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讀者Elliot來網站提供了非常多有趣有用的資訊。我把它們整理成「Elliot留言集錦」,會分成12篇陸續發表。

我在2022-7-10發表維他命C精華液是偽科學嗎。下面是Elliot的留言:

可以理解為:在表皮層理論上可能減輕紫外線引發的ROS氧化壓力,但無法滲透進真皮層達到宣稱之功效(可怕地無限多…台灣衛福部食藥署核可其功效宣稱,但西方國家食藥署都視為不得宣稱功效)?
😱 Dr Spierings 就是那位我差一點去找她門診的🇳🇱醫師,看來頗有名,紅到北美去。她立場強勢,拒絕一切與護膚品產業的財務往來以保持專業客觀性,也反對各種保養品的不實宣稱與過度使用,甚至被冠上anti-vitaminer(反維他命論者)!
我的皮膚科醫師Dr. B觀點是有效性證據不足(或是極微弱),但是她診所裡見到許多使用維他命C精華液(低pH值刺激性高)演變為皮膚炎的案例,認為弊大於利,持「無效論」。
另一派持「有效論」的皮膚科醫師認為證據充足

Dr Craythorne 直接受贊助,然而現今幾乎所有皮膚科診所都與L’Oréal (SkinCeuticals母公司)有財務往來,皮膚科診所日常在推薦的CeraVe, La Roche-Posay, Vichy, Kiehl’s, SkinCeuticals…甚至到百貨專櫃,都逃不離L’Oréal的超(錢)能力,很難找到與L’Oréal沒有財物往來的皮膚科醫師。這也是Dr Spierings提到的兩難:L’Oréal確實贊助不少皮膚科研究,甚至專利持有最好的防曬濾劑技術,但同時這利益往來Relationships with Industry (Conflict of Interest)有醫療倫理爭議,當近乎所有皮膚科醫師都收L’Oréal的錢,要如何保持客觀性,甚至是不少醫師的主要收入來源。美國AAD有對醫師在診所內販售保養品的醫療倫理提出statement,但也解決不了問題。這也是我找醫師時的考量因素之一,Dr Spierings與我目前主治醫師Dr B公開拒絕一切保養品業的財務往來,拒絕販售,以保持客觀與專業。這類醫師快絕跡了~
另,Dr Craythorne 的影響力是世界級的,透過Discovery、TLC節目傳播,包括在台灣、北美的知名度都相當高,她曾經是可信度高的 Tim Spector,現在成為帶貨的名醫。但讓我恐懼的是她的觀點,可能是9成以上皮膚科醫師贊同的,而成為一種詭異的「共識」,L’Oréal這隻金雞母,鮮少有皮膚科醫師say no…😮‍💨
“More doctors smoke Camels than any other cigarette” says all. 重演?

教授字字珠璣(brutal honesty)!無論保健(oral)或保養(topical)產業,都有種詭異的共榮圈(共犯結構)… 引用網友Leah「保養護膚的偽科學似乎也不亞於保健養生的偽科學」,深有同感,人們終究心理有個老病死的恐懼在作祟。
PS. 光是英國每年無效OTC skincare(防曬品屬OTC drug而不列入統計)的銷售額就超過3B(30億英鎊),比保健食品還高,相信美國與台灣也不遑多讓。
然而我相當認同要提升防曬意識,特別身為男性的我一輩子都沒被教育過其重要性。亞洲人皮膚癌罹患率雖然沒有白人為主的美國(1/5罹患率)、澳洲(1/3罹患率)居高不下,但依照WHO報告,皮膚癌罹患率全球性增速出奇地快是事實,包括台灣,甚至深膚色人口的國家。之前紐澳旅行時發現海灘與部份公車站的防曬品是由政府免費供應,作為公衛疾病防治,也讓我學到一課。
感謝教授持續的撰文!堅持不易,加油!

Supplement OTC vs Skincare OTC,Supplement 基本上是無法無天,法律層面上一刀兩斷,沒有藥字號,不得宣稱功效,直接跳過。然而 Skincare OTC 原則上是妝字號,但法定「特殊用途成分」(eg. 各種防曬濾劑) 是視為藥管理 (西方國家是直接定義為drug列管,因為是有效的疾病防治),軟石蠟/凡士林、丙三醇/甘油、燕麥膠、氧化鋅的有效性也在各大藥典(🇺🇸USP, 🇬🇧BP, 🇪🇺Ph. Eur)明文記載其功效,皆可宣稱「保護」功效。家父與孩子即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醫囑裡要頻繁擦保濕霜(含燕麥、氧化鋅成分為宜),降低對類固醇的長期依賴,擦保濕甚至比擦藥來得重要。AAD’s statement是如果對於治療與預防有輔助效益,醫師可以在診所內販售保養品。在clinical dermatology上我理解其價值與意義,然而這個statement也給cosmetic dermatology開了一個大綠燈,導致醫院與醫店的分界線越來越模糊。

原先對護膚圈完全沒概念的我,現在對這類資訊開始有同感,因為門診時與Dr B聊天,她提及她工作內容很大一部分是在收拾爛攤子,原本只有皮膚科醫師使用的low pH (ascorbic, alpha/beta/poly hydroxy) acids,現在消費者太容易在市面上取得自行濫用,過度使用pH值低、植萃精油、過度保養/保濕、過度醫美導致的皮膚炎越來越多,她診所內每天都在處理這類問題,如網友Nobu所及,這些未必是天生的sensitive skin,而是sensitised skin… 我相信這問題在台灣也很嚴重,但沒有人在探討保養品的負面影響。拜讀教授近期兩篇B3、C的文章後,突然想到如果網友Lea的問句不是「是否偽科學」,而是「是否有效」,結論可能會不太一樣?!~
The only skincare essentials are sunscreen and Rx skincare/treatment (effective ingredient w/ profound clinical studies). – Dr. Natalia Spierings #我牢記在心 #目前算是信任她
皮膚科門診,我唯一深刻學到的是wear sunscreen and sun-protective clothing的重要性(這輩子沒做過),USPSTF、NHS、AAD等也提出相同指引,跟疫苗一樣,是廉價有效的疾病預防。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