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文章LSD:超強迷幻藥用於治療心理疾病提到,雖然LSD是一級管制藥物,但它似乎具有治療心理疾病的功效。在搜索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我很詫異地發現,台灣有兩家我認為算是正派的網站,竟然把LSD說得像是仙丹神藥。
《鏡周刊》是在2017-9-5發表「我認識的每一位億萬富翁,幾乎都固定服用致幻劑」,對LSD及其他迷幻藥推崇至極。《關鍵評論》則更上數層樓,共發表了17篇推崇LSD,大麻,及快樂丸的文章(作者都是《東邪黃藥師》),例如矽谷正在告訴全世界:LSD不是毒品,而是我們增進工作表現的「私房秘方」及「毒郵票」LSD到底是什麼?其實賈伯斯、比爾蓋茲都用過。(註:由於有三篇是重複發表,所以實際上是14篇,而非17篇)

這兩篇《關鍵評論》的文章至少有三個錯誤或疑點。
第一個錯誤/疑點是這段話:【在1993年獲得諾貝爾獎的Kary Mullis博士也將他的成功歸因於LSD:「我懷疑,如果沒有LSD我會發明PCR嗎?LSD讓我可以靜靜坐在一個DNA分子上觀察一切,從某種程度上看,是它讓我體會到這些。」】
這段話裡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維基百科的文章,可是在這篇維基百科文章裡有關「我懷疑,…是它讓我體會到這些」這段話,是有被特別標識《需要確認》。也就是說,這段話就只是未經證實的傳言。而為了查證此傳言,我特地搜查整本Kary Mullis博士的自傳(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發現他總共30次提到LSD,但卻從沒說過他將「成功歸因於LSD」。我還極盡所能地搜查網路,也找不到Kary Mullis博士曾經說過他將「成功歸因於LSD」。所以很顯然,「成功歸因於LSD」就只是《東邪黃藥師》誤將傳言當成事實,然後再加以延伸解讀。
第二個錯誤/疑點是這段話:【美國政府研究機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的網站上就非常清楚的說明 :「LSD不被認為是一種令人上癮的藥物,因為它不會導致無法控制的藥物尋求行為。」】
沒錯,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的確有說:「LSD不被認為是一種令人上癮的藥物,…。」,但是它接下來卻也說:「但是,LSD的確會產生耐受性,因此,一些反复服用該藥物的使用者必須服用更高的劑量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考慮到藥物的不可預測性,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做法。 此外,LSD也會造成對其他迷幻藥(包括psilocybin)的耐受性。」
也就是說,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真正的用意是在警告大家LSD是極其危險,但《關鍵評論》那篇文章卻扭曲它的原意,把LSD說成是無害。何況,儘管LSD不會造成生理上的藥癮,但卻會造成心理上的藥癮(即心理上的依賴)(請看Microdosing LSD)。
第三個錯誤/疑點是這段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名25歲的研究人員Mike也會定期會攝取LSD,…由此可知,LSD在矽谷早已被公認是「值得的、有益健康的,像是瑜伽或全麥」的東西,…。】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名25歲的研究人員Mike》?這是什麼意思?如果我要調查真相,我是要如何能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找到這位Mike?如果是真有其人,為什麼不能說出他的全名?如果連他的全名都不知道,又怎麼能說《由此可知,…》?
由此可知,這是作者編織出來故事。還有,儘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是一流學府,但是一名25歲的研究員並不只是什麼了不起的職務。由此可知,作者就只是想借重《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研究員》的名聲來畫個大虎爛。
我之所以把這三個錯誤/疑點揪出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知道,《關鍵評論》這17篇文章的作者是有偏見的。他為了要扭轉大眾對迷幻藥的負面觀感,就刻意扭曲事實、編織故事來美化迷幻藥。
但是,比這三個錯誤/疑點還更嚴重的是,《鏡周刊》以及《關鍵評論》的文章都只是參考和引用網路資訊,而這些資訊所聲稱的《增進工作表現》、《增進注意力》、《提升創作力》、《提升大腦功能》等等,都只是LSD使用者的自訴以及提倡者的宣傳,而非臨床證實的。
事實上,由於LSD是一級管制藥物,所以要拿它來對正常人做臨床試驗是很難被FDA批准的。而也就因為如此,到目前為止,只有一篇測試LSD對正常人大腦影響的臨床試驗報告。這篇報告是2019年發表,標題是The Effects of Microdose LSD on Time Perception: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微劑量LSD對時間知覺的影響: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試驗),而結論是:微劑量LSD產生超秒間隔的時間擴張,但與自我報告的感知,心理或專注力指數的任何強勁變化均無關。
儘管這篇論文的結論是《無關》,但LSD的提倡者卻把它說成LSD可以增進創造力和注意力,例如發表在Scientific American的Do Microdoses of LSD Change Your Mind?(微劑量LSD會改變您的想法嗎?)就是這麼說。由此可見,為了美化LSD,提倡者是可以顛倒黑白的。
沒錯,誠如這些提倡者所說,的確是有一些很有成就的人公開表示LSD對他們有幫助。但是,有非凡成就並不等於他們的言論就一定是值得相信,或他們的判斷就永遠是正確。例如,常被LSD提倡者拿來當做模範榜樣的賈伯斯,就因為迷信自然療法而導致他的胰腺癌快速惡化,從而過早奪去他的生命。
至於比爾蓋茲,他對LSD的看法是「年輕的心可以應付迷幻藥的作用,但我認為這個年齡(29歲)的我無法做到。我不認為你有能力處理睡眠不足或隨著年齡增長而對身體造成的任何挑戰」。
引用通告: LSD:超強迷幻藥用於治療心理疾病 | 科學的養生保健
林教授,您似乎錯怪Scientific American了,本篇作者跟教授您引用的是同一篇Devin Terhune的研究,也是跟教授做出類似的結論呢
讚讚
沒有錯怪。請看結尾:Through straightforward pharmacology, microdoses may activate just the right amount of receptors for us to be our better selves。這句話很清楚表示,microdoses可以激活正確數量的受體,從而讓使用者成為更好的自我。
讚讚
請問microdose對於心智狀況是有正面的影響?
讚讚
https://professorlin.com/2022/10/01/%e5%be%ae%e9%87%8f%e8%bf%b7%e5%b9%bb%e8%97%a5%e5%b0%8d%e5%bf%83%e6%99%ba%e6%9c%89%e6%ad%a3%e9%9d%a2%e5%bd%b1%e9%9f%bf%e5%97%8e/
讚讚
引用通告: 微量迷幻藥對心智有正面影響嗎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