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讀者Elliot來網站提供了非常多有趣有用的資訊。我把它們整理成「Elliot留言集錦」,會分成12篇陸續發表。
我在2022-6-27發表七分飽比較健康嗎,下面是Elliot的留言:
維他命C (ascorbic acid) 保養品真的很多很貴(幾乎是一次private practise門診諮詢費,一小瓶約150~200英鎊)很氾濫,而且大多是在醫院診所通路裡販售。最近英國也在爭論 (我門診時有偷問Dr. B),她認為證據不足,對外用維他命C持反對意見(雖然醫師都在診所裡賣),開玩笑說把錢省下來投資在Vitamin Sea (WHO建議多接觸 blue spaces有益身心),但外用A酸(Rx only)作為護膚,她認為近40年的track records and good data,效果無庸置疑,英國外用A酸(Tretinoin)的適應症還沒有光老化,在英國屬於off-label use,但美國FDA對tretinoin核可適應症裡有光老化。其他的外用A酸(Tazarotene & Adapalene等)對於護膚宣稱的潛力很大,但是其他外用維生素A衍生物(保養品)她認為是誇大其詞。
分享一個Dr. B指導我的辨識方式(針對保養品),ONLY medicinal OTC/Rx topical molecules listed in major pharmacopoeias (🇺🇸USP, 🇬🇧BP, 🇪🇺Ph. Eur) work,例如她建議我自行去藥局買含有colloidal oatmeal燕麥膠成分的乳液(降低泛紅發作的頻率),或是凡士林,以及防曬品(防曬濾劑是依”藥”管理,不是“妝”),都是平價到無感卻有完整實證的skin protectants… 另外一提,當時預約她的門診,也因為她對in-office/clinic dispensing of cosmetic skincare products (每一個診所都在賣) 很vocal很反對,認為違反醫療執業操守,當時我在她與Dr. Natalia Spierings兩人之間選擇自己的主治醫師(離住處近且醫德紀錄佳),可惜Dr. Spierings有一半的時間在杜拜門診,所以選了Dr. B諮詢。她們兩名都是拒絕在診所裡販售保養品的醫師(這個年代簡直是稀有動物),認為醫師的盈利是來自於醫療專業,不應該來自於販售推銷的抽庸。Dr. Spierings對皮膚科醫師販售維他命C的狂熱,批判起來毫不客氣,對保養品產業的批判很大膽(不怕得罪)….
我在2022-7-10發表維他命C精華液是偽科學嗎。下面是Elliot的留言:
順道附上留言裡提及的澳洲衛教節目「Skin Clinic」,如果護膚保養有「神奇成份、最偉大發明」的話(紫外線濾劑成份例外,疾病防治不可或缺),大概就是平價無奇的 petroleum jelly,讓皮膚 do its own job… FDA approved skin protectants: glycerin & petrolatum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most prevention of TEWL from happening.
簡單解釋節目裡 “sealing your serums in with it (Vaseline)”,人體皮膚內建精華液 serums 主要是皮脂膜/油 sebum 與天然保濕因子/水 NMFs ,還有角質層間脂質/蠟 stratum corneum lipids,無論 ceramides、squalene、hyaluronic acid 或各種人氣保養/保濕成分都皮膚內建,無需額外補給,重點回到不讓這些精華液離開皮膚,凡士林與礦物油(嬰兒油),防止99%水分之蒸發流失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凡士林廉價到無感,健保藥局/市售非品牌的白凡士林/嬰兒凡士林,售價更是低到比喝水還便宜 #新台幣80元有效保濕5~7年的概念
雖然clean beauty movement一直在污名化petrolatum,什麼有毒之類的,甚至anti-sunscreen (一些自然醫學咖宣稱防曬會導致皮膚癌,是食用seeds oil才導致皮膚癌的bla bla bla.. 然後賣起口服/外用椰子油😮💨對抗紫外線),clean beauty市場是驚人的,而且很多很多很多人相信。台灣可能叫做草本/植萃護膚吧?不是特別清楚…
預告:https://www.abc.net.au/contentsales/programsandgenres/skin-clinic/13907344
完整節目: https://www.abc.net.au/catalyst/skin-clinic-a-catalyst-special/11017344
您一語(貸款&經濟)見血👍!敝人這輩子唯一的護膚是肥皂洗臉,活到40+才進階到擦防曬,冬天乾癢就偶爾擦點凡士林… 有皮膚症狀,找皮膚科醫師擦藥治療,本身完全不敢碰保養品。算是受到邱品齊醫師、游懿聖醫師著作的影響,游醫師一句「有良心的診所:不推銷、不鼓吹、不誇大療效、不避談風險」這反皮膚科經濟的立場讓我對她印象深刻!

在醫美當道(獲利遠遠高於健保點數)的年代,游醫師算是難得,我是閱讀她與邱醫師的書籍著作,也是唯二兩本我讀過皮膚相關的華文著作。最近也在閱讀Dr. Natalia Spierings的著作,她有一章節fully referenced (算是在peer-review目前的研究)探討為什麼認為賣到快成為護膚共識的維他命C精華液是個科學證據不足的保養品不實宣稱。
看到您分享游醫師提及的美白針(Glutathione的爭議最大,西方國家有立法禁止),這個問題在東北亞、東南亞都嚴重,甚至不少人因此喪生。另點擊到游醫師另一篇文提及「只擦油膏」,想到澳洲ABC一個百名皮膚科醫師大會診的節目「Skin Clinic」,裡頭提到廉價到無感的凡士林(不一定要買品牌)是efficacy最高、敏感性最低的保濕劑,both in vivo & vitro,約$50新台幣($2~3澳幣)可以有效保濕3~5年還用不完。
另,我不反對醫美,雷射醫學確實克服了不少傳統皮膚科醫學無法治療的問題(or皮膚慢性病),但…「醫師與商人的分界線」是一大難題。如何識讀醫師提出的雷射治療建議,是醫病關係裡的一大難題,畢竟醫店是主流,網友Tammy留言一針見血,醫師也要付房貸與醫學院學貸。
也期待您與游醫師衛教的「真科學/醫學」論述。萬分感激!
後記:本文發表後不久,林志青先生在臉書留言:
我來分享一下化粧品行業從業人員的看法(請注意這只是我個人觀點)
關於凡士林保濕這件事,其實並不是那麼單純,首先我們要考慮使用者的環境氣候、皮膚生理狀態及個人使用感受…
凡士林又油又黏,使用起來非常不舒服,甚至有些人(當然只是少數)會因為悶熱不透氣,導致發生痤瘡或毛囊炎,所以才會有人改用其它動植物油脂,但每個人使用的環境條件及皮膚生理狀態也不同,所以化學工程師們才會使用乳化劑將凡士林或動植物油脂,改變成親水性狀態,讓使用者使用起來更舒服,更能適應其它不同氣候環境。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台灣你試著只塗凡士林試試,天氣悶熱,一定讓你會非常不舒服…
甚至美國有個品牌就叫做vaseline,他們公司也以凡士林為基礎開發出可以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產品。
實務上凡士林可能在特別乾燥寒冷或皮膚有破損的情況下會比較適合,一般日常生活中,難以被接受。
補充內文提及之Vitamin Sea (Blue Spaces) #上山下海
Green and Blue Spaces and Mental Health | WHO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342931
PS. 台灣健保體系下,醫師應該尚未有權限開立非藥物處方籤。英國NHS體系,如果病患願意的話(但大部分不願意,寧可服藥),NHS醫師有權限開立運動療程處方籤、戶外活動處方籤、引導紓壓處方籤等作為疾病預防與治療,並由保險給付。我印象中紐澳也是走向GP開立非藥物處方籤,但好像copay的民眾部分負擔比例比較高。
讚讚
【勘誤1】Tretinoin (外用) 於英國,對於光老化適應症應用非 off-label use,是仿單上的 indication,Adapalene 0.3% 應用於光老化才是 off-label use
【勘誤2】sebum 嚴謹定義上並非油,是脂肪酸、蠟酯等組成的合成物質,雖然也不是很重要,但擔心自己文字會誤導。油、脂、蠟酯、固醇、脂肪酸、脂肪醇、脂肪烴… 是有區分的,但不在本文探討範疇。
另,使用外用椰子油護膚,我沒有意見,椰子油確實是FDA皮膚保護劑裡的hard fat (固態脂肪),早產兒中心、燒燙傷中心,也經常作為凡事靈/軟石蠟、礦物油的替代(因為其Antimicrobial屬性)。但是外用椰子油不能替代防曬品,這個一定要強調,太多人相信椰子油可以防曬🙄️
另,花了點時間拜讀完Dr. Natalia Spierings之著作。
私評:文字兇猛,不怕得罪保養品工業與皮膚科同業,內容在大眾讀物與醫學院教材之間,不少篇幅在解釋基礎皮膚生理學,算是不錯的一本資訊抗體養成的著作。對於外用Rx藥品作為護膚一事,個人還是持保留立場,雖然這在對於「功效宣稱」採二分法管制的西方國家是普遍現象,但這可能也是少數嚴謹地把醫學帶進美容領域的所謂「醫美」。個人觀點認為,求診「醫美」前,先關愛自身的心理健康,學習自我察覺是否有「體態/容貌焦慮」。皮膚健康與心理健康,同等重要。
The cure for anything is saltwater: sweat, tears or the sea. #VitaminSea 🤟🌊
讚讚
額外補充,防曬不一定要用擦的,也可以穿戴遮擋(身為男性我理解男生大多不喜歡塗抹東西在皮膚上)。
護目鏡/透明眼鏡/太陽眼鏡的防曬(應該眼科醫師比較會提到這塊),則閱讀標示是否有🇬🇧🇪🇺 UV400, 🇺🇸 100% UV Protection or 🇳🇿🇦🇺 Eye Protection Factor EPF9~10,台灣我記得好像會有標檢局檢驗標章之類的。我個人不會在(時尚感)上花大錢,比較在意實用性(包覆式)與耐用度(聚碳酸酯材質耐摔),TWD $150~300 就選擇很多了。斯文一點的一副可能用一輩子,粗魯一點(例如戶外活動咖😂)的,耐摔很重要,我的太陽眼鏡就經常從樹上摔下來。
紡織品UPF檢測標準:依照各國最新檢測版本之更新,檢測方式大同小異
* 🇦🇺🇳🇿 AS/NZS 4399
* 🇺🇸 AATCC 183, D6544, D6603
* 🇬🇧 BS EN 13758-1/2, BS 7914, BS 8466
* 🇪🇺 EN 13758-1/2
* 🇹🇼 CNS 15001 L1035
* 🇯🇵 JIS L 1925
* 🇰🇷 KS K 0850
* 🇨🇳 GB/T 18830
台灣、日本的紡織品宣稱「防曬」,非強制性列管,業者可自由心證,消費者要自行due diligence研究研究。其他國家、地區,宣稱「防曬」則強制要通過該國標檢局或第三方檢測並達到UPF30或UPF40以上(依照各國法令)。英國的紡織品宣稱「防曬」依法列為個人防護裝備(PPE)管理,好像是因為認定紫外線對於室外工作者是職業災害,所以管那麼嚴,包括其防曬乳/霜的星級標示也是嚴管路線的。
讚讚
Context matters! A very thoughtful explaination to a simple question. 🙏 敝人同意林志青先生依照環境氣候、使用感受(質地劑型/vehicle)選擇基礎保濕劑,引用游懿聖醫師「乳霜、油膏的油脂含量偏高,即使產品中添加的油脂不容易導致粉刺增生,但是擦在容易出油、易長痘痘、氣候潮濕悶熱的台灣人臉上,其實真的要非常謹慎。」
保濕劑裡扮演"暫時"預防TEWL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平價無奇的矽靈(矽化合物)與凡事靈(軟石蠟),也是無名英雄的甘油(丙三醇)作用則主要是humectant,不同配方與品牌之差異在於比例高低,創造出不同的質地/膚感/劑型(vehicle)。悶熱潮濕環境、皮脂腺分泌旺盛,humectant的甘油(不是油)、具封閉性且透氣度高的矽靈,都是有長年臨床安全性與有效性證據的保濕成分(小聲說:這兩個條件下,擦保濕意義就很有限,非必要)。Clean Beauty偏好的動植物油應用我比較持保留立場,安全性與有效性的研究不如甘油/矽靈/軟石蠟/礦物油等那麼完整,動植物油裡有不同的fatty acids組成,comedogenicity的未知性較高,對於其safety profile的未知性我持保留(除了椰子油/乳木果油/可可脂的安全性報告相當完整),但未知性不等於不安全或無效,雖然消費者可以自己親身實驗。PS. 我:甘油是沒有名氣與行銷預算的玻尿酸。
也想提一句,如果皮脂分泌旺盛、氣候潮濕悶熱,那就別保濕了,皮膚內建的sebum已經很努力在保護皮膚,保濕劑是在sebum分泌不足、氣候乾燥寒冷下的額外添加,而不是全氣候、全膚質的「必要」(保養品工業的推廣),或是防曬乳裡的乳化劑與保濕劑也足夠保濕了。
保養品大都是以「補品」的邏輯推廣行銷,不斷地把這些所謂的skin-identical moisturising ingredients親膚保濕成分(aka 明星成分、精華液)補進皮膚裡,很類似保健食品散佈的銷售思路「人人都缺乏,一定要進補」。但皮膚生理學的邏輯卻不是補進去,生理上根本補不進去(除非皮膚屏障已經受損,這也是為什麼去角質很夯),而是保護守住防止流失。
凡事靈與我相處得還不錯,挺溫柔照顧我的屏障,不給皮膚內建的精華液有機會流失(保濕的臨床定義),效力(efficacy)找不到對手,個人確實偏好「無水」載體的油膏,降低潛在敏感源,更也許也因如此,而個人有了凡事靈偏見。
我不是一竿子推翻所有保養品的意義與價值,但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能做的大概是「養成自身對抗保養品工業的行銷銷售話術、外貌焦慮創造、恐懼散佈轟炸的資訊免疫抗體」,皮膚大概就先贏在起跑點。或是當成一種節稅,努力賺錢不是賺來繳納智商稅/迷思。越單純越好 (the simpler, the better.),便宜有好貨 (beauty doesn’t have to break the bank.),省錢救皮膚 (save your money, save your skin.),一起重新學習尊重自己的皮膚,讓保養護膚這檔事再次回歸理性 (let’s respect our skin and make skincare sane again.),拒絕護膚品錯失恐懼症 (skincare FOMO)。這是我的個人觀點與立場。
後記:據說現在走入皮膚科院所,還以為是遇到百貨公司專櫃櫃姐,或是健身房推銷教練課的業務員。先推銷再說?!
讚讚
凡事靈:係指學名成分Petrolatum軟石蠟,非品牌Vaseline凡士林。精華液:係指皮膚內建(can be found naturally in human skin)之天然保濕因子、皮脂膜、角質層間脂質,包含游離脂肪酸、膽固醇、神經醯胺、三醯甘油脂、蠟酯、玻尿酸、維生素C、丙三醇、尿素、乳酸、游離氨基酸、角鯊烯、各種無機鹽等。裡頭不少是專櫃貴鬆鬆或醫美無限炒作的明星成分。市售保濕乳/霜的成分配方,相似性高達90%以上(雷同度高到以為是同一代工廠同一桶調配出來的),無論是奢侈百貨的貴婦級,或是賣場超市的開架式。以上是個人對保養品/精華液/保濕品/晚霜/日霜/眼霜等(族繁不及備載)的迷思、反思與偏見。但抗老除皺… 等宣稱,就不便再多說。
🫠🤭 皮膚科醫師圈流傳的格言「過得不順心,塗點凡士林」(As dermatologists live by the motto, “if life is bad, put some Vaseline on it”.)
還是只是個人皮膚科主治醫師的碎念😂?相信皮膚醫學的專科醫師們心底都有數這個基礎皮膚生理。
PS. 外用藥、防曬品多含有保濕成分(甚至太滋潤),夏季悶熱時,拜託就臉部保濕跳過,戴口罩都已經是一種保濕了。天生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族群,需注意保濕宜適度,過度保濕亦形成病菌滋長溫床 #雙面刃
讚讚
【補完】軟石蠟臉部使用方式與劑量
睡前洗完臉後,趁臉部、手部還有點濕濕的時候,抹「一點點一點點一點點之近乎無感的極小用量」於手心,雙手稍加摩擦搓揉(延展)後,輕輕按壓在臉上,無黏膩感也不悶熱,保濕效力極高,致敏風險最低,對軟石蠟敏感,屬於嚴重需就醫的程度,一小小瓶軟石蠟保濕/保護數年用不完。大多數人不敢把軟石蠟塗抹在臉上,問題多在於沒有經過正確指導的使用方式與劑量(大多選擇「賣」保養乳/霜產品,鮮少願意「教」軟石蠟用法。也並非壞事,促進經濟、病患開心,一舉兩得),當成一般乳霜/乳液的用量,膚感必定又油又黏,「塗抹」造成厚重黏膩感,即便是「薄擦」都是用量太多,使用方式與劑量是關鍵。「薄擦」僅適用於乾燥/冰冷/寒流的氣候,「塗抹」僅適用於皮膚屏障嚴重受損狀態,例如:傷口濕敷療法、多種皮膚術後、燒燙傷治療、醫美保養濫用、胡亂去角質等。(良性循環)珍惜保護皮膚內建的精華液,(惡性循環)主動破壞皮膚屏障(去角質等)進而補充精華液。
註1:以上內容由(不販售保養品的)皮膚專科之醫師助理花了10多分鐘親自示範、指導、衛教、說明,適用於多種氣候(悶熱/潮濕/熱浪等)、皮膚生理狀態,近乎免費且有效保濕/保護皮膚。根據醫師助理的教學,臨床忌用軟石蠟,大概只有脂漏性皮膚炎患者(部分有惡化的案例),一般油性尋常性痤瘡、丘疹型玫瑰斑患者等,重度者,建議不額外使用保濕劑,輕中度者,相同會被指導上述的使用方式與劑量。
註2:軟石蠟,又稱凡事靈、白凡士林、嬰兒凡士林、凡士林(品牌)、ワセリン、petrolatum、petroleum jelly、soft paraffin… 一般市售都是藥品級,零售要買到工業級軟石蠟還需要點功力及管道😂
註3:上述作法,亦可應用於身體皮膚,例如需要頻繁全身保濕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
註4:戴口罩已經是一種有效的臉部保濕,對於部分人甚至是過度保濕了,保濕劑非必要。
突然腦中閃出一段影片「這一桌◯◯老師的保養品買回去也花不到一萬元」,我心理嘆氣「無嚴謹臨床實證有效性的保養品,一年花一百元我都嫌貴」,我心理還是不解「為什麼花費追求ROI投資報酬率極低(or 賠本)的保養品、保健食品,安慰劑效應如此強大🤔🤨?」理智上,好難說服自己保養品、保健食品的合理性與價值!
讚讚
我再引用一下"Skin Clinic"節目裡主持人最後在眾多皮膚科醫師意見下的總結觀點,
Dr Shalin Naik: I think I might be more diligent with the sunscreen. Ah but the moisturiser we’ll have to see about that. 我:澳洲氣候悶熱起來不輸給台灣夏季,悶熱氣候就不要再保濕了(簡單說就是:非必要)。但請勤勞「防曬」,無論用擦的、用穿的、用擋的、用躲的。
Dr Caroline West: I think we should in fact be celebrating our skin, I think we need to appreciate it and say thank you for the amazing job it does for us every day. 我:珍惜自己皮膚、感謝自己皮膚每日保護自己的辛勤,溫柔尊重不打擾。(有點像是"排毒養生"?肝腎:「主人,請尊重我們的存在」的邏輯?)
然後舉個小例子,眼周沒有「導致發生痤瘡或毛囊炎」的風險(如果不幸Milia,那就是皮膚),市售眼霜是溢價個什麼勁哈?😂 這地表上,有比凡事靈"薄擦"眼周更有效力(efficacy)的眼霜嗎?好,只有輸給“包覆式太陽眼鏡”…
只是想說,護膚保養,需要更多理性與科學,而不是更多的網紅與代言。現今整個產業已經失控走過頭了!一起反思!
讚讚
Very rarely improve skin by adding more, commonly improve skin by using less. Often the secret to great skin is not adding product, but removing one. – Dr. Ranella Hirsch (塗抹更多護膚品而改善膚質非常罕見,使用更少護膚品而改善膚質一般常見。絕大多時候,擁有好肌膚的秘密不是擦更多保養品,而是「減法」。— 皮膚專科醫師 Dr. Ranella Hirsch)
想要讓皮膚好,就要能克制住自己為皮膚做一些什麼。對皮膚使用最少的護膚品,也許是給皮膚最大的禮物與尊重。 #LoveYourSkin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