係,而且還趕快解釋腳氣病並非只是腳的毛病,而是全身性的,包括心臟。可是為了避免偏離主題,我並沒有進一步解釋為什麼《一個全身性的疾病》會被叫做《腳氣病》。

事實上,《腳氣病》往往會跟《腳氣》發生混淆,例如新唐人電視台就在2017-6-21發表夏天來了,「腳氣病」不能拖,「8個妙方」讓你擺脫煩惱!。雖然這個標題所說的是《腳氣病》,但是它的文章內容所談的卻是《腳氣》。

同樣好笑的是,大紀元在2008-10-27發表腳氣病 和「腳」無關,而它是為了要告訴大家《腳氣病》並非《腳氣》,竟然矯枉過正用了這麼一個荒唐的標題。

不管如何,在現代醫學裡,《腳氣》就是《腳癬》,也就是在台灣俗稱的《香港腳》,至於《腳氣病》,則是因為維他命B1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在二十世紀初期,科學家就是為了解決《腳氣病》這個在當時非常普遍,非常嚴重的疾病而發現了維他命,並且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現代醫學裡,腳氣病是被分成《濕》和《乾》兩大類型。濕腳氣病所影響的是心血管系統,嚴重時會導致心臟衰竭。乾腳氣病所影響的是神經系統,而通常最早出現的症狀就是兩腳麻痺,無法走路。所以,大紀元所說的《腳氣病和腳無關》,顯然不對。

西方學者一致認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是最先描述腳氣病的文獻。請看Understanding the “jiaoqi" Experience: The Medical Approach to Illness in Seventh-century China(理解“腳氣”經驗:在第七世紀中國的醫療方法)。

【註:《肘後備急方》的原名是《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肘後》的意思是放在手肘後面,而《備急方》的意思是緊急療方,所以《肘後備急方》的意思就是《易於攜帶的急救手冊》。這本書是葛洪從他的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錄其中可供急救醫療的藥方以及簡要的灸法彙編而成。後來梁代的陶弘景將它增補錄方101首,並且改名為《補闕肘後百一方》】

也就是說,《腳氣病》這個詞是源自葛洪所說的《腳氣》,但是,在現代醫學文獻裡,這兩個詞卻已經演變成代表兩個截然不同的疾病。(註:《氣》在中醫裡往往是代表一種流動性的能量)

所以,《腳氣病》這個詞會造成兩種困擾:(1)常跟《腳氣》搞混,(2)常被誤以為只是腳的毛病。

腳氣病的英文是Beriberi,而這個字也是問題重重。根據牛津英語詞典,Beriberi一詞是來自錫蘭的僧伽羅語,而意思是“弱、弱”或“我不能,我不能”(重複是為了強調)。但是,也有人認為它是來自印地語、阿拉伯語或其他語言,而且是具有許多不同的含義,如“弱點”、“水手”,甚至“綿羊”。 不管如何,唯一正確的說法是,Beriberi一詞的起源是不可能確切追溯。 請看British India and the “beriberi problem", 1798-1942(英屬印度和“beriberi問題”,1798-1942)。

總之,Beriberi和《腳氣病》這兩個醫學名詞都是有它們的歷史背景,但卻都會造成困擾,所以最好是用Thiamin deficiency (硫胺素缺乏症),或Vitamin B1 deficiency(維他命B1缺乏症)來取代(註:Thiamin就是維他命B1,而它也常被寫成Thiamine)。

紀錄片《維生素的異想與真實世界》,播出資訊如下:
☆ 1/20│周四│22:00│公視頻道│紀錄觀點 

☆網路直播│https://youtu.be/ED4QXd5xA 

☆1/21~1/27免費線上看┃https://www.ptsplus.tv/ 

中文影片樣本:https://bit.ly/3FmtdxA
英文影片樣本:https://www.vitamaniathemovie.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