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裡首次用了「三不五時」。

以前我不會考慮用它,因為它雖然發音類似台語的“那個詞”,但字面上看起來實在不倫不類。

台語的“那個詞”的意思是「時時」(常常)、「有時」(偶爾)的綜合體。

但是,「三不」是哪三個不,「五時」是哪五個時。三個不,五個時,又跟「時時」、「有時」有啥關係?

事實上,大約在兩年前的一個聚會,有一位外省籍朋友用了「三不五時」在她的北京語裡。我當時就暗想,難道「三不五時」已成“主流”?

果不其然,我上網一看,就連大陸的文章(簡體字)也都有「三不五时」了。可見大陸人也感受到「三不五時」的巧妙。

但是,「三不五時」,尤其是「三不」,總還是覺得怪怪的。如果說是「三步」或「三部」,似乎還比較可以接受。只不過,它們的台語發音又不對了。

為了想聽聽別人的意見,我就上網搜尋一下。結果,看到很多討論。但僅有一個是有道理的。因為那篇文章很長,所以我把重點整理如下:

14643324841111圖片來源

「三不」應該是「三佛」才對。它們的台語發音是一樣的。("佛"的台語發音是短母音的“不”或“戶”)

「三佛」指的是過去佛、現在佛、及未來佛,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所說的三世諸佛。(三世諸佛是“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分別代表過去、現在、未來)

「五時」指的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及法華涅槃時。這五個「時」是佛法進化的五個階段,是天台宗智顗大師在《法華玄義》提出的理論。

所以,「三佛五時」涵蓋了過去、現在、未來的全部時間,也包括了任何時段的部分時間

我個人認為上面這個解釋很有道理,因為,「三佛五時」可以是全部時間(時時),也可以是局部時間(有時),可以是點,也可以是面。

只不過,「三佛五時」雖然意思是對了,但它的北京語發音相去台語發音甚遠。所以,我預料它不會取代「三不五時」。

後記:有讀者提出其他有趣的看法,請參閱回應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