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回台,有一次在圖書館等電梯時,聽到一位女士跟另一位說,勾芡不要用太白粉,要用番薯粉。
我回家後就做了一些搜尋,發現「勾芡」還真是一個鬧熱滾滾的議題。
沒想到,這麼巧,當天就收到一個跟「勾芡」有關的電郵。我點擊裡面附上的連結後,看到一篇文章,它的標題是阿基師的忠告:亂吃東西中年以後會很痛苦。
根據我的搜尋,「勾芡有害」的說法,早在2001年就已經出現。而這個說法是包含兩部分,一是「太白粉有毒」,二是「勾芡的菜餚對健康有害」。
先來看看「太白粉有毒」,到底是啥道理。
這個說法的原始句子是這樣:「我的烹飪老師是西餐工會理事長雷良溪老先生,他一再說太白粉連蟑螂都不碰,是很毒的東西,寧以蕃薯粉代替,請注意。」
可是,原文卻沒有解釋太白粉為什麼是很毒的東西。
為此,我搜尋很多資料,得到如下的結論:
「芡」是屬於睡蓮科的水生植物(學名Euryale ferox)。由於其果實型似雞頭,所以俗稱「雞頭蓮」。
此果實(稱為「芡實」,「芡米」,「雞頭米」)就是「勾芡」用的「芡粉」的最初來源。
但是,現在「勾芡」用的「粉」,已經不再是用「芡」做成的。
在美國最常用的,是用玉米做成的。在台灣最常用的,則是用馬鈴薯或樹薯(木薯)做成的。
另外,在台灣,也有用番薯或蓮藕做成的。
那,為什麼這些不同的植物都可以做成「勾芡」用的「粉」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它們都含有「澱粉」。
也就是說,「勾芡」用的「粉」,就是「澱粉」。
「澱粉」是由數十個葡萄糖連接而成的聚合物,會在水中沉澱,而在乾燥後會成為粉末。這也就是它名字的由來(澱粉=沉澱粉末)。
我們人類的「主食」,像米,麥,馬鈴薯,都含有大量的「澱粉」。所以,「勾芡有害」這個說法,是不是很奇怪?
勾芡是否有害,等一下再談。現在,再回到為什麼會有「太白粉有毒」這一說法。
在台灣,「太白粉」是用馬鈴薯或樹薯做成的。用馬鈴薯做的,沒問題。但是,用樹薯做的,則“可能有問題”(解釋如下)。
樹薯有苦和甜(其實只是不苦)兩種。它們都含有氰酸,只不過,苦的含有較大量(約甜樹薯的50倍)。所以,樹薯必須經過處理(浸泡,發酵,烹煮)去除氰酸,才可食用。
可能就是因為樹薯含有氰酸,所以才會有「太白粉有毒」這種說法。但是,用樹薯做成的食品,都是已經去除氰酸,所以,不會有食安問題。事實上,波霸奶茶裡的珍珠,就是用樹薯粉做成的。(註:工業用的太白粉如被當做食用,則是食安問題)
那,「勾芡的菜餚對健康有害」這個說法,又是怎麼回事?
2001年流傳的那篇文章說「容易引起痛風及糖尿病等慢性病」,但卻沒有解釋為什麼。
到了2010年,有解釋了。
它是出現在2010年2月4日的華視新聞,標題是熱量高負擔大 勾芡少吃為妙,內容(摘要)是:「因為太白粉是純澱粉,吃多不但容易發胖,而且芶芡溶解後,在人體內吸收速度,是米飯的三倍,糖尿病患吃多還可能發病,甚至容易過敏的小朋友,還可能產生氣喘。」
但是,這個說法有科學根據嗎?
想想看,就那麼一點點芡汁,會發胖?會讓糖尿病患發病?會產生氣喘?
這個華視新聞也未免想像力太豐富了吧。
不過,還好,這個新聞很孤單,沒人轉傳。
但是,2012年的阿基師的忠告:亂吃東西中年以後會很痛苦,就不一樣了。它不但是熱傳,而且到現在都還在傳。更不可思議的是,許許多多的所謂的健康網站(包括中醫),也都還在轉載。
這實在是說不過去。因為,早在隔年(2013)台灣的媒體就大肆報導,阿基師將對發文者提告,而這個資訊,谷歌一下,就可看到。
那,為什麼還在傳,還在轉載?
我想,應當是那個標題有夠聳動。所以,管它是真是假,只要有人點擊,就會有廣告收入,何樂而不為。
所以 意思是不會?
讚讚
芡粉本身無害。高鹽高油才是問題。
讚讚
其實我得到的訊息關於勾芡有害問題在「太白粉」,因為聽説(只是聽説沒有求證過)太白粉除了含有天然澱粉外,為了減少成本增加勾芡濃稠度與穩定度會加入「修飾澱粉」,讓粉量增加容易勾芡達到順口滑嫩並減少成本的目的,不知道林教授對這個部分有沒有查詢過或是涉獵過?可以幫我們解疑嗎?
讚Liked by 1 person
https://professorlin.com/2019/03/29/%E4%BF%AE%E9%A3%BE%E6%BE%B1%E7%B2%89%EF%BC%8C%E6%AF%92%E6%BE%B1%E7%B2%89/
讚讚
引用通告: 修飾澱粉,毒澱粉 | 科學的養生保健
對於林教授的文章,我照單全收,理性的思考邏輯加上實事求是的探討都值得一再細讀!!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