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裡首次用了「三不五時」。
以前我不會考慮用它,因為它雖然發音類似台語的“那個詞”,但字面上看起來實在不倫不類。
台語的“那個詞”的意思是「時時」(常常)、「有時」(偶爾)的綜合體。
但是,「三不」是哪三個不,「五時」是哪五個時。三個不,五個時,又跟「時時」、「有時」有啥關係?
事實上,大約在兩年前的一個聚會,有一位外省籍朋友用了「三不五時」在她的北京語裡。我當時就暗想,難道「三不五時」已成“主流”?
果不其然,我上網一看,就連大陸的文章(簡體字)也都有「三不五时」了。可見大陸人也感受到「三不五時」的巧妙。
但是,「三不五時」,尤其是「三不」,總還是覺得怪怪的。如果說是「三步」或「三部」,似乎還比較可以接受。只不過,它們的台語發音又不對了。
為了想聽聽別人的意見,我就上網搜尋一下。結果,看到很多討論。但僅有一個是有道理的。因為那篇文章很長,所以我把重點整理如下:
「三不」應該是「三佛」才對。它們的台語發音是一樣的。("佛"的台語發音是短母音的“不”或“戶”)
「三佛」指的是過去佛、現在佛、及未來佛,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所說的三世諸佛。(三世諸佛是“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分別代表過去、現在、未來)
「五時」指的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及法華涅槃時。這五個「時」是佛法進化的五個階段,是天台宗智顗大師在《法華玄義》提出的理論。
所以,「三佛五時」涵蓋了過去、現在、未來的全部時間,也包括了任何時段的部分時間。
我個人認為上面這個解釋很有道理,因為,「三佛五時」可以是全部時間(時時),也可以是局部時間(有時),可以是點,也可以是面。
只不過,「三佛五時」雖然意思是對了,但它的北京語發音相去台語發音甚遠。所以,我預料它不會取代「三不五時」。
後記:有讀者提出其他有趣的看法,請參閱回應欄。
如果以閩南語考究的話,應該是三不誤時,三不誤時是早期台灣男人的自我約束用語,用來提醒自己或他人節制、守本份。
由字面上來解釋,便是有三個時間不能耽誤的意思。
第一個不能耽誤的時間,就是與人約定、承諾的時間。
表示早期台灣男人的守時、負責、重信用。
第二個不能耽誤的時間,就是回家吃飯的時間。
早期台灣重男輕女父權社會,阿爸沒上桌是不能開飯的!
為了不讓一家老小餓肚子,必須準時回家吃飯。
第三個不能耽誤的時間,就是早晨起床的時間。
早期台灣男人肩負一家生計、家族興衰榮辱,所以必須早起籌劃工作。
否則,有些家裡有僱用工人的,只好等老闆日上三竿起床後再上工了。
所以,在這三不誤時的前提之下,做些交際應酬或其他雜事就無妨了。
讚讚
有趣!這是我上網查到的:
1) 三佛五時之典故
三佛是越南古地名,意謂從廣西到三佛雖要五個時辰,兩地之間的親友,還是有必要走動走動的。
一個時辰二個小時,五個時辰為十個小時。
部分地區「佛」的閩南語唸法似「不」音。
出處:http://ghfann.blogspot.com/
2) 「三不五時」原來應該是「三佛五時」,此兩種寫法在河洛話的發音都一樣,只是後代人不明原意,而將「三佛五時」演變成「三不五時」。
目前的人將此話的意思解成「偶爾」,這和原始的意思是有些落差。
「三佛五時」在佛教中的原始意思是「千載難逢」。
三佛是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佛也可以指賢劫千佛的前三佛(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劫稱為賢劫,此劫將有千佛會誕生)。意即,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而之前三佛是拘那提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賢劫第五尊佛為彌勒佛)。此「三佛五時」意思是,當你沒有遇到前三佛時,那第四佛你應該遇到吧!但是,你應該還是沒有遇到,因為若有遇到的話,應該得渡而解脫了。既然錯過了前三佛,那第四尊佛的教化你最好能遇到。這五時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化眾生時,分為五個時段。
這五個階段是:
第一華嚴時
第二鹿苑時
第三方等時
第四般若時
第五法華涅槃時
若人能在三佛或五時遇到佛陀,那你就肯定可以得度解脫了,因為有佛陀親自指引你修行的關係。但是要遇到這個機會可以說非常不容易,因為幾千萬年之間才只有那幾年能遇上佛陀。這可以說,遇上佛陀的難度就如「高山穿針引線」,就如「大海盲龜過浮木洞」那般的不容易。因此,當機緣屬於千載難逢時,你就可以用「三佛五時」來形容了。但是現代台灣人似乎放寬了用法,因此把「偶爾」也當「三佛五時」了。
出處:http://di-shui-chan-house.blogspot.com/2013/09/blog-post_124.html
讚讚
謝謝。我已在原文加註,請讀者參閱回應欄。
讚讚
謝謝楓的回應。您寫得非常好。唯一的問題是,三不誤時的意思,和三不五時(偶爾),並不相配。但還是非常感謝您提供不同的意見。
讚讚
感ㄣ 長知識了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