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1-11-11)在臉書看到蔡醫師在推薦一本書。為了避免造成他的困擾,我就不說出他的名字。
這位蔡醫師的言論一向是不會逾越醫學規矩,但是他推薦的這本書卻很明顯地違背了醫學規矩,所以我就留言:「實在是很不幸的誤導」。蔡醫師也立刻用私訊來跟我討論,而之後他自己做出決定,刪除了那篇貼文。
這本書是在2021-9-21出版,書名是《最高喝水法:台灣首席品水師教你正確喝水,深度改變健康與生活》。
從《深度改變健康與生活》就可看出,這本書是深切地觸及到健康議題。再加上它的序言是由一位前台大醫院院長所撰寫,這本書儼然就成了一本醫學指南。可是,這本書的作者並沒有受過任何正規醫學訓練,而她的大學教育是經濟系,所以她能寫出這麼一本醫學指南,著實讓我感到深度佩服。
我不知道《台灣首席品水師》的《首席》是根據什麼樣的認證,但不管如何,這本書裡給作者的介紹是《遠赴德國杜門斯學院(Doemens Academy)學習「品水」,取得品水師證照》。所以,我就到Doemens Academy的網站查看,看到品水師的訓練是一個為期兩週,共9天的課程,然後在第十天考試,頒發證照。
在這個9天的課程裡,學員主要是學習如何品水,也就是感官訓練,而一個勉強可以算是跟健康常識有關的課堂也僅僅是一個半小時長。所以,這位作者能從這麼一個短短的訓練就搖身一變成為醫學專家,又再次讓我感到深度佩服。
這本書所觸及的健康議題是多不勝數,例如睡眠、過敏、頭痛、頭暈、心悸、焦慮、腰酸背痛、關節疼痛、便秘等等。這些我們都無可厚非,畢竟我們全身所有器官的運作都是跟水有關(也就是說,說了等於沒說)。但是,它所說的《用飲料取代喝水,簡直是慢性自殺》,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時報出版》是這本書的出版社,而相關的《中時新聞網》在2021-10-5就發表了今日最健康》咖啡、手搖飲當水喝是慢性自殺 喝一杯該補多少水?。這篇文章根據這本書作者的論述,製作了一個圖表,而它是將蜂蜜檸檬水、牛奶、豆漿、咖啡、茶飲都列入《不能計入當日飲水量》。為了符合我這個網站對於圖表大小的規定,我把這個圖表拷貝及分割如下,供大家參考。


關於飲料是否能計入飲水量,我在2017年發表的喝茶會便秘,貧血?就引用了三個可信度較高的資訊:
梅友診所(Mayo Clinic)說:「“每天喝八杯8盎司水”應該重新定義為“每天喝八杯8盎司液體”,因為所有的液體都應當計入每日總量。諸如牛奶,果汁,啤酒,葡萄酒和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或蘇打水也都算數。」
WebMD說:「咖啡和茶也算在每天總數。 許多人過去相信咖啡和茶會造成脫水,但這個迷思已被推翻。」
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研究所說:「我們沒有制訂每日水攝取量的確切要求,但建議從任何飲料及食品,每天攝取約2.7升(女士)或3.7升(男士)。」
其實,網路上有非常多的資訊已經清楚表明,大多數飲料,包括咖啡、茶、果汁、牛奶等等,都可以計入飲水量。但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再引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它說:「儘管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咖啡因具有利尿作用,可能導致脫水,但研究並未完全支持這一點。 數據表明,每天攝入超過 180 毫克的咖啡因(約兩杯煮好的咖啡)可能會在短期內增加一些人的排尿量,但不一定會導致脫水。 因此,包括咖啡和茶在內的含咖啡因的飲料會增加每日水的總攝入量。」
有這麼多的相關資訊,這本書卻還是繼續在傳播《用飲料取代喝水,簡直是慢性自殺》,這樣的錯誤觀念。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蔡醫師的臉書留言:「實在是很不幸的誤導」。
後記:這篇文章發表之後4天,讀者KCW留言:「我也是品水師,也考取同樣德國機構的認證,品水課程除了難度很高的感官品評外,我的心得就是一門超級通識課。認同教授的說法,不會因為花很多錢上完這個課程就忽然變成專家,食品科學甚至醫學都是相當嚴謹的。台灣一共約有三十位品水師,該作者既不是第一個考取資格,也不是品水大賽的冠軍,所謂”首席”也是自己封的,嘩眾取寵的偽專家,看來也是炒作。」
林教授您好:
關於茶當水喝的議題,最近正好有個親身經歷,想請教教授一下。我有一個朋友是54歲男性,平常沒有什麼特別慢性疾病。他已經把麥香紅茶當水喝(他都不喝純的白開水),一天至少四瓶,喝了20年幾年。結果他今年8月多的時候開始腳掌麻,越來越嚴重,上禮拜一進展到變成手的末端會麻,上禮拜五開始雙手手腕跟手指無力、下肢的膝蓋以下也無力,無法走路。於是這禮拜三就去住院。住院做了一些檢查、抽血、腰椎穿刺跟核磁共振,結果顯示他沒有中樞神經感染,但是葉酸居然只有0.9(正常好像要3.9以上)!醫生給他補葉酸,他昨天手麻就改善了,不過肢體無力還沒改善,醫生說要慢慢恢復。
我Google了一下,發現有一篇文章說喝茶真的會減少葉酸的濃度!(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bdd.617)後來網路上又看到好幾篇文章說懷孕女性喝茶會導致葉酸的數值減少,可能造成胎兒神經管缺陷。想請問一下林教授,依據目前科學的研究,到底大量喝紅茶(完全當水喝)20幾年年會不會造成一個正常人的葉酸減少呢?希望教授能幫忙解惑,感激不盡!
讚讚
我也是以茶當水喝,30幾年了,身體完全正常,運動還是拼命三郎。
葉酸是在食物中廣泛大量存在,很難缺乏。
《目前科學的研究,…20幾年…》,不太可能會有人做這樣的研究。
讚讚
當事人喝的是飲料麥香紅茶,很難把麥香紅茶等同紅茶來討論
讚讚
這篇文章關心的是茶,也沒有提到麥香,所以我只針對紅茶來回答。
讚Liked by 1 person
贊同林教授的說法,十幾年前我就在報紙上看到一位加拿大醫師的解說,他認為一般人即使每天喝了幾杯咖啡或茶也不致於使身體流失水份,整體而言身體還是增加了水份。我個人也認為不必特別強調每個人每天應該要喝多少杯純水才可以,牛奶丶咖啡丶茶丶湯品丶果汁丶水果丶蔬菜丶米飯丶湯麵等都含有或多或少的水份,這些食物和飲料也應該被算入部份一整天的水份總攝取量,不是只有猛灌纯水才算。
讚讚
的確是如此。我幾乎從不喝“水”,都是以茶當水。
讚讚
前些時間有注意到這本書(我是看電子書的),在試看的開頭就看到(好像)有權威的人物推翻+書名很令人注目。心想,哇,這是什麼新發現….。之後再用作者大名去找網路的影片來看,結果….千篇一律的業配,和空洞的說法。我也大約找了一下"品水師"的資訊,也是空空洞洞。其中在看影片時有看到她關於喝水量的算法時,我第一時間就想到教授您曾提到梅約診所的建議。所以當下就取消買書的念頭。謝謝教授的指引和分享。
讚讚
很高興您會記得我的建議。
這個敢的人搶有吃的世界有太多厚顏無恥的偽專家。
讚讚
這種偽專家一大堆,有的教人一早起床就要馬上喝一杯加鹽的開水,有的教人一早起床馬上就要喝一杯現榨檸檬水排毒,其實是在害人,這些歪理都騙不了我,我退休以前的工作使我長期接觸到很多超長壽老洋人(95至109歲),他們之所以長壽絕對不是亂吃保健品和亂學養生理論得來的。
讚讚
關於水的謠言,我發表過很多篇,也正在寫一篇駁斥一位網紅女醫生。請先看這一篇:
讚讚
可否請您寫一篇關於《退休以前的工作使我長期接觸到很多超長壽老洋人》的文章。
我相信它會是很寶貴的資訊。
我會註明您是作者。
讚讚
謝謝教授的抬舉,容我先構思一下再下筆。 話說回來,像這種只上了幾天課就出書亂教大眾養生的人真的是很敢,也奉勸醫界的大老們要幫別人的書寫序言時最好謹慎挑選,以免壞了一世英名。
讚讚
寫序的李前院長還被這位作者繼續在臉書上消費。
讚讚
引用通告: 喝水6000可以輕鬆增肌減脂?網紅女醫的胡扯 | 科學的養生保健
林教授您好,
個人也贊同您的看法.
但曾聽過一種說法, 有痛風的人, 每天的飲水量只能計算純水, 茶, 飲料, 豆漿 …都不能計入. 對於痛風病人是否有特殊的考量 ?
謝謝賜教.
讚讚
這就只是一種說法,而不是有臨床實驗證據。
當然,盡量減少purine的攝取總是好的建議。
讚讚
請問,雖然喝茶不等於慢性自殺,並且應該計入每日飲用的液體之中。那麼喝白開水跟喝便利商店賣的保特瓶裝茶飲來說,哪一個對身體是比較健康的呢?又或者是只喝便利商店的寶特瓶茶飲而不攝取白開水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感謝您的回覆~
讚讚
就“生理”而言,水是最健康的飲料。
但人的行為是有心理的因素,所以選擇其他飲品也就無可厚非。
我無法評估寶特瓶茶飲是否健康,因為我不知道它的成分。
讚讚
引用通告: 水謠言的始祖 + 醫師、營養師、首席XX師的助紂為虐 | 科學的養生保健
我是一天得喝20000cc/20公升的人
從我有記憶以來就愛喝水
我沒有隨時都在灑尿,
但是我膀胱一次尿量是超過4公升,
我還蠻希望林教授能給我正確解答
這篇文章對我來說就是個謊言
讚讚
哈哈哈!
有種的話就請用真名實姓,並告知您是在哪高就。
還有,請給個地址,我會請泌尿科醫生去驗證您的4公升膀胱。
讚讚
哈,我有用我真名FB留訊息給你
我目前剛好有去年的影片,你可以參考看看
https://photos.app.goo.gl/wgg9nDyRF1zBP7SL7
一個是1L的水用吸管喝只要30秒
二是2.9KG的尿只要30秒
你FB用這訕笑的語氣在看待我的回應嗎?我也不意外
我之前在北醫開刀,開完刀需要留小便流量,我寫3.3L也被護士詢問
這不是寫一天的量是一次的量哦
北醫不知道還有沒有留黨
讚讚
真是要大謝特謝,謝謝你帶給我們FB朋友一整天歡笑。哈哈哈!
讚讚
沒關係,我也只是笑你的名譽跟保證,我喝20L一天並不會跑45-90次廁所罷了。
我可以用我的名譽跟你保證,每天喝6000cc的水絕對不會增肌,但肯定會叫你常常跑廁所。年紀輕的人,一天跑個15、6次,年紀大的人,20來次,甚至30次。這樣,當然是可以幫你減掉一些脂。
讚讚
馬說文章是謊言,逍遙爽快一整年。哈哈哈!
讚讚
我也是品水師,也考取同樣德國機構的認證,品水課程除了難度很高的感官品評外,我的心得就是一門超級通識課。認同教授的說法,不會因為花很多錢上完這個課程就忽然變成專家,食品科學甚至醫學都是相當嚴謹的。
台灣一共約有三十位品水師,該作者既不是第一個考取資格,也不是品水大賽的冠軍,所謂"首席"也是自己封的,嘩眾取寵的偽專家,看來也是炒作。
讚讚
謝謝。
我絕無意貶低品水師這個專業,但我確定醫學絕非是品水師的強項。
一個毫無醫學訓練的人出書來教醫學,是非常不恰當的。
我會把您的留言加入本文。
讚讚
引用通告: 4公升的膀胱 | 科學的養生保健
引用通告: 常喝茶和咖啡的人較不會得中風和失智症 | 科學的養生保健
我有個同學對我說他很後悔聽信
“喝茶有益健康"的說法
他年輕時每天到便利商買一大瓶麥香紅茶
到了50歲他發現自己得到糖尿病
體重達100公斤
忘了麥香紅茶裡也有糖
其實每種說法,都只是"部分真實"
我們卻沒有發現,有時需要某種條件下才能成立的
讚讚
《茶有益健康》並不等於《加糖紅茶有益健康》。
《部分真實》是沒錯,但《錯誤解讀》也是原因。
讚讚
唔,請問教授,雖然說大量飲料都納入計算人體所需液體內,但我以前在天熱時喝了大量的飲料(有含糖的),雖然一時解渴,但很快就覺得口乾舌躁只想喝水,是因為糖類飲料影響了血液濃度嗎?謝謝教授
讚讚
所需液體的多寡是有彈性的。
身體和心理的反應也是因人而異。
最好的準則是,感覺口渴就喝水(包括喝了含糖飲料之後),不覺得口渴就不喝。
不要被那個《最高喝水法》給忽朧了。
讚讚
謝謝教授
讚讚
剛剛拜讀完文章,八卦一下作者其實是某生技公司的董娘,出書只是生意上的操作而已
讚讚
謝謝。
請問,這本書是如何能幫助該生技公司。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