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朋友Joy Wei昨天(2022-1-12)寄來一篇文章,詢問:「請問科學海綿真的是不能使用嗎? 」
這篇文章是2020-7-10發表在《健康雲》,標題是:科技海綿其實超毒!婆媽御用神物…驚人成分曝光 醫:致癌風險極高。它的重點是:【市面上的科技海綿事實上由三聚氰胺及甲醛發泡所製成,而三聚氰胺即為2008年發生在中國「毒奶粉事件」的主角。生活中常見的美耐皿就是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俗稱,是一種合成樹脂,為熱固性聚合物,常被用來壓模製成廚具、餐具等等,用途非常廣泛的塑膠材料之一。肝膽腸胃科醫師范泉山解釋,「魔術海綿是怎麼做的?就是美耐皿在做的過程,整塊叫美耐皿,跟甲醛聚化成硬塊這個是美耐皿,然後它在做的過程中發泡成海綿。」並接著反問是整塊美耐皿較毒,還是切成細末者較毒?「你的泡棉就是這樣做成的,把美耐皿發泡,三聚氰胺全部放出來!」范泉山強調,三聚氰胺對於肝臟、腎臟毒性很強,造成腎結石、腎臟及膀胱癌風險相當高,「早就下架不准用在食品的洗潔了」。】


其實有關《美耐皿有毒》的傳言已經流行十幾年了,而最引起國際關注的就是2008年發生在中國的《毒奶粉事件》。可是,在這個事件裡,美耐皿是直接加入奶粉裡,而不是因為器具(例如海綿)與食物接觸。也就是說,這是牽扯到《劑量》的問題。
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一般民眾對於《毒》有一個很嚴重的錯誤觀念,那就是以為只要是有毒物質就會對健康有害。可是,毒理學之父Paracelsus的傳世名言Only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就是要告訴大家《不管是什麼化學物質,只要劑量夠大,就是毒,只要劑量夠小,就不是毒》。所以,縱然是人類賴以為生的水,只要劑量夠大,就是毒,而縱然是大家聞之色變的砒霜,只要劑量夠小,就不是毒。
由於中國的毒奶粉事件,世界衛生組織立即就在當年9月25日發表Melamine and Cyanuric acid: Toxicity, Preliminary Risk Assessment and Guidance on Levels in Food(美耐皿和三聚氰酸:食物中的毒性、初步風險評估和指導)。它說美國、歐盟、和加拿大分別制定美耐皿的Tolerable Daily Intake(每日可耐受攝入量,TDI) 為每公斤體重0.63,0.5,和0.35 毫克,而毒奶粉裡的美耐皿則是相當於每公斤體重2500毫克。(註:melamine的正式翻譯是三聚氰胺,但是我把它翻成俗稱的美耐皿)。
也就是說,毒奶粉裡的美耐皿劑量大約是每日可耐受攝入量的5000倍。
美國FDA也在2017-12-12發表Melamine in Tableware Questions and Answers(餐具中的美耐皿問答)。它說台灣消費者基金會最近對中國製造的塑料餐具進行了測試,發現其中含有20 ppm的美耐皿,可是在正常使用情況下,美耐皿是不會從餐具轉移到食物裡。縱然是把盛有酸性食物的美耐皿餐具長時間高溫加熱,所滲出的美耐皿也還是250倍低於每日可耐受攝入量。
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FDA的這兩篇文章都沒有特別提起所謂的科技海綿,但是有很多家消費者網站就有提起,而它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這種海綿是安全的。例如一家叫做Kitchen(廚房)的網站在兩個月前(2021-11-22)才剛發表Are melamine sponges safe?(美耐皿海綿安全嗎?)。它說:「魔術海綿的主要材料是三聚氰胺樹脂,質量嚴格把關。 用於清潔的三聚氰胺海綿使用物理去污機制。 因為原料三聚氰胺樹脂幾乎不溶於水,化學性能極其穩定,所以餐具清洗是沒有問題的。」
Household Tips(家居小貼士)網站也有發表Melamine Foam Sponge Facts(美耐皿泡沫海綿真相)。它說:「在我用過的所有不同海綿中,美耐皿泡沫海綿是我在家里和 3 隻狗一起使用最頻繁的海綿。」
Moms(媽媽)網站也在2018-8-9發表Myth Or Fact: Is the Magic Eraser A Non-Toxic Cleaning Tool?(迷思或事實:魔術海綿是無毒清潔工具嗎?)。它說:「魔術海綿有毒的謠言已被揭穿。事實上,魔術海綿中的任何成分都不受北美或歐盟任何與健康相關的標籤法的約束。」
Family Handyman(家庭雜工)網站也在5個月前發表What to Know About Magic Erasers(關於魔術海綿的知識)。它說:「魔術海綿無毒且安全,適合家庭使用。」
看了好些台灣關於使用科技海綿的網頁, 都說會越用越小是因為溶於水, 但既然去污原理是物理摩擦, 敝人認為應該是跟橡皮擦一樣磨耗掉了, 而且是成為微米級塑膠微粒, 隨著排水進入水體及環境. 美耐皿餐具也許安全, 但縱使科技海綿整塊本身不會釋出三聚氰胺, 不論是溶於水或是磨成微粒, 恐怕都是有害環境. 請教您的看法, 謝謝!
讚Liked by 1 person
人類的很多發明都是對環境有害的。譬如汽車、飛機、電腦、手機、醫療器材…
https://professorlin.com/2020/12/08/%e9%ae%ad%e9%ad%9a%e9%9b%86%e9%ab%94%e6%ad%bb%e4%ba%a1%e8%88%87%e8%bc%aa%e8%83%8e%e6%9c%89%e9%97%9c/
讚讚
林教授的這篇文我比較不能認同: 1. 這些消費者網站的評論可信度高嗎? 有任何科學證據可以支持這些網站評論嗎? 2. 即使是傳世名言 Only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但三聚氰胺這類的化學物質(容器)能避免則避免, 使用陶瓷的容器在成本上並不會比美耐皿容器高太多, 相較卻安全. 3. 舉水為例應該不是太恰當; 我們人體每天都需要喝水, 但如果三餐都用美耐皿容器盛裝熱食, 20年30年後會是怎樣? 應該也沒有人真正做過實驗吧?
以上是個人意見
讚讚
1. 這些消費者網站的評論可信度高嗎? 有任何科學證據可以支持這些網站評論嗎?
美國FDA和世界衛生組織說得算不算?那請問這個醫師的話又有任何科學證據可以支持嗎?林教授的論點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句話,不可以因為自己的認知就沒有證據的發表言論。
2. 即使是傳世名言 Only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但三聚氰胺這類的化學物質(容器)能避免則避免, 使用陶瓷的容器在成本上並不會比美耐皿容器高太多, 相較卻安全.
你可以這樣相信或是這樣做。但是和這個醫師所說的沒有關係。
3. 舉水為例應該不是太恰當; 我們人體每天都需要喝水, 但如果三餐都用美耐皿容器盛裝熱食, 20年30年後會是怎樣? 應該也沒有人真正做過實驗吧?
是沒有人這樣做過實驗,但是你沒有證據也不能說這樣一定有問題。
讚讚
Shaun 網友的閱讀能力/邏輯有問題:
1. 林教授文中有提到, WHO/FDA 都沒有提及科技海綿, 我的回覆也沒說這位醫師說的有道理, 我只是提問, 林教授文中提到的消費者網站有任何科學證據可以支持這些網站說科技海綿是安全的嗎?
3. 我也沒說三餐都用美耐皿"一定"有問題, 我只是說拿喝水跟使用美耐皿相比較不太恰當; 畢竟水不能不喝, 美耐皿有其他替代選擇, 不是嗎?
讚讚
20年30年後會是怎樣?
我們可能會看到飛機撞到鯨魚。
讚讚
針對林教授的本文我沒有不敬的意思, 我只是直覺聯想起DDT的例子. 不說專業的論文, 根據我看DDT on Wiki, DDT 最早在1874年被奧地利化學家發明, 直到1939年才被瑞士化學家發現可用做殺蟲劑, 並且在二戰後期被使用以限制瘧疾. 這位瑞士化學家還在1948年獲頒諾貝爾獎.
1945年DDT 可在美國公開販賣, 用途包含農用/家用殺蟲, 但在1962年有一位美國海洋生物學家 Rachel Carson 出版一本書"質疑" 廣泛使用 DDT對環境及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甚至導致癌症. 想當然爾, 該書並沒有直接科學證據支持作者的言論, 但1972年美國禁止DDT 在農業方面的使用, 這距離1945年可以公開販售已有27年嘞.
2004年DDT 被全球性的禁用在農業使用, 這距離1945年已有59年嘞.
我想要表達的重點是: 有許多化學物質, 目前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證實有害, 但並不表示它就是無害, 有可能需要20年30年的時間觀察與研究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結論. 我也沒有證據說美耐皿"一定"有害, 但我們(或說我自己)有替代選擇時, 能少用就少用美耐皿.
同樣的爭論也發生在使用塑膠袋裝熱湯熱食, 台灣大街小巷的攤販店家很習慣隨手拿一個塑膠袋裝(熱)食物給外帶客人, 也許政府/許多食客不在乎, 我很在乎!
最後, 我很敬重林教授努力不懈的寫這些文章, 看林教授的維他命文也給我許多新的想法, 只是當有不同想法/意見時, 希望可以理性有邏輯的討論.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