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6-10-17發表口腔細菌,大腸癌,胰腺癌,然後又在2018-6-11發表口腔細菌與大腸癌關係密切,都是在報導最新的研究發現口腔裡的一些壞菌可能會引發大腸癌和胰腺癌。讀者Lance Wang 2020-1-8在口腔細菌與大腸癌關係密切回應:教授您好,"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一書中提及口腔細菌等大多是脂溶性,建議以油漱口去除,以避免細菌等經由根管治療處、假牙縫隙、傷口及淋巴系統處影響全身,想請問教授對此的看法如何? 是否有科學根據? 謝謝!
讀者提到的這本書是2015-3-28出版,全名是《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毒理學博士的高成功另類療法關鍵報告》。
其實,你只要看到《另類療法》就可以肯定這是一本《偽科學》。不過,儘管我私底下跟這位讀者這麼說,他還是不願意接受,因為他認為作者是毒理學博士,怎麼可能會宣傳偽科學。
好,我們再看一次這本書的標題。它的意思就是說,正規的癌症醫療是會殺死你,而這本書提供的另類療法才是能救人的。這種利用民眾害怕化療、電療的心理而來騙取信任和金錢的書籍和偏方,是多如過街老鼠,早已見怪不怪。例如,請看我在2019-3-15發表的謀財害命的醫生。
不管如何,為了滿足這位讀者的要求,也讓其他讀者能見識到另類療法的虛偽,我就來分析這個叫做《以油漱口》的另類療法。我們先來看這本書裡的原文:「口腔毒素主要分為油溶性毒與水溶性毒,以油漱口能幫助排除前者,而高克痢是含黏土的止瀉藥,黏土能吸附帶正電的重金屬離子與帶正電的其他毒素。口腔毒素多但勤漱口者在一個禮拜內往往會發現頭腦變清楚了,這是我透過教學所得到、屢試不爽的回饋事實。」

《以油漱口》是源自古印度的阿育吠陀(Ayurveda)醫學/養生觀念,原名是kavala或gundusha,而英文是oil pulling。這個英文名稱可以解讀為《用油來拔除口腔裡的毒素》,也可以解讀為《用油來拔除全身的毒素》。就全身的作用而言,另類療法的推廣者聲稱《以油漱口》能治療約30種疾病,包括糖尿病,哮喘,皮膚炎,偏頭痛等等。
《以油漱口》目前最常用的油是椰子油,而做法是將一大匙(tablespoon)油放入口腔,然後用漱口的方式在齒縫間沖刷,持續約20分鐘後,將油吐掉,然後用清水漱口。(註:網路上有人說試了一兩次後就放棄,因為把有味道的油含在嘴裡20分鐘,實在很難受)
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醫療節目Dr. Oz Show在2014年介紹oil pulling,從而導致全國各地的牙醫診所被民眾問爆了,所以美國牙科協會不得不立即做出回應。它說:「目前沒有可靠的科學研究表明oil pulling可減少蛀牙,增白牙齒或改善口腔健康。 基於缺乏科學證據,美國牙科協會不建議將oil pulling作為牙齒衛生措施。 美國牙科協會繼續建議您為保持良好的牙齒健康,每天用氟化物牙膏刷牙兩次,持續兩分鐘,每天用牙線清潔齒縫一次,不要吸煙。」
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oil pulling做搜索,看到30篇論文,幾乎全都是發表在一些阿里不搭的期刊。例如一篇2020年發表的綜述論文The effect of oil pulling with coconut oil to improve dental hygiene and or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系統性評估:椰子油漱口對改善牙齒衛生和口腔健康的作用)。它是發表在一個我從未見過的期刊,名叫Heliyon,影響因子只有0.4。儘管這篇論文的作者發現「數據不足以得出結論性發現,研究質量參差不齊,存在偏見的風險很高」,但是他們的結論竟然是「有限的證據表明,用椰子油漱口可能對改善口腔健康和牙齒衛生具有有益的作用」。
有一篇2018年發表在《英國牙科期刊》的評論很直接了當地就用這樣的標題:BAD SCIENCE: Oil pulling(壞科學:以油漱口)。
美國有一個專門打擊偽科學的網站叫做Science-Based Medicine(基於科學的醫學)。它在2014-3-12發表Oil Pulling Your Leg(油拉你的腿),結論是:「油拉(以油漱口)是暗示性的錯誤稱謂,暗示從嘴裡拉出一些有害物質(毒素和細菌)。…用於一般健康或任何其他適應症,油拉(以油漱口)純粹是偽科學。 它的排毒聲明就跟所有排毒聲明一樣,都是毫無依據。 除了作為口腔護理的不良替代品外,沒有任何證據或合理的理由要推薦油拉(以油漱口)。」
所以,陳XX博士在他書裡所說的《口腔毒素多但勤漱口者在一個禮拜內往往會發現頭腦變清楚了,這是我透過教學所得到、屢試不爽的回饋事實》,您還會相信嗎?
註:有關《排毒》的胡扯鳥蛋,請看我發表的文章「排毒」到底是啥東西,或是演講影片排毒是排啥毒。
後記1:這篇文章發表約11小時之後,讀者ChunChuan回應:「感謝教授提供的資訊,“油漱”這個亂象曾在台灣芳療業猖獗過一段時間,有些賣植物油的業者,在開課教民眾以各種植物油漱口,還標榜用不同植物油漱,會有不同功效,那時不少人信以為真。直到後來新聞媒體報導,有民眾長期用植物油長時間漱口,結果引發牙周病,也出現不少人口腔牙齒狀況變差的情形,甚至因漱口時間過久,造成口腔肌肉纖維化(不確定用詞是否正確,但就是口腔肌肉受損),這個“油漱”歪風才漸漸的退燒。如今回想,這件事情說到底,就是某些賣植物油的業者搞出來的促銷花招。」
後記2:這篇文章發表後隔天,讀者Michelle回應:「謝謝林教授,看完這一篇太痛快啦!多年前我也曾相信油漱的功效,以第一道冷壓橄欖油進行油漱,嘗試兩次皆以牙齦發炎腫痛收場,證明油漱非但無法帶走口腔細菌,反而可能把細菌帶進原來就不夠健康的牙齒/牙齦(例如裝了牙套的牙),使口腔環境更惡化。」
排毒是精油療法創造出來的一個空間,精油療法確實有其價值,不過排毒就令人感到迷惑,我今天剛才跟一位芳療企業家挑戰排毒的說法。
有部分口腔細菌是絕對厭氧菌,不過它們不太會離開牙齦進入腸道。大腸中某些引起腸癌的細菌,可能原本就生存在大腸道了。所以用不用油潄口實在沒什麼關係,油也萃不出細菌。
讚Liked by 1 person
排毒,提神,保肝,健腸,護骨,提升免疫力…都是忽攏民眾的行銷術語。
讚讚
還是要有些行銷空間,鼓勵民眾保健強身的意願。
讓願意提出科學証據的廠商能生存,總不能生病了才讓健保支付龐大的費用。
教授打歪樓的假貨我能認同,但也要指引民眾有合適的健康選項。
我正致力於將“健腸”的選項和TFDA爭取列入健康食品選項,當然也有提出完整且合適的研究數據。真的不是只有行銷術語,是認真的投入基礎和臨床研究。
多給努力的業者掌聲,否則大家都得去賣地下電台了!
讚讚
民眾保健強身的意願一直都是很高的,只不過絕大多數人就只想走捷徑,總是希望吃個什麼東西就能百病具除。絕大多數保健品公司就是看準這一點,搞出一大堆名堂,但真正能助人強身的,我還沒見過。
讚讚
保健品確實有很多偽科學的成份,如火熱過的葉黃素、膠原蛋白、葡萄糖胺等,在學理上都是不通的。
保健品因為進入市場門檻低,會有很多的欺詐偽劣商品,這也是教授所說的還沒見過真能助人的。同時也造成有知識專長的人不屑從業,政府監管加緊。
保健品理念應該是「讓健康的人維持健康」,而不是「百病俱除」的治療觀念。
前者理念在科研驗證的實踐上,難度不比後者低。
我在向TFDA申請健康食品標章時,即遇上同樣的理念爭議。在健康食品的有效性驗證上,官方要求先在動物模式造症(讓其生病失能),再以食品治療。我認為這是治療的觀念,不應該用來試驗食品,反到是在試驗藥物。保健品應該是食用一段時間後再向其動物模式造症,最後結果是造症不影響其該有之生理機能,也不會造症成功。
業者要胡亂宣稱很容易,但要辦起正經事來,在資源和心力的投資是相當大的,這也有一個前提就是產品要先自行研發,不然任誰都不願意有如此大的投入。
跟教授分享業者的觀點,榮幸日後 research data也請教授review。
讚讚
幾次的交流下來,我可以感覺到您是真誠的。希望您的努力會有好結果。
讚讚
感謝林教授的鼓舞!
讚讚
我對於這個產品非常好奇。但是怎麼搜就是搜不到他們聲稱的專利。我有跟他們詢問,得到的回覆是只能給會員看,也有貼在公司的佈告欄上。不知道您能不能幫忙把他們的專利寄來讓我開開眼界。
https://www.1111.com.tw/news/jobns/134399
讚讚
謝謝教授以期刊論文再次回覆!
讚讚
我對於這個產品非常好奇。但是怎麼搜就是搜不到他們聲稱的專利。我有跟他們詢問,得到的回覆是只能給會員看,也有貼在公司的佈告欄上。不知道您能不能幫忙把他們的專利寄來讓我開開眼界。
https://www.1111.com.tw/news/jobns/134399
讚讚
百麗絲丹生醫研發總顧問林佳靜博士表示,根據國內外再生醫學的臨床研究,活化CD34造血幹細胞,可達到身體機能的修復,但只有藉由「微晶球專利」技術的包覆,才能讓CD34活性蛋白順利通過胃酸,為人體所吸收利用。
以上這個說法,我讀起來怪怪的。
帶有CD34 標誌的造血幹細胞,是細胞的本身帶這個細胞標誌,用包覆微晶球技術把它包覆後,然後吃下去幹什麼用呢?
另外,非食品作食品使用,在法規上也是不允許的,所以我覺得有爭議。
專利就是值得公開的文件,沒有內部會員專享的問題,所以這又是一種行銷手法。
微晶技術確實有開發專利的價值,但人的腸道中一下子在胃遇強酸,一下子在小腸又遇強鹼,然後又有消化酶,所以吃蛋白質想要保留其活性,我覺得不太可能。
還有一點,我最不認同的是推廣消費者吃“酵素”,我想這些人都不懂酵素是什麼。
任何的酶都有其作用的pH值範圍和條件,人的消化酵素怎麼可能用吃的,我都舉吃鳳梨為例,其鳳梨酵素會讓人嘴破。
讚讚
搞不好這林博士是作 CD34 Microbeads用來跑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商人不懂亂搞,就胡亂編個故事。
讚讚
文章裡有說是用微晶球包裹G-CSF和SCF兩種生長因子,而這也就是他們的專利。可是,我怎麼搜就是搜不到相關的專利或論文。雖然懷疑,但只有看過他們聲稱的專利,才能下定論。我想您既然在這個行業,也許有管道可以看到他們的專利。
讚讚
感謝教授提供的資訊,“油漱”這個亂象曾在台灣芳療業猖獗過一段時間,有些賣植物油的業者,在開課教民眾以各種植物油漱口,還標榜用不同植物油漱,會有不同功效,那時不少人信以為真。直到後來新聞媒體報導,有民眾長期用植物油長時間漱口,結果引發牙周病,也出現不少人口腔牙齒狀況變差的情形,甚至因漱口時間過久,造成口腔肌肉纖維化(不確定用詞是否正確,但就是口腔肌肉受損),這個“油漱”歪風才漸漸的退燒。如今回想,這件事情說到底,就是某些賣植物油的業者搞出來的促銷花招。
讚讚
謝謝您來告訴我這個“油漱亂象”。我已將您的回應拷貝加入本文。
讚讚
林教授,
判斷一下,是否是這篇,如下:
https://twpat-simple.tipo.gov.tw/tipotwousr/00018/dc.xml?1141286554
讚讚
不太像是。沒提到微晶粒,也非口服。但謝謝您。
我只是好奇,當然也希望能幫助同胞,但實在不好意思再麻煩您。
讚讚
它是採用油包水,水包油的微脂體包埋方式。此外亦可經由口服方式,促進腦部受損黑質細胞再生修護與海馬迴區神經細胞新生,以及刺激骨髓造血幹細胞增生。
請見中文摘要
讚讚
那個URL已經失效。
讚讚
https://twpat-simple.tipo.gov.tw/tipotwoc/tipotwkm?.fbe501DE900502010020000800100000100000000RPN:33031351323231033200000100019205fd2
再點選上方公開全文
讚讚
請使用這個連結,上連結非永結連結。
https://twpat-simple.tipo.gov.tw/tipotwoc/tipotwkm?!!FR_201510221
讚讚
謝謝您的幫忙。這個連結還是有問題。
但後來我就在檢索系統搜索《林佳靜》,搜到所有她的專利。
其中,最新的是I516596(第一個字是英文大寫字母I)。
這些資料已足夠讓我了解全貌。
再次感謝您的協助。
讚讚
是的,
很抱歉,我國的專利檢索系統連結可以作的這麼差勁,我應該用google patent。
讚讚
儘管該技術以微脂體包覆,但還是不能避免膽鹽的破壞和胰蛋白酶的消化,在duodenum就game over了,更別想要進入體循環後還要保有活性。
只能說上帝設計的精巧,在人不能。
另外,它在食品法規是不允許食用的,除非它已經是藥物。若說這專利的價值應該是開發為藥物,而不是妝品或食品,主要是細胞激素有讓細胞癌化風險。
讚讚
我已經確定這產品是騙人的。後天發表。再次感謝您的協助。
讚讚
林佳靜老師的技術有價值,只不過要轉換成商業運營非常困難,難免被商人歪樓帶偏。
讚讚
不,那個技術是毫無價值,因為油包水包油是不能製作口服劑的。還有,他們的營運似乎沒有困難,因為網站說銷售超夯。
讚讚
她在專利中所用的動物模式實施例,都是在表皮層應用。
我認為開發為藥物可以用於組織,但妝品並不合適,更別說是食品了。
通常就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行銷手法,讓真正想從事行業的專業人員退却。
讚讚
請看專利裡的這一項:
實施例(十)
增加人類血液造血幹細胞試驗
以本發明之促進細胞再生的組成物進行人類血液造血幹細胞試驗,試驗對象以口服方式使用含生長因子的微脂體,每次20毫升,每天服用1次,並於試驗前及試驗後抽血。受試者血液經分離白血球後,以抗體標定造血幹細胞後,再以流式細胞儀分析血液內造血幹細胞所佔的比例。結果如圖15所示,服用含生長因子的微脂體1個月後,2名受試者體內血液中造血幹細胞的比例分別從0.11%及0.19%(圖15(A)及(C)),增加至0.28%及0.34%(圖15(B)及(D)),而服用含生長因子的微脂體12個月後,可明顯觀察到受試者血液中造血幹細胞的比例從0.22%增加至4.59%,說明本發明之促進細胞再生的組成物,可藉由口服的方式刺激血液中造血幹細胞的比例,進而達到促進細胞及組織再生之功能。
讚讚
瞞混不過林教授的法眼啊,被抓到了。
這專利寫得像科學文獻,專利範圍沒有價值。
若科學實驗這樣作,鐵定無法發表。
所指的造血幹細胞不知為何?我唸過血液學,有印象母細胞有好多種,基本上已經都分化過了,這裡可能指白血球的母細胞。
讚讚
造血幹細胞就是Hematopoietic stem cells。特徵是CD34+。我發表過60篇論文。
讚Liked by 1 person
林教授算大師級,期待下回出刋這批評。
先按個讚!
讚Liked by 1 person
謝謝林教授,看完這一篇太痛快啦!多年前我也曾相信油漱的功效,以第一道冷壓橄欖油進行油漱,嘗試兩次皆以牙齦發炎腫痛收場,證明油漱非但無法帶走口腔細菌,反而可能把細菌帶進原來就不夠健康的牙齒/牙齦(例如裝了牙套的牙),使口腔環境更惡化。
讚Liked by 1 person
謝謝您分享切身經驗。我已將您的回應加入本文。
讚讚
我的經驗是漱油可以生津,口含大量的口水一可以抑菌(因為酵素?抗體?弱鹼性?),二可以訓練鼻咽肌肉,也許因而容易打開耳咽管,改善鼻涕倒流。
讚讚
實在挺訝異的,林教授這篇這麼專業的解說,竟然沒能將你喚醒?你是一般消費者嗎?還是另有立場?你的留言我完全看不懂耶,也未免被洗腦洗得太深了!關於“生津”,你吃任何食物都會生津啊!口腔受到味覺的刺激,很自然就會分泌唾液,吃蜜餞、梅子、糖果、任何食物、喝茶…都會生津啊,跟油漱有何關係?想生津?哪怕你嘴巴張著不要動,過不久也會流口水,何必油漱?你又說“口水可以抑菌”?那你也不用刷牙清潔口腔了吧?嘴巴哪時候沒有口水?至於括弧內那些功效,你自己都打上問號了,還能相信嗎?最後「訓練鼻咽肌肉、打開耳咽管、改善鼻涕倒流」這些胡扯違法療效宣稱,連賣植物油的業者都不敢寫!身為消費者你怎麼會相信呢?清醒點吧!別迷糊了。
讚Liked by 1 person
👏
讚讚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養生銘》指出: 「晨興漱玉津」 的祛病延年方法:每天早上醒來時,舌頭在口中攪拌,直至滿口唾液,徐徐咽下送入丹田。
因為含油漱口20分鐘無害,所以我試了,發現少許的油竟然能在5分鐘內達到"滿口唾液"的效果,但心理障礙讓我做不到"徐徐咽下送入丹田"。光是物理性的刺激就讓我印象深刻。
讚讚
問題是,排毒了嗎?
讚讚
邱,您眼睛睜亮點好嗎?「晨興漱玉津」的“玉津”不是植物油!您話題轉到“漱油”幹嘛??孫思邈有寫說要先喝植物油漱口才能產生“玉津”嗎?不要隨便"穿鑿赴會"好嗎?你這樣亂寫,難防會有人被你誤導。看書請看仔細點,不要隨便亂延伸。我刷牙刷太久也會滿口唾液啊!為什麼要油漱?口水能養生?我是不太信啦!您如果相信,就常吞口水就好啦,為什麼非得扯到油漱?
讚讚
謝謝你來幫忙。我實在沒耐心應付這些人。
讚讚
林教授,有一堆粉絲喔!
讚讚
就算有,也只是偶爾出現。
讚讚
林教授
產品神奇效用的介紹內容強調成分是唯一能穿透血腦屏障…
林教授有沒有這方面資料解說,謝謝
https://uhealthglobal.com/products/
讚讚
一下子說can,一下子說may。
沒有任何文獻。
百分之百騙人的。
讚讚
引用通告: 名醫的腐化 | 科學的養生保健
目前已經油漱超過三年, 偶然看到您的文章非常有興趣
我的方式是早上只漱5分鐘, 椰子油在口中逐漸水化就吐掉
然後刷牙(但不會用牙膏, 反正待會就要吃早餐了)
雖然牙膏很安全但我還是想減少吃到嘴裡的介面活性劑
對這些牙膏大廠我覺得跟糖品企業一樣研究老是用錢隱惡揚善 嘖嘖
我覺得在清除牙縫間前一晚沒刷乾淨的牙菌斑, 以及去口腔氣味效果滿好的
也許漱口水有一樣的效果?
但我的概念是漱口水是水溶性的, 頂多是抗菌成份有抑菌效果
而無法溶解牙菌斑
(總是有牙線沒清潔到的遺落角落)
油脂應該還是比較好將其溶化帶走
我的個人經驗是, 說排毒太過了, 一點感覺都沒有
但最有感的是, 從我開始油漱之後
就再也沒有蛀牙進展了
(以前每年看牙醫都幾乎有些微蛀牙進展多少要補個牙)
開始油漱後
幾乎是只有半年固定洗牙一次沒再補過牙
這幾年飲食習慣跟口腔清潔習慣都是沒有變的
也是同一位牙醫在看診
我想油漱的方式與時間還是會造成實驗的不同結果
(以及油漱完還是要使用刷牙物理性清潔)
但要期待其他效果我覺得是太過了沒錯~
對了樓上提到改善鼻涕倒流我是一點感覺都沒有, 照樣倒流不誤
最有感的還是沒再蛀牙了! (還是強調要刷牙~)
讚讚
謝謝分享。
只不過我也想說,我一直都是用牙膏,但卻沒有您說的會有什麼問題。
我也沒看過有研究報告說牙膏有害。
至於隱惡揚善,如果您有確切證據,請拿出來。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