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林先生在2021-8-1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謝謝您精闢的分析各種醫學研究並無私的分享,因為閱讀您的文章,我遠離了眼花撩亂的補充劑,更注重日常均衡的飲食與運動。然近期家中長輩熱衷於使用水平率動床,因業者宣稱有許多好處,說有國內外研究背書,可預防、改善心血管疾病、肌肉酸痛及睡眠問題等,號稱每天數十多分鐘就能擁有像主動運動一樣的效果。最終家人在宣傳攻勢下購置了一張水平率動床,我對這種躺著就能獲得健康的論調不太信服,且這或多或少也降低了他們對運動本就低落的積極性,但在搜尋相關資料後只看到少數正面論述及許多廣告文,這些醫生、業者引用研究的正確性,及是否可引申支持其產品宣稱具有之效果,我便無法判斷,希望有機會能看到您對此一主題的分析,謝謝!

首先,我應該指出,《水平率動》是錯的,《水平律動》才是對。簡單地說,《水平律動》就是躺在機器床上,接受返復來回,從頭到腳,水平方向的振動。
雖然《水平律動》是一個翻譯自英文的名稱,但是它跟原文卻沒有絲毫相似之處。英文原文是Whole 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所以按字面應該是翻譯成《全身週期性加速》。不管如何,就溝通或行銷而言,《水平律動》顯然是比《全身週期性加速》來得優越。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Whole 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除了常被縮寫成WBPA之外,也常被簡寫成pGz。縮寫成WBPA是理所當然,但是簡寫成pGz,則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我搜遍所有關於Whole 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的文獻,包括發明人Marvin Sackner的所有論文,但就是找不到為什麼它會被簡寫成pGz。不過,從一些蛛絲馬跡,我已經推理出一個答案。
關鍵是在於為什麼pGz裡的G要大寫。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它跟《加速》(Acceleration)有關。加速會產生G-force(重力)或Gravitational force(地心引力),所以pGz裡的G就是代表G-force或Gravitational force。
戰鬥機飛行員所承受的G-force可以分成x、y、z三類:Gx的作用是從胸到背(+Gx),或從背到胸(-Gx);Gy的作用是從一個肩膀到另一個肩膀;Gz的作用是從頭到腳(+Gz),或從腳到頭(-Gz)。
Whole 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所提供的G-force是屬於Gz(從頭到腳或從腳到頭),而由於這個G-force是有週期性的(periodic),所以這就是為什麼Whole 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會被簡寫成pGz(periodic Gz)。
另一個有趣,但很荒唐的現象是,有許多資訊編織了水平律動發展史的童話故事。例如中文百科是這麼說:【水平律動的發明者是一位瑞士籍的小兒科醫師馬文薩克納(Marvin A. Sackner)。他曾經參與一種特殊的兒童治療,此種治療稱為「馬術療法」(hippotherpay),這是一種利用騎馬相關的活動來協助像腦性麻痹或發展遲緩等有肢體、心智、認知、或行為問題的小孩。此種療法在1960年代從德國開始推廣到整個歐洲。透過患者被動的馬背上活動,據說可以加強孩童的軀幹肌力、姿勢、前庭系統、本體覺、觸覺、認知、和肢體動作。後來,薩克納醫師移民到美國…】
為什麼我會說中文百科編織了童話故事?
我們來看一份2020-10-2發佈在Miami Herald(邁阿密先驅報)的訃文:「馬文薩克納於 2020 年 9 月 29 日在短暫的疾病後安詳離世。他於 1932 年 2 月 16 日出生在費城,… 馬文是一位多才多藝且敬業的肺科醫生…。」
所以,馬文薩克納是道道地地的美國人,而且他是一位肺科醫師。中文百科所說的《瑞士籍》,《小兒科醫師》,《參與一種特殊的兒童治療》,《馬術療法》,《移民到美國》,全都是編織出來的情節。
不管如何,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裡共有34篇有關Whole 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的論文,而其中4篇是臨床試驗。請看:
2005年:Nitric oxide is released into circulation with whole-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全身周期性加速釋放一氧化氮到循環中)
2008年:Whole-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 enhances brachial endothelial function(全身周期性加速增強肱內皮功能)
2011年:Passive exercise using whole-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 enhances blood supply to ischemic hindlimb(使用全身周期性加速的被動運動增強缺血後肢的血液供應)
2014年:Effect of whole-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 on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after eccentric exercise(全身周期性加速對離心性運動後運動造成的肌肉損傷的影響)
從這4篇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這些臨床試驗就只是測量了局部的血管或肌肉的功能。這跟業者和一些醫生所聲稱的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中風,心臟病,糖尿病,巴金森),是有天壤之別。
對於無法自主做運動的人,水平律動也許是一個不得已的選項,但是,對於仍然有能力做運動的人,水平律動則應該只是一個輔助性的選項(就好像按摩一樣)。
林教授您好 最近有一篇文章說到"年紀大代謝差是錯誤的"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4/5756990?from=udn_ch1005cate5680_pulldownmenu 敝人想請教這種說法正確嗎? 還是說雖然每個單位的脂肪、肌肉等等消耗的能量一樣但是隨著年紀變大脂肪的組成比例變高以至於TDEE下降?謝謝您!!
讚讚
一般民眾無需關心基礎代謝率。唯一有用,永遠不變的養生之道是《均衡飲食,有恆運動》。
讚讚
感恩您,謝謝林教授。
讚讚
林教授您好,這個簡醫師最近又寫了一篇文章,https://www.edh.tw/article/29974,雖然他的利益迴避沒有做得很好,不過能麻煩您看一下他所引用的文章可信度高嗎?感恩您!!
讚讚
我看到波蘭,波士泥亞,巴西,實在沒什麼信心。
他提供的Matthews OD,2022,不在Pubmed裡面。
讚讚
他的文章在這邊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093509/
讚讚
發表日期是5月,作者名也不一樣,也沒有波瀾、波士尼亞、巴西。
不管如何,有幾位作者竟然是昆蟲學、漁業、水產養殖,
相關論文都是粗製濫造。
引用這樣的論文可以欺騙普羅大眾,但卻自損人格。
讚讚
您好!
我不是什麼教授級的人物,可是讀碩士的時候老師還是有教怎麼解讀論文。這個 Matthews 的整合研究裡面使用了“採櫻桃”,把這篇論文看起來好像很有力,其實不然。寫文章的簡醫生並沒有提到論文裡面自己寫的 “三個月內律動可以增加BMD, 但是另外超過3個月長的實驗中,這個效果就不復見”的結論,而且論文中也寫不管怎麼計算,律動都沒有長期影響BMD的能力。論文也說律動不能減少身體重新吸收骨質的速度。其他算起來有看到改變的數據是血液中的 “跟骨頭有關”的指標,但是這些指標都對骨質酥鬆沒有直接的影響。簡醫生使用的是論文作者的結論,但是這個結論太樂觀,也不符合論文的內文。更何況連作者都說“律動是-有可能-在臨床上有幫助”的。教授常說的,有可能表示不保証啊。而且這個期刊的影響力只有1.97, 真的不像簡醫生說的那麼了不起。
讚讚
朋友轉來這個「垂直律動機」的消息,我覺得不可思議,來林教授網站找找看有沒有相關的,果然有。大家三不五時來林教授網站讀一讀就不會受騙了。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55896239.A.54F.html
讚讚
這種產品都是看準普羅大眾好吃懶動的習性,乘機大撈一筆。
讚讚
是的。
人體對於外界刺激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生理反應,例如三溫暖、泡溫泉、照紅外光、熱敷、冷敷、電刺激、按摩、律動、、等等;對情緒的調控,例如靜坐、冥思、禱告、音樂、香氛、、等等也對生理有影響。
問題是出在推銷相關產品的人誇大了它們的效果和用途。如果我相信靠機器抖抖我就可以達到相當程度的運動效果,那我很可能會減少運動。
這種現象太普遍了。很多人相信吞XX膠囊治便秘就不用吃蔬菜。
讚Liked by 1 person
說得太好了👏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