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庫網站Statista,直至前天(2022-7-4)全世界已經施打了121億劑新冠疫苗,其中6億劑是在美國施打的。可是,台灣有位醫師昨天在他的部落格發表「為何要打疫苗?因為無知!」。所以,新冠疫苗真的是白打了嗎?

美國醫學會期刊今天(2022-7-6)發表兩篇相關論文:
研究論文:Estimated Number of COVID-19 Infections, Hospitalizations, and Deaths Prevented Among Vaccinated Persons in the US, December 2020 to September 2021(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9 月在美國接種疫苗的人中防止的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的估計數量)
美國是在2020-1-19確認首例新冠肺炎,然後是在2020-12-12施打第一劑新冠疫苗。在這個為期將近11個月沒有施打疫苗的期間裡,估計有16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有31萬人死於新冠肺炎。 從2020-12-12施打第一劑新冠疫苗到2021-9-30為止,大約 67% 的 18 歲或以上的美國人和 83% 的 65 歲或以上的美國人已完全接種了兩劑輝瑞或莫德納疫苗或一劑嬌生疫苗。在這個為期將近11個月的疫苗施打計劃期間裡,疫情曾出現過兩波高峰,而估計有27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有39萬人死於新冠肺炎。
根據本研究的估計,從2020-12-1到2021-9-30,新冠疫苗接種防止了大約2700萬感染,160萬住院,和23萬5千死亡。又根據本研究的估計,從2021-9-1到2021-9-30,新冠疫苗接種大約防止了52%的預期感染,56%的預期住院,以及58%的預期死亡。
專家評論:Estimated Impact of the US COVID-19 Vaccination Campaign—Getting to 94% of Deaths Prevented(美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估計影響——朝向避免 94% 的死亡)
在沒有精心策劃的國家數據庫的情況下,Steele 等人依賴來自多個來源的估計——其中許多本身是估計的。(註:Steele 等人是上面那篇研究論文的作者)
我們不太可能知道全國疫苗接種拯救的確切人數,但我們確實知道疫苗接種是我們預防嚴重疾病和死亡的最有力工具。 Steele 等人估計,新冠疫苗接種防止了 58% 的預期死亡。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剩下的 42% 的預期死亡沒有被防止。所以,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三分之一的美國人仍未接種疫苗,而且年齡組和地區之間差異也很大,所以我們需要新的策略。 重建信任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循證策略來實現這些關鍵目標。 確定和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將需要對衛生傳播研究進行大量和持續的投資; 了解社交媒體和信息泡沫對信息傳播的影響; 公共衛生基礎設施; 以及腳踏實地的、有針對性的和個性化的方法。 如果沒有基於證據的策略,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繼續搞不懂為什麼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多達 94% 的新冠疫苗卻只能預防 58% 的死亡。(註:作者認為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在臨床研究裡顯示可以降低死亡風險達 94%)
😮💨台灣醫師?有種無力感,以為只有在西方世界惡名昭彰的「The Disinformation Dozen」
讚讚
台灣有好幾個公開散播新冠疫苗謠言的醫生。
讚讚
😱 原來也有台灣版的The Disinformation Dozen!!!看來我斷捨離(social distancing)誤導資訊的策略是有用的~ 教授、Dr Danielle Belardo等文章像是在定期接種疫苗,強化資訊免疫力。遠離這類誤導資訊類似保持社交距離,不接觸降低風險😂 個人染疫風險都來自於家中長輩的誤傳,幸好資訊免疫力被教授鍛鍊過~加油,堅持科學的道德與邏輯,非常不容易。
讚讚
台灣整體也有的問題「名醫亂象」
The CULT of Superstar Doctors | Dr Rohin Francis
台灣高消費力市場也有的高科技偽科學
The Problem With Silicon Valley Medicine | Dr Rohin Francis
讚讚
我今天才有時間看。
可惜像這樣好的教育影片卻沒有被翻譯成中文。
讚讚
🇬🇧 Dr Rohin Francis 以獨有的英式幽默傳遞了值得深思的醫療相關議題。寓教於樂。他的運動治百病、維他命狂熱與歷史的影片也都製作的相當精良且具說服力。
YouTube以外,在Podcast空間,🇺🇸 Dr Danielle Belardo 值得敬重,她節目一集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dical Guidelines | Wellness: Fact vs. Fiction深度探討預防與治療的指引是如何嚴格產出,包括委員與家人要揭示自己與產業間的任何財物往來,然後如何達到共識決的科學reasoning過程。Wellness: Fact vs. Fiction 節目整體都相當高品質,適合步行或通勤時學習。她自己本身時vegan(道德上的),但是卻提及在醫學上的累積證據,專業立場上要撇開自身的bias,她建議病患吃魚肉。因為專業上不該被個人道德觀影響,而是要提出對病患最有科學證據的建議與治療。
這類優質內容不少,可惜華語圈的YouTube, TikTok, Podcast, Instagram…的傳播與內容一面倒業配性與娛樂性,甚至是誤導性、詐騙性。
也許教授也能考慮其他平台的傳播途徑,影響更多人免於被謠言與不實資訊誤導。萬分期待。
讚讚
雖然只是最基本的寫寫文章,但經營這個網站已經花掉我所有能花的時間,所以也就不敢考慮其他平台了。
我倒是非常希望您能將您的留言整理成文,在我網站發表。畢竟,讀者的親身經歷是可以加深科學證據的說服力。
讚讚
「寫寫文章」您輕描淡寫了,閱讀與綜述科學期刊是相當勞心勞力的活兒,而且是需要高度專業訓練、知識與經驗得來的技能。特此對您一直心存感激,也很珍惜您的寶貴時間。
我的嘮叨囉嗦留言,您儘管用於整理成文,只怕我亂說囉嗦太多了 (剛好前些日子工作量比較”合理”😂,稍有些空檔)。唯獨Dr B的部分可能涉及 doctor patient confidentiality (我後來有察覺自己公開署名她與治療過程的行為不太恰當),她頗低調,也不太與她知名的丈夫在公開場合有聯結,甚至專業領域上時常不同意T先生的觀點,直接在診間叫我忽視T先生。
另,有關「科學證據的說服力」,近來有個種濫用/引用PMID的風氣,華語圈似乎也有這類「以期刊之名,行誤導之實」的「類科學網紅/醫師」的流行(理X太太、阿淇X士似乎是頗典型的案例,最近才得知這兩名),提供美國英國兩名心臟科醫師的推文意見供您參考。
另,一文 “The natural selection of bad science |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算是在評述這樣的趨勢 “Reference based medicine is not the same a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讚讚
理科與阿淇這兩個偽科學分子,我都曾批評過。
我也曾批評過好幾個專門以“摘櫻桃”手法散播偽科學的醫生/博士(只讓觀眾看對他們有利的論文)。
但是,我也曾發表“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很清楚我的批評是杯水車薪。
讚讚
除了cherry-picking,這類知識網紅傳播力度大的另一個關鍵,我稱之「論文截圖黨」,截圖一篇論文或是提供PMID連結,代表自己有閱讀過,代表是科學研究實證,代表是名知識分子,強化自身話語的公信力,對年輕族群特別有影響力(年輕人也很難識讀),這種reference based medicine算是進階級詐欺,甚至英語世界這類網紅把evidence based medicine玩到是opinion based medicine,漸漸成為 alternative math “2+2=22″ 是對科學的解讀,是專家意見。
另,小小聲說:曾經為你著作背書的某YT網紅也賣起了維他命D,利益面前,道德也低了頭。無奈!
讚讚
是的,這類醫師/專家都難免要走進這條名氣越大就越腐化的路。
他的推薦是出版社邀請的。
讚讚
《但經營這個網站已經花掉我所有能花的時間,所以也就不敢考慮其他平台了》
愚見是建議您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如UCSF的同事或多年來您所認識的人脈)組個團隊。這種單槍匹馬、單打獨鬥的方式不但耗時、耗力、耗神,且不易跟上時代。五、六十年前,期刊發表的文章很多都是一個或數個(不會超過五至十個)作者。但現在很多都是動則幾十個、甚至有上百個的跨團隊、跨國界的研究結果。
有的管道好好利用的話,可以觸及更多的普羅大眾。例如哥倫比亞大學的 Vincent Racaniello 教授的油管頻道從十幾年前的簡單介紹病毒開始,現在已有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士加入,也拓展到很多不同的領域。現很多普羅大眾的聽眾(包括牧場的農夫!)麻省理工學院在油管上也有開放課程供有興趣的人學習:
https://www.youtube.com/c/mitocw/videos
讚讚
My interpretation is… to find those who will do it for the honey, not the money 😁😁. Build a tribe/team and embrace the power of open source collaboration/communication. 💪
讚讚
謝謝您的建議,但是《經營這個網站已經花掉所有我能(願意)花的心力了》。
讚讚
目前病毒演變為Omicron BA.5,既有的疫苗不論是本質上還是時間衰減,造成的防護力降低情況,進而加了第一加強劑(第三劑),現在又第二加強劑(第四劑)。想請教林教授,疫苗當初是依原型病毒所研發出的,到了Omicron BA.5,如針對此型出了新疫苗,理論上會有比較好的防護力? 還是經過一段時間補一劑加強劑,已能具有足夠防護力? 謝謝
讚讚
目前醫學界沒有共識。我想以後也不會有共識。
問題是在於病毒會不斷演變。
打了針對Omicron BA.5的疫苗之後,還是無法完全阻擋下一個變種。
目前打加強針的理由是說能避免重症或住院,而不是能避免感染。
但也有人認為不應永無止境地打加強針,所以也就只能自己做選擇。
讚讚
https://professorlin.com/2022/07/18/%e6%89%93%e7%ac%ac%e5%9b%9b%e5%8a%91%ef%bc%8c%e9%82%84%e6%98%af%e7%ad%89omicron-ba-5%e7%96%ab%e8%8b%97/
讚讚
引用通告: 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