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林先生在2021-5-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博士您好:感謝您針對一篇文章有關口罩戴兩個的解析,但該篇作者 Justin Yang除了提及帶兩個口罩,其中的兩點是現階段台灣執行的措施卻也被批評不及格,能否請您解惑,感謝,如下兩點:
一、拿著花灑在街道上噴消毒水,真的只是政府噴給民眾看心安的而已,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消毒街面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這又不是登革熱在消滅病媒蚊)。
三、公共場所防疫主要靠量體溫,但大多數確診者並不會發燒,誤以為體溫正常就沒問題,然後進到賣場就像擠沙丁魚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事。
這位讀者所說的解析,是一篇我在上禮拜六(2021-5-15)發表的文章CDC建議口罩要戴兩層?。這篇文章是在回應當天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口罩要戴2層! 美醫師:台灣防疫觀念「停在去年」,但是今天我點擊這個《健康雲》的連結,發現該篇文章的標題已被改成《華裔醫建議口罩戴2層 美CDC方針「點出1關鍵」:貼合臉部最重要》。
《健康雲》那篇文章的內容也做了重大改變,包括刪掉了「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不過,它還是保留了那5個台灣防疫措施不及格的例子,包括讀者林先生所說的那兩個,也就是《噴消毒水》和《量體溫》,所以我今天就針對《量體溫能幫助控制新冠疫情嗎》提供一份官方文獻,兩篇新聞報導,和四篇學術論文。

官方文獻是The 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加拿大衛生藥品與技術局)發表的Infrared Temperature Devices for Infectious Disease Screening During Outbreaks: Overview of an ECRI Evidence Assessment(用於在疫情期間篩查傳染病的紅外線測溫儀:ECRI證據評估概述),而結論是:非接觸式紅外線溫度篩查方法無法有效檢測出感染人員或進入醫療機構的訪客或篩查旅行者。
兩篇新聞報導是:
- 紐約時報在2020-9-13發表Fever Checks Are No Safeguard Against Covid-19(發燒檢查不能預防Covid-19),而它的小標題是:在許多工作場所和餐館,量體溫的做法已成為必要的措施,儘管聯邦衛生官員表示沒有什麼用處。
-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費城詢問者)在2021-3-23發表Are temperature checks to screen for COVID-19 still worth doing?(溫度檢查來篩檢COVID-19仍然值得做嗎?),而它的小標題是:在疫情期間進行溫度檢查可能幾乎沒有幫助,但不會造成傷害。
四篇學術論文的標題和重點是:
- 新加坡醫生JunJie Aw發表的意見書The non-contact handheld cutaneous infra-red thermometer for fever screening during the COVID-19 global emergency(非接觸手持式皮膚紅外線測溫儀用於在COVID-19全球緊急情況下進行發燒篩查)。重點:一項本地研究發現,與用於檢測發燒的口腔溫度計相比,手持式紅外線溫度計的靈敏度低29.4%。 此外,它的性能取決於操作員,因為溫度計對準太陽穴或額頭,並且溫度計和皮膚之間的距離可能會影響其準確性。 在可能的大流行中,假陰性是錯誤的保證和潛在的未來感染群。
- 三位中國醫生發表的意見書Fever screening methods in public plac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新冠疫情期間在公共場所進行的發燒篩查方法)。重點:對於發燒的檢測,非接觸式手持式紅外線測溫儀確實比鼓膜式測溫儀和其他紅外熱敏系統精確度低。 除了儀器本身的不足以及溫度計與皮膚之間的距離過大之外,還存在與操作人員相關的令人擔憂的錯誤。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生William Wright發表的回顧性論文Why Temperature Screening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With Noncontact Infrared Thermometers Does Not Work(為什麼用非接觸式紅外線測溫儀對新冠肺炎進行溫度篩查沒有用處)。重點:旨在識別SARSCoV-2感染者的溫度篩查程序充其量只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大約一半的感染者從未發燒。溫度受眾多人為因素,環境和設備變量的影響,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其準確性,可重複性以及與核心溫度的關係。環境因素(例如,對像到傳感器的距離,環境溫度和濕度)也會影響使用體溫槍獲得的讀數。
- 一個澳洲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Temperature screening has negligible value for control of COVID-19(溫度篩查對COVID-19的控制微不足道)。重點:在86位確診者中只有16位被檢查到發燒,所以發燒篩查缺乏敏感性。
總結這些資訊,量體溫對於新冠疫情的控制不會有幫助。
你少回答一個更重要的措施,現在去很多地方被要求先用酒精洗手。
這,真,的,有,用,嗎????
還是只是浪費酒精???????
讚讚
少回答?少回答什麼人?請你說話客氣點。
讚Liked by 1 person
說「少回答」也算「不客氣」?????????????????????????????????????????????????????????
讚讚
如果你覺得這樣算不客氣的話,我就說對不起,但我覺得你是蠻容易被冒犯的人。
讚讚
《少回答》表示《疏忽》。我發表文章是盡求完美,所以不能容忍無端被說《疏忽》。
關於酒精洗手液,客氣的讀者會說《希望或請你發表意見》,可是你卻選擇說《你少回答》,儘管我並沒有少回答。
讚讚
OK,Sorry。
讚讚
引用通告: 醫師來信,談台灣新冠疫情 | 科學的養生保健
其實"量體溫能幫助控制新冠疫情嗎" 就像吃維他命對身體檢康有沒有效
很難透過實證研究
量體溫 最少 代代表政府 與個人在乎 所以多少會較注意保或自己不要感染
量體溫或許為沒有因果關係 但是 量體溫背後的LATENT 變數 (對自己健康的重視) 對COVID 防治多多少少有效
就像 多吃維他命 不一定讓身體變好 但是至少在乎到會去吃維他命 多多少少平常昏官身體健康一樣
讚讚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量體溫會造成安全的錯覺而疏忽了真正有效的防疫措施(洗手,距離)。
吃維他命也一樣,以為就不需要均衡飲食有恆運動,生病了(癌症)也不用看醫生,等等。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