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地中文電視台播放的台灣新聞,報導了一段關於哪些食物不能放冰箱的資訊。其中講到西瓜,說:整顆的不可以放冰箱,要放,得先切開。
整顆的不可以放,切開的才能放?
這是什麽道理?
上網搜索,找到新聞來源是華視,標題是:冰箱非萬能! 這些東西不能放。
而文章裡,有關西瓜的部分是:「美國一本健康雜誌要幫你清冰箱,西瓜不能買回來就放冰箱,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先放室溫下茄紅素上升40%,胡蘿蔔素濃度增加140%,要放也得切開吃過了才能放!」
「美國一本健康雜誌」?
什麽美國健康雜誌?
「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
真的嗎?
用英文上網搜索,看到許多教導如何正確儲存食物的訊息。但都是老掉牙的,也沒有哪一本雜誌可以談得上是華視提及的。但這些資訊確實都有提到不要把西瓜放冰箱。而凡是有提供解釋的文章,都是引用一篇十年前發表的研究報告。
這篇報告的標題和出處是:Carotenoid changes of intact watermelons after storage。
此研究報告的兩位作者,是美國農業部的研究員。但是,到美國農業部的網站搜索,卻找不到任何有關西瓜儲存的資料。也就是說,這篇報告是兩位研究員,以個人身份發表的,並非農業部的官方文獻。
該研究是把整顆西瓜,在攝氏5度,13度,和21度,放置14天。結果發現,儲存在21度的西瓜,番茄紅素增加11-40%,β-胡蘿蔔素增加50-139%。而儲存在13度的西瓜,其胡蘿蔔素的含量,比起未經儲存的西瓜,相差不多。
所以,華視新聞把11-40%,說成40%,把50-139%,說成140%。而「要放也得切開吃過了才能放」,是自己瞎編的,或引用別人瞎編的。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如果切開了,就需放入冰箱,才能較長期地保鮮。
總之,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誇大事實和扭曲真相,是媒體報導常見的特色。
關心健康的讀者們,應引以為戒。
引用通告: 食物儲存資訊的科學性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