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前天(2024-5-13)發表Effect of Low-Dose Iron Supplementation on Early Development in Breastfed Infants(低劑量鐵補充劑對母乳哺育嬰兒早期發展的影響)。

我上網搜查台灣是否有建議嬰兒應當補充鐵劑,看到《親子天下》在2020-6-29發表的市售營養品該不該補?醫師建議:只有這兩種需額外補充:「除了維生素D,鐵質也是嬰幼兒父母關心的營養素。許永政醫師指出,曾有研究比較嬰兒期缺鐵和沒缺鐵的兩群孩子,長大到青少年階段的各項發展,結果發現曾經缺鐵的孩子,算數、書寫、動作及認知流程的得分都比較低。因此認為,缺鐵不但可能貧血,還可能影響神經發育。他說,每名新生兒都有從母親體內攝取到的鐵質,但是出生4個月後,就消耗得差不多,可以開始補充鐵劑。」

我也看到嬰兒鐵補充劑的廣告,拷貝如下:

我現在把這篇最新研究論文的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

研究動機

嬰幼兒及3歲以下兒童因鐵需求量高、生長速度快、先天禀賦下降、營養補充不足,是缺鐵的高危險群。 在歐洲和美國,大約 20% 的兒童缺鐵,多達 5% 的兒童在 3 歲之前患有缺鐵性貧血。 建議在出生後約 6 個月內進行純母乳哺育。

鐵對於大腦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 缺鐵性貧血與認知、運動功能和行為發展受損之間的關聯已得到充分證實,其負面影響可能是不可逆的。 因此,預防是重中之重。當涉及補鐵時,缺乏高品質的證據來證明它是否可以改善嬰兒期的鐵狀況和發育結果。 因此,目前對於 4 個月後母乳哺育嬰兒的補充建議尚未達成共識。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所有 4 個月大時接受超過 50% 母乳的嬰兒開始補充鐵質(1 毫克/公斤/天),直到透過飲食滿足鐵需求。 歐洲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學會不建議純母乳哺育的正常出生體重嬰兒常規補充鐵劑。

研究對象

參與者是足月出生的健康單胎嬰兒,出生體重大於 2500 克,純母乳哺育或主要母乳哺育 (>50%),且在 4 個月大時沒有貧血(血紅素 >10.5 g/dL)。 排除的因素包括重大疾病、先天性異常、食物過敏、與護理人員溝通困難。共招募到221名嬰兒,其中111名是女性,但最後只有200名被納入分析。

研究方法

這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於 2015 年 12 月至 2020 年 5 月期間在波蘭和瑞典的門診進行,追蹤至 2023 年 5 月。

在被納入分析的200名嬰兒裡,104名是被隨機分配到試驗組(每天服用每公斤體重1毫克的鐵劑),另外96名嬰兒是被隨機分配到安慰劑組(每天服用maltodextrin,麥芽糊精)。服用期是從4到9個月大。

主要評估是嬰兒在 12 個月大時的精神運動發育(psychomotor development)。次要評估是包括嬰兒在 12 個月大時的認知和語言分數,以及在24 個月大和 36 個月大時的運動、認知和語言分數,以及在 12 個月大時是否缺鐵(血清鐵蛋白 <12 ng/mL),是否罹患缺鐵性貧血(缺鐵且血紅素 <10.5 g/dL)。

研究結果

在所有的評估項目裡,試驗組與安慰劑組之間都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結論

在低貧血風險的母乳哺育嬰兒中,4 至 9 個月期間每日補充低劑量鐵劑對於精神運動發育、缺鐵風險或缺鐵性貧血沒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