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讀者Elliot來網站提供了非常多有趣有用的資訊。我把它們整理成「Elliot留言集錦」,會分成12篇陸續發表。
我在2022-7-10發表維他命C精華液是偽科學嗎。下面是Elliot的留言:
可以理解為:在表皮層理論上可能減輕紫外線引發的ROS氧化壓力,但無法滲透進真皮層達到宣稱之功效(可怕地無限多…台灣衛福部食藥署核可其功效宣稱,但西方國家食藥署都視為不得宣稱功效)?
😱 Dr Spierings 就是那位我差一點去找她門診的🇳🇱醫師,看來頗有名,紅到北美去。她立場強勢,拒絕一切與護膚品產業的財務往來以保持專業客觀性,也反對各種保養品的不實宣稱與過度使用,甚至被冠上anti-vitaminer(反維他命論者)!
我的皮膚科醫師Dr. B觀點是有效性證據不足(或是極微弱),但是她診所裡見到許多使用維他命C精華液(低pH值刺激性高)演變為皮膚炎的案例,認為弊大於利,持「無效論」。
另一派持「有效論」的皮膚科醫師認為證據充足
Dr Craythorne 直接受贊助,然而現今幾乎所有皮膚科診所都與L’Oréal (SkinCeuticals母公司)有財務往來,皮膚科診所日常在推薦的CeraVe, La Roche-Posay, Vichy, Kiehl’s, SkinCeuticals…甚至到百貨專櫃,都逃不離L’Oréal的超(錢)能力,很難找到與L’Oréal沒有財物往來的皮膚科醫師。這也是Dr Spierings提到的兩難:L’Oréal確實贊助不少皮膚科研究,甚至專利持有最好的防曬濾劑技術,但同時這利益往來Relationships with Industry (Conflict of Interest)有醫療倫理爭議,當近乎所有皮膚科醫師都收L’Oréal的錢,要如何保持客觀性,甚至是不少醫師的主要收入來源。美國AAD有對醫師在診所內販售保養品的醫療倫理提出statement,但也解決不了問題。這也是我找醫師時的考量因素之一,Dr Spierings與我目前主治醫師Dr B公開拒絕一切保養品業的財務往來,拒絕販售,以保持客觀與專業。這類醫師快絕跡了~
另,Dr Craythorne 的影響力是世界級的,透過Discovery、TLC節目傳播,包括在台灣、北美的知名度都相當高,她曾經是可信度高的 Tim Spector,現在成為帶貨的名醫。但讓我恐懼的是她的觀點,可能是9成以上皮膚科醫師贊同的,而成為一種詭異的「共識」,L’Oréal這隻金雞母,鮮少有皮膚科醫師say no…😮💨
“More doctors smoke Camels than any other cigarette” says all. 重演?

教授字字珠璣(brutal honesty)!無論保健(oral)或保養(topical)產業,都有種詭異的共榮圈(共犯結構)… 引用網友Leah「保養護膚的偽科學似乎也不亞於保健養生的偽科學」,深有同感,人們終究心理有個老病死的恐懼在作祟。
PS. 光是英國每年無效OTC skincare(防曬品屬OTC drug而不列入統計)的銷售額就超過3B(30億英鎊),比保健食品還高,相信美國與台灣也不遑多讓。
然而我相當認同要提升防曬意識,特別身為男性的我一輩子都沒被教育過其重要性。亞洲人皮膚癌罹患率雖然沒有白人為主的美國(1/5罹患率)、澳洲(1/3罹患率)居高不下,但依照WHO報告,皮膚癌罹患率全球性增速出奇地快是事實,包括台灣,甚至深膚色人口的國家。之前紐澳旅行時發現海灘與部份公車站的防曬品是由政府免費供應,作為公衛疾病防治,也讓我學到一課。
感謝教授持續的撰文!堅持不易,加油!
Supplement OTC vs Skincare OTC,Supplement 基本上是無法無天,法律層面上一刀兩斷,沒有藥字號,不得宣稱功效,直接跳過。然而 Skincare OTC 原則上是妝字號,但法定「特殊用途成分」(eg. 各種防曬濾劑) 是視為藥管理 (西方國家是直接定義為drug列管,因為是有效的疾病防治),軟石蠟/凡士林、丙三醇/甘油、燕麥膠、氧化鋅的有效性也在各大藥典(🇺🇸USP, 🇬🇧BP, 🇪🇺Ph. Eur)明文記載其功效,皆可宣稱「保護」功效。家父與孩子即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醫囑裡要頻繁擦保濕霜(含燕麥、氧化鋅成分為宜),降低對類固醇的長期依賴,擦保濕甚至比擦藥來得重要。AAD’s statement是如果對於治療與預防有輔助效益,醫師可以在診所內販售保養品。在clinical dermatology上我理解其價值與意義,然而這個statement也給cosmetic dermatology開了一個大綠燈,導致醫院與醫店的分界線越來越模糊。
原先對護膚圈完全沒概念的我,現在對這類資訊開始有同感,因為門診時與Dr B聊天,她提及她工作內容很大一部分是在收拾爛攤子,原本只有皮膚科醫師使用的low pH (ascorbic, alpha/beta/poly hydroxy) acids,現在消費者太容易在市面上取得自行濫用,過度使用pH值低、植萃精油、過度保養/保濕、過度醫美導致的皮膚炎越來越多,她診所內每天都在處理這類問題,如網友Nobu所及,這些未必是天生的sensitive skin,而是sensitised skin… 我相信這問題在台灣也很嚴重,但沒有人在探討保養品的負面影響。拜讀教授近期兩篇B3、C的文章後,突然想到如果網友Lea的問句不是「是否偽科學」,而是「是否有效」,結論可能會不太一樣?!~
The only skincare essentials are sunscreen and Rx skincare/treatment (effective ingredient w/ profound clinical studies). – Dr. Natalia Spierings #我牢記在心 #目前算是信任她
皮膚科門診,我唯一深刻學到的是wear sunscreen and sun-protective clothing的重要性(這輩子沒做過),USPSTF、NHS、AAD等也提出相同指引,跟疫苗一樣,是廉價有效的疾病預防。
以下為隨機亂挑三家醫師推薦的醫美品牌保養品(類似廠商多到數不完,不針對特定品牌)的宣稱
「大字+圖示」宣稱:
96%實驗見證,斑點淡化,肌膚淨透更年輕。重現皮膚光澤、均勻膚色、改善暗沉,並可修復肌膚屏障。主任級皮膚科醫師等頂尖開發者共同合作,不僅保留了二代配方研發的盲測系統,更在此基礎上增添一系列頂尖國際期刊級的功效實驗,方能以最紮實的實驗數據反饋開發,帶給消費者真正科學實證有功效的精華產品。緊緻鬆弛皮膚,淡化皺紋,撫平細紋。抗老實測關鍵報告:使用兩週後效果看的見!受試者肌膚使用14天的變化,毛孔改善 16%、皺紋改善 32%、肌膚光滑改善 18%,委託XX研究所,針對20名30-55歲女性,每週使用三次「1%A醇逆齡精華乳」,再以皮膚膚質測定儀進行使用前後的試驗結果。高效A醇撫紋配方,延緩肌膚老化,淡化紋路。實驗結果:整體抗老滿意度勝過「北美亞馬遜A醇精華銷售冠軍」26.2%、眼周肌膚緊實滿意度勝過33.3%、眼部肌膚保濕滿意度勝過54.7%、眼周細紋改善滿意度勝過23.8%、眼周暗沉改善滿意度勝過14.3%。高濃度抗老A醇、撫平初生細紋、對抗歲月大敵。XXX醫師:「保養品的使用在皮膚上,也必須要依循科學方法找出證據。因為只有通過嚴格設計的科學實驗,才能印證產品的成效。」XXX博士:「受到單雙盲實驗受測者認同,解盲成功才上市,是品牌有信心,100%對消費者有良心又安心的作法。」
「極小字」附註:
「經42位18-50歲受測者,每天晚上使用,28天後自我評估結果,個人膚質不同,使用效果因人而異」、「連續使用8周,69%消費者感覺斑點明顯淡化,88%感覺肌膚更有光澤,90%感覺肌膚更白皙 」、「24位女性每天使用6小時後儀器檢測結果」、「51位女性每天使用本產品連續使用56天後自我評估結果。」…
讚讚
請不要瞧不起「科學」,請不要濫用「雙盲實驗」、「實驗數據」、「真正科學實證」、「膚質測定」、「衛福部核可之法定XX成分」等文字。
小樣本數、受到廠商付費的自我評估結果、消費者感覺,不要告訴我這是有效性的科學實證。醫學院訓練出來的皮膚專科醫師們,這是足以作為「科學實證」的臨床推薦嗎?請閱讀客觀非保養品工業贊助的臨床實驗科學。勿僅閱讀廠商贊助並提供的論文研究/數據資料對病患做出推薦或銷售,別讓自己苦讀取得的醫學院學位與辛勤考取的合格行醫執照輕易被收買。醫學院專業訓練予您有足夠素養客觀地批判科學文獻,合格行醫執照予您有充分時間從病患獲取臨床經驗。醫美廠商代表(保養品、儀器商)不是您的指導教授,更不是提供醫療服務的可靠資訊依據來源。 #批判性思考
「MD/Dr醫師的臨床決策 vs CEO/Dr醫師作為廣告工具」? #一線之隔
PS. 裡頭用的那個膚質測定儀,我就不想碎念了,會嘮叨不完。
PS. 油性or痤瘡肌膚在悶熱潮濕氣候下,請行行好,不要再推廣「Layering 層疊保養儀式/步驟」(不指名任何品牌),K-Beauty的十步驟保養儀式會讓人更火大。*😝🤬 皮膚有足夠證據提告主人「施暴虐待」,可能可以連帶提告自身的大腦理智?
Dr Natalia Spierings對於市售維他命A衍生物的綜論結論 #A醇最大宗
It can be suggested that, in the case of retinols, the “positive” trials should not inform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but rather may serve as tools for advertising. Until at least one high-quality clinical trial of retinol-containing products in the treatment of (photo-)aged skin is published, there is very little, if any, trustworthy evidence available to support the use of over-the-counter cosmetic retinol-containing products to improve the appearance of aged skin.
*我有全文詳盡閱讀,非單只閱讀結論。我無聊亂搜了一下PubMed,無意間發現趣事,對於A醇有效性(極微小/不顯著)的研究結論,近乎全數的保養品業贊助的實驗,對於A醇無效性的研究結論,近乎一面倒是獨立或是受政府/學術機構補助的實驗。我就不陰謀論進行任何揣測,只客觀敘述這個現象。
讚讚
白大褂/手術袍/聽診器 ≠ 可信任/有功效/是科學 = 拿贊助/是業配/有收錢 #醫美行銷 #識讀能力
* #LifeChangingDermatology by La Roche-Posay #L’Oréal
https://www.instagram.com/explore/tags/lifechangingdermatology/
* #CleanseLikeaDerm by CeraVe #L’Oréal
https://www.tiktok.com/tag/cleanselikeaderm
* #CeraVePartner #L’Oréal
https://www.tiktok.com/tag/ceravepartner
* #SkinCeuticals #L’Oréal
https://www.tiktok.com/tag/skinceuticals
* #VICHYLover #L’Oréal
https://www.tiktok.com/tag/vichylover
* #PaulasChoicePartner
https://www.tiktok.com/tag/paulaschoicepartner
* #CetaphilPartner
https://www.tiktok.com/tag/cetaphilpartner
* #AvenePartner
https://www.tiktok.com/tag/avenepartner
哪一個不是在台灣也都是在皮膚科診所裡銷售或皮膚科醫師代言的醫美牌保養品?皮膚科醫師第一推薦品牌理膚寶水精華液也湊齊了維他命A+B3+B5+C #Vitamania #維他命狂熱 #翻白眼 #各牌都在炒 #範例無限多
XXX醫師「保養品的使用在皮膚上,也必須要依循科學方法找出證據。因為只有通過嚴格設計的科學實驗,才能印證產品的成效。」#試問嚴格設計科學實驗的定義 #試問依循科學方式證據的定義
Enough is enough!
PS. 以TikTok舉例是因為Instagram, Facebook, Twitter…(英語圈)影響力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保養品/保健品行銷主戰場
讚讚
已經轉化為人體皮膚可直接利用的 Adapalene 0.1% 臨床上都無法獲得抗光老化的功效宣稱(因為證據不足支持其功效),那些還要層層轉化的市售A衍生物(A酯/A醇/A醛/A酸酯化物)是在宣稱有效抗老個什麼勁?🤦🏻♂️ 一樣都是「功效/療效宣稱」,因為是「妝」,標準就不同?那藥廠為什麼還要花錢一期一期地研發去做臨床實驗?大家都改成妝字號,找些文案寫手、網紅代言、醫師推薦,研發經費全部省下來不就好了?PS. 雖然不少藥廠也看到醫美保養品的狂熱與宣稱漏洞,而轉投資「妝」的領域,宣稱有效的「研發成本」頂多就找幾名女性來「自我評估」、「感覺」,就足以構成「妝」的功效宣稱之「科學證據」。一般消費者根本無力辨識各式不實宣稱!
讚讚
神秘而有效的護膚保養成分?還真的有,來一劑「Anti-BS病毒🦠」的資訊抗體疫苗💉,以含高濃度「抗維他命BS」💊的有效成分作為日常護膚🧴。隆重介紹「維他命BS💩」是最新研究、先端科技的 All-in-one 全效濃縮保養護膚精華!
養生保健食品亦然,膳食營養補充也是,健康超級食物加一。
#不合群 #難配合 #沒收錢 #不騙肖
讚讚
滿心感激答謝:各地默默付出、治病救命的皮膚(內/外/光電/腫瘤/整型/重症/燒燙傷中心)科醫師/研究學者/配方師們。
利益衝突聲明:我與游懿聖醫師與其診所沒有任何關係,也素未謀面,引用她的文字單純是「讀者」的身分。
我也很想引用James Hamblin的文字,但他的著作我是前些日子閱讀英文版(後來有華文翻譯《皮膚微生物群:護膚、細菌與肥皂,你所不知道的新科學》),但還要節錄翻譯有點麻煩哈😂
讚讚
【更正】澳洲1/3人口罹患係指惡性黑色素腫瘤(皮膚癌),若連帶也是皮膚癌的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則為2/3以上澳洲人口此生至少罹患一次。
【更正】Supplement OTC 保健食品於法律層面,在台灣與東亞國家非一刀兩斷的二分法,以台灣為例,有個中間模糊地帶的「小綠人健康食品」之產業促進三分法,對於此標章的濫發與科學證據,我已經多有評論,就不再多說。
【更正】L’Oréal 專利持有最好的防曬濾劑技術,係指其與德國BASF化工共同持有的Mexoryl 400濾劑專利與其他Mexoryl濾劑。然而,Tinosorb、Uvinul、Neo Heliopan等體系之濾劑(部分為專利,皆為德法兩國持有)在專業有機化學調配之下,亦可達到最好的「綜合」防曬效果,不單僅 L’Oréal 集團與其旗下品牌。特此聲明,「最好」這個詞不能亂用。
讚讚
另外,業者附註的「所謂」國際期刊論文文獻而宣稱外用維他命C有效: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79659/
我比較不負責任/不文雅地偏見節錄+白話簡譯(翻譯不精準請見諒,只是想白話文敘述) #菜市場走進去 #農夫市集逛下去 #投資報酬率 #我不反維他命ABCDE保養品 #我反BS護膚
實驗結論是:維他命C精華液送達皮膚(真皮層)仍然具有挑戰(aka 證據不足),攝取各式水果蔬菜對「好皮膚」(改善膚質) 有助益,為數眾多的嚴謹實驗皆可證明。蔬果裡是哪個營養素做到讓皮膚變好的效果,尚不清楚,可能是多重因素結合,與蔬果裡的維他命C結合攝取是最有可能的。
Delivery of vitamin C into the skin via topical application remains challenging. Good skin health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in a number of well-executed intervention studies. The active component in the fruit and vegetables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benefit is unidentified, and the effect is likely to be multi-factorial, although vitamin C status is closely aligned with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讚讚
我的皮膚科醫師(他生意不太好)告訴我:皮膚保養就是防曬和保溼。
皮膚保養品或化妝品都有一個很少人去檢視的成份:防腐劑。
保養品的有限期限至少3年,製造過程非無菌。產品從開封到用完要經過百次以上的手指接觸。因此,必須加入非常高效高濃度的防腐劑。這些防腐劑的毒性不是「選擇性」的。它們不只對細菌黴菌有毒,對人類細胞更毒。在直接和皮膚細胞接觸的情況下,通常產品濃度的1/10就會殺死大部分的細胞。
當然,皮膚保養品只能使用於無傷口的正常皮膚,而正常皮膚有對於非親油性的物質有很好的阻隔效果。防腐劑正常不會和皮膚細胞直接接觸,不須太擔心。那我為何提這個?因為:
1、(非法宣稱)廠商宣稱產品的獨特配方能讓各種好料滲入皮膚內、發揮功效,不管親水性或親油性。如果是這樣,防腐劑不會也滲入嗎?
2、(非法使用,但是常見)美容診所或美容院,常常使用滾輪式的微針在皮膚造成微傷口、使保養品進入皮膚中。大膽的甚至使用長微針,深度可達真皮層。好料進去,防腐劑不會進去嗎?
3、長期使用這些防腐劑,真的不會變皮膚的正常菌叢嗎?我們已經知道皮膚的菌叢和各種皮膚疾病有密切關係。
讚讚
個人小偏見,皮膚科醫學基本的照護三步驟:清潔、保濕、防曬。於氣候濕熱的環境,保濕時而是負擔,於氣候乾冷的環境,清潔時而易過度。依照皮膚實際狀態,適度作出個人化調整,盡可能極簡。
關於外用護膚品/藥品的防腐劑,只要成分表裡有「水」,防腐劑則有存在的必要性,外用藥品裡最常使用的Paraben系防腐劑(也是被保養品工業汙名化最嚴重的防腐劑們)個人倒是顧慮較低,安全性、穩定性、致敏性等已知性最高(文獻資料最完整)。其他非Paraben系防腐劑,雖然廣告被宣傳是安心低敏,我反而存疑,待更多資料佐證為宜。
Anhydrous無水配方的Ointment油膏類,極罕見需添加防腐劑,例如平凡無奇、廉價到沒朋友的Petrolatum軟石蠟,「無水」載體的油膏,無需添加各種防腐劑、仿/類防腐劑、抗菌劑、乳化劑、增稠劑等潛在敏感源。
1. 廠商宣稱,當成玩笑話,一笑而過。
2. 醫材/醫療行為的「微針Microneedling」確實有家用化/商品化/面膜/貼片化的趨勢,目前海內外確實處在無法的三不管地帶,談效果之前,必先評估風險,小則病菌感染,大則Skin A&E處置。不點名到姓,知名台灣皮膚科醫師與PIC/S GMP藥廠把微針保養品化開架販售,也是荷包賺滿滿。敝人不反對醫美/皮膚科診所在滅菌環境下由醫護操作執業,但家用化,風險欠缺監管。
3. 引用《皮膚微生物群:護膚、細菌與肥皂,你所不知道的新科學》一書裡作者言及,任何擦的抹的,即便是肥皂,都會對皮膚表面微生物菌叢產生生態分佈變化,但人類/科學界也對皮膚菌叢的認知極度有限。是好?是壞?根據當前的證據與研究,只能說是「未知」。
敝人:尊重皮膚屏障,以不打擾的溫柔對待之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