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Leah在2022-6-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用維他命B3來預防皮膚癌」以及「用維他命C來保護皮膚」是不是偽科學。我會用兩篇文章來討論這兩個議題。
有關維他命B3的部分,讀者Leah的提問是:「在美國,越老越多皮膚科專科醫師宣稱口服高劑量維他命B3(每日1,000mg)可以預防皮膚癌,甚至是在診所內販售。由於家人長輩有melanoma病逝的家族史,自己本身曾經手術切除basal cell carcinoma,但口服高劑量維他命B3讓我感到red flag,憶起教授昂貴的尿一文,維他命B3又是水溶性,超高劑量人體能夠吸收?先感謝您的寶貴時間閱讀本函,困擾許久,也一直不知道從何求證,才打擾您進行詢問。保養護膚的偽科學似乎也不亞於保健養生的偽科學。」

這位讀者所說的維他命B3,應該是其衍生物「煙酰胺」(Nicotinamide)。根據一篇去年發表的論文,大多數皮膚科醫生會開具口服煙酰胺來給病患預防皮膚癌。這篇論文的標題是Systemic Photoprotection in Skin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mong Dermatologists(皮膚癌預防中的全身光保護:皮膚科醫生的知識),而它的摘要裡有說:「一百零八位皮膚科醫生回答了調查。 大部分(85.2%)表示口服光保護劑具有預防皮膚癌的作用,而主要是提到煙酰胺。…大多數皮膚科醫生 (>80%) 都知道有科學報告顯示口服全身性光保護劑對非黑色素瘤皮膚癌 (NMSC) 的影響。」
這段話所說的「科學報告」,主要指的是201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A Phase 3 Randomized Trial of Nicotinamide for Skin-Cancer Chemoprevention(煙酰胺用於皮膚癌化學預防的 3 期隨機試驗)。這項研究只調查「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也就是「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而結果是,高風險的人(曾經罹患過這兩種癌)每天口服1,000毫克煙酰胺可降低罹患新生基底細胞癌的風險20%,也可降低罹患新生鱗狀細胞癌的風險30%。(註:新生的意思是新長出來的)
請注意,這項研究是針對已經罹患過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的人,而且也與黑色素瘤皮膚癌完全無關,所以口服煙酰胺並不適用於一般人(非高風險的人),也沒有可以預防黑色素瘤皮膚癌的證據。事實上,在試驗期間裡有發生6 例原位黑色素瘤和 4 例侵襲性黑色素瘤,而它們是均勻分佈在煙酰胺組和安慰劑組之間。這也就意味著,口服煙酰胺並不能預防黑色素瘤皮膚癌。
縱然是針對高風險的人,美國和歐洲的皮膚科醫學會也都沒有建議要口服煙酰胺。美國皮膚科學會是在2018年發表兩篇指南論文,而它們都是說:「沒有足夠的證據推薦使用口服煙酰胺」,請看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基底細胞癌治療護理指南)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皮膚鱗狀細胞癌治療護理指南)
歐洲的皮膚病學論壇,皮膚腫瘤學協會,和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在2020年聯合發表European interdisciplinary guideline on 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skin: Part 1. epidemiology, diagnostics and prevention(歐洲侵襲性皮膚鱗狀細胞癌跨學科指南:第 1 部分:流行病學、診斷和預防)。它說:「煙酰胺已被用於高危患者後續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化學預防,但不常規推薦。」
由此可見,皮膚科醫師開具口服煙酰胺來給病患預防皮膚癌,是出自他們個人對於文獻的樂觀解讀,而不是遵循皮膚科學會的指引。
今年發表的兩篇綜述論文也是一方面樂觀看待,另一方面卻給予「弱推薦」和「應進行討論」這樣的評論:
2022-2-8:Effect of Nicotinamide in Skin Cancer and Actinic Keratoses Chemoprophylaxis, and Adverse Effects Related to Nicotinami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煙酰胺在皮膚癌和光化性角化病化學預防中的作用以及與煙酰胺相關的不良反應: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有皮膚癌病史的健康患者或器官移植受者應考慮口服煙酰胺(評級:弱推薦;中等質量證據),尤其是基底細胞癌和皮膚鱗狀細胞癌。」
2022-3-28:Oral nicotinamide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 A review(口服煙酰胺之用於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綜述)。結論:「目前的證據尚不確定口服煙酰胺補充劑可降低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但它構成了一種低風險管理選擇,可能與高風險個體特別相關,應作為這些患者的一種選擇進行討論。」
所以,有關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的聲稱雖然不是偽科學,但它的科學證據卻還嫌薄弱。
外用維他命B3已經沸沸揚揚到近乎所有品牌都有相關保養品,同時口服維他命B3似乎不知不覺地在消費市場上成為下一個維他命D3(感覺這種趨勢不久也會吹往台灣),不單是讀者Lea所處的美國,目前英國藥局更是維他命B3單方(or維他命B3+鋅的複方)補充劑填滿貨架,個人沒有注意是否為高劑量(只是發現這有趣現象,之前是貨架上都是維他命D3),宣稱上,說得像是萬靈丹神藥一般,從皮膚癌、痘痘、老化、皮膚發炎、紓緩、去斑… 基本上被炒作到維他命B3治百病的誇張。感覺會是繼維他命D後,教授下一個debunking的重點。
我與讀者Lea有相同的好奇,水溶性是不是又是另一種「昂貴的尿」?
也祝福讀者Leah健康平安,在我個人的粗淺認知,預防皮膚癌最有效的gold standard還是做好防曬,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AD或英國BAD有不少預防皮膚癌的衛教指引,都淺顯易懂。
讚讚
個人是個40年從沒有就醫過皮膚科也沒保養過的粗糙男子,近來因為皮膚炎而就醫門診,意外發現保養品世界相當可怕,像是保健食品的進化版(包括其溢價程度,機場免稅店動輒一瓶200~300英鎊,甚至更貴),由於以外用為主(false的安全感),民眾更容易不假思索去使用(雖然售價很誇張),如同個人的皮膚科醫師提到,大部分現代人不是敏感肌(sensitive skin),而是醫美與保養品濫用的被刺激/肌(sensitised skin),皮膚病/皮膚炎的受害者越來越多,保養品的偽科學與保健食品一樣,並非無害。期待教授相關的 debunking/reasoning 撰文,也許會拯救不少女性受害者,不只花冤枉錢,而且招來皮膚炎。
讚讚
荷蘭籍皮膚科醫師Dr Natalia Spierings提出絕大多數保養品都是不實宣稱,應回到最基本的生理醫學,宣稱有效的”神奇成分"原理上無法被人類皮膚吸收(cannot penetrate human skin),保養品實驗多在皮膚脆弱的小動物皮膚上(特別是兔子耳朵),但人類皮膚屏障自我保護功能強大,會把這些’外物’抵抗在外。然後保養品業開始推廣各種強力(很多種酸)去角質商品,破壞皮膚屏障去增加吸收率,但同時也刺激皮膚,導致各種皮膚疾病,然後再推銷修復皮膚屏障的商品。教授要撰文維他命C保養,話說同時,把維他命C炒作到全球狂熱的SkinCeuticals(被L’Oreal併購)正要在英國發表相當高價的維他命C新品"ascorbic acid + silymarin",推薦出席與販售通路清一色“皮膚科醫師”,妙似“醫師都推薦吸Camel牌香菸”的歷史重現。
讚讚
引用通告: 維他命C精華液是偽科學嗎 | 科學的養生保健
那請問外用B3保護皮膚、抗老化,有效嗎?因為看到邱品齊醫生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312Oevf-gQ
約1:21處投影片寫到B3、C較有實證抗老的作用,不過教授有說到外用維他命C的證據是有點薄弱
讚讚
這就要看講述人的角度了。大多數皮膚科醫師是樂觀的,畢竟既能賺錢,又能讓病患感激,何樂而不為。
讚Liked by 1 person
“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的聲稱雖然不是偽科學,但它的科學證據卻還嫌薄弱。"
“外用維他命C本身不能算是偽科學,但它是否具有護膚功效還是缺乏確切的科學證據。也就是說,它廣告行銷裡的種種聲稱肯定是已經逾越了真科學的底線。"
教授近來兩篇對於外用保養品的結論,總結得極其精準👏,相似那位匿名皮膚科醫師所言「醫學界在走醫學美容時,忘了把醫學帶過來。」
PS. 我回診時,問了B3的事,Dr. B 笑說把(長袖)衣服穿好、戴帽子、戴太陽眼鏡、戴口罩,niacinamide 還沒有實質預防的意義,save your money, save your skin.
讚讚
另類的幽默釋疑(來自於一名拒絕與保養品公司財務往來的英國籍紐約執業的皮膚專科醫師),我判斷的極簡大原則「Doctor’s office is not a retail store」與您共享~~~
讚讚
另一個判斷方式也供您參考。法律層面,這一點全球通用,只要化妝品/護膚品裡頭含有「防曬濾劑」成分,即可合法宣稱抗老/除皺/淡斑之類有的沒的,其他宣稱抗老都是固定繳納不實宣稱的罰鍰。唯獨防曬是鐵打的皮膚抗老科學實證。在西方國家大多是列為OTC藥品管理,在台灣是列為「特定用途化粧品」字號,成分表上會多出一欄「特定用途成分」,可依法宣稱功效,其餘的神奇成份、最新科學… 錢省下來與家人享受生活!
維他命A衍生物的A酸(不是保養品業者搞模糊空間的A醇/A酯等),是防曬濾劑以外唯一在西方國家取得在仿單上抗老除皺的功效宣稱,但A酸是藥品,屬於醫師處方用藥,沒有完整瞭解風險與副作用前不建議擅自作為保養品使用。
讚讚
網路上二篇「皮膚科王銘燦醫師:做好一件事,比睡前擦保養品更有效」、「一個皮膚科醫師的告白:我不願再傷害我的病人」供您參考,台灣也是有這類抵擋得住醫療美容高報酬率的誘惑(比健保給付多賺幾個零)、拒絕保養品業配宣稱(堅定"嚴謹"循證醫學)的皮膚科醫師/診所,通常不怎麼起眼,要花點心思找!
讚讚
有關化妝品/保養品/護膚品的不實宣稱查詢,依照該化妝品背後的公司登記地,前往該縣市的衛生局公告進行搜索,大概能體會保養品業者繳納罰鍰當喝開水的商業模式。「產品包裝」與「宣傳文案」的功效不實宣稱,可以裁罰。唯獨有個模糊地帶,如果是由持有合格執照的醫師口中說出,則視為「個人專業意見」,不在裁罰範疇裡。由「皮膚科醫師推廣」這「Paid Promotion」作法,不單是台灣,全球“醫美”保養品都是相同的銷售手法 game plan~~~目前無法可管。
但… 若有閒錢,替醫師繳繳學貸/房貸,也不是壞事啦!
引用某匿名皮膚科醫師的話「醫學界在走醫學美容時,忘了把醫學帶過來。每個團體都有好的、有壞的,我相信醫美醫生只是笨,不是壞。」
讚Liked by 1 person
有關化妝品/保養品/護膚品的不實宣稱查詢,依照該化妝品背後的公司登記地,前往該縣市的衛生局公告進行搜索,大概能體會保養品業者繳納罰鍰當喝開水的商業模式。「產品包裝」與「宣傳文案」的功效不實宣稱,可以裁罰。唯獨有個模糊地帶,如果是由持有合格執照的醫師口中說出,則視為「個人專業意見」,不在裁罰範疇裡。由「皮膚科醫師推廣」這「Paid Promotion / Collaboration」作法,不單是台灣,全球“醫美”保養品都是相同的銷售手法~目前無法可管。引用某匿名皮膚科醫師的話「醫學界在走醫學美容時,忘了把醫學帶過來。每個團體都有好的、有壞的,我相信醫美醫生只是笨,不是壞。」
讚讚
謝謝林教授跟Elliot的回覆!我是直到最近皮膚有點問題,才開始注重皮膚科學的,看到Elliot的留言也買了品齊、懿聖醫師的兩本書(當然也有教授的),認真拜讀完,希望也能建立對皮膚保養的抗體。
不知道Elliot可不可以進一步分享如何找到以科學為本的皮膚科醫生?他們兩位醫生在台中跟高雄,離台北是有點遠了。祝Elliot皮膚手術順利!
讚讚
皮膚保養的抗體?出版品倒是有一本書名怪怪的,但內容值得一讀。剛剛搜尋,發現有華文翻譯版了,《皮膚微生物群:護膚、細菌與肥皂,你所不知道的新科學》,這本書不是在推廣不要洗澡哈,而是在反思skincare狂熱與過度護膚的現今世界,作者James Hamblin對於科學文獻與證據強度的解讀是屬於嚴謹路線,但文字是幽默派。另有一本也華文翻譯了,《美麗病:不喜歡鏡子裡的自己?和心理學家聊聊外貌焦慮》。讀完後,浴室裡大概,只剩下一塊“中性”香皂,講究一點的,頂多多出一瓶凡士林(學名藥,非品牌)。(小聲說:上述二書,英文版反而比較便宜,但鼓勵支持出版社引進翻譯優質讀物)
由於我需要嚴格防曬(一般健康人沒有必要),所以個人沒有擦防曬,主要是考量紫外線穿透率。教授之前文中提及的Dr Sancy Leachman,她的防曬efficacy比價性研究很實用,對非醫療專業也淺顯易懂。
皮膚科王銘燦醫師:身體有穿衣服、沒擦太多保養品的部位,還是比有曝曬、但擦了很多保養品的臉部皮膚好。
澳洲皮膚癌預防衛教:"When you cover things, they last longer. Same goes for you."
讚讚
It’s definitely a fine line between ‘hey, we’re skincare experts and are promoting for-profit products with our credentials – why shouldn’t we be able to share in the profit?’ and ‘meh, this product is okay I guess, why not make some money shilling it?’. 這樣詮釋可能比較委婉。
另,一萬上下粉絲訂閱的influencers,一分鐘的保養品推薦或介紹護膚品,美國的報價:USD $3,000~$5,000 。台灣可能行情沒那麼優渥,但是一定遠遠高於健保給付很多個零。十萬粉絲級次、百萬粉絲級次的influencers,報價肯定更甜美。我不是陰謀輪者,也不是反護膚品,但… skincare 行業的「鈔」能力對於皮膚科醫師判斷的介入,確實也不該被忽略。相信supplement保健食品行業也有類似game plan。Relationship with Industry (RWI) 似乎只有在一些指引的委員會裡,有政策要求揭示與避嫌,例如: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的嚴格RWI政策!
我又囉嗦🦜了~
讚讚
啊!是對皮膚保養誇大不實宣傳的抗體啦。謝謝回覆,我是看了林教授的網站才對科學養生的觀念有一個通盤的認識,但皮膚保養又是另一個世界了。台灣皮膚保養這方面,我目前看到的網站似乎都不能說很全面,您說的Dr Natalia Spierings就很不錯,有講到如何做皮膚保養,以及各種宣稱有效的外用物質是否真的值得使用(她說唯一能抗老的成分就是A酸,不包括其他維他命A衍生物)
讚讚
林教授的網站與書籍是我的資料庫與辭典,不時就要調閱查詢一下,這年頭NFI (No Financial Interest)且可靠的資訊相當難得。跟您一樣,教授也是我開始學習照顧自己、照顧家人的啟蒙。
華文資訊,皮膚專科賴柏如醫師的部落格倒是可以參考,由於家中長輩與孩子是異位性皮膚炎,賴醫師的部落格提供了我一些照顧家人的資訊來源,他的內容偏向醫療性的「皮膚照護」為核心,如果您重點是美容性的「皮膚保養」,可能就沒有太大幫助。
讚讚
Dr Natalia Spierings 是年輕一輩罕見在職業道德操守上嚴以律己的皮膚科醫師,對於證據強度的嚴謹性更是極其嚴苛,頗有老派醫師的風骨。她早期是 surgical dermatology and clinical dermatology 起家而聞名,後期漸漸加入 laser dermatology and cosmetic dermatology,個人價值觀不崇尚抗老美容,比較不加關注她後期的論述。
我認同她對於保養品護膚工業的立場與評述,也認同她極力推廣對抗現代普遍性的護膚焦慮,印象深刻她一句“You won’t develop skin problems from NOT using certain products, but you can develop skin problems from using too many products. The simpler the better!”,然而對於Tretinoin的應用,我持保留態度。Tretinoin確實是英語系國家與歐陸國家唯一可以在藥品仿單上合法標示治療"抗痘除皺抗老淡斑"等等適應症的外用藥物,近40年的clinical track records與實證強度,但用於日常保養抗老(長期使用),我認為要以相同版面強調其副作用與風險(尤其是女性畸形胎的風險至今尚未被排除),刺激性相當大,副作用一長串(雖然皮膚會適應這些副作用),包括其光毒性、光敏性等都不該被消音,醫師應詳盡地指引如何使用並做好溝通,追求效果前,先求不傷身/膚。我觀點傾向「不打擾的溫柔」,尊重皮膚本身的屏障與微生物菌叢生態,不要傷害它,溫柔保護它,它就會保護你。
以上是一點個人對於 Dr Natalia Spierings 的拙見!
讚讚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675340/
Dr Natalia Spierings 對市售A酯/A醇/A醛/A衍生物無效論的一篇綜述評論 (review and argument),帶有利益衝突的護膚品行業贊助的小規模研究結果都被她先剔除unpicked了,供您參考,如果 Facial Skin Aging 是您的 concern 的話。
PS. 太艱深的醫學期刊我也讀不懂😂(有複雜統計、研究方式那種),這種算是我行外人(未受過生化醫學的專業訓練)還看得懂(完整詳讀)的。雖然抗老不是我在意的點,純粹當成休閒讀物。
讚讚
保養品世界每天都有神奇成分發現、最新抗老XXX… 養成對誇大不實宣稱的抗體確實不易。皮膚科醫學對皮膚保護/保濕劑的成分與濃度有臨床定義,非保養品業者擅自宣稱之屏障修復、抗老、超強保濕有的沒的。美國藥典USP(法定兼臨床證據)可宣稱皮膚保護劑「效果」之Skincare OTC(非藥品)成分與濃度供您參考,通常都是平價到沒朋友的老成分,大英藥典、歐洲藥典、日本藥典也大同小異,沒有在藥典裡記載的最新護膚成分啥的,笑笑就好,沒有那麼神奇… Save your money, save your skin!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cfr/cfrsearch.cfm?fr=347.10
讚讚
【更正】Tretinoin非「唯一」取得光老化適應症治療的外用藥品,查核後(self fact checked),Tazarotene(非全反式受體,而是選擇性受體)也取得通過仿單上光老化適應症治療的外用藥物,光毒性與光敏性比起Tretinoin改善不少,但刺激性比Tretinoin強烈,低刺激性/低光敏性的A酸Adapalene沒有取得光老化適應症的審核通過。然而要再次強調,A酸是醫師處方用藥,一定要經由合格醫師評估與指導。另,以上僅限在英語系國家與歐盟審核通過,台灣食藥署TFDA並未進行過A酸光老化適應症的審查,仿單上也不會出現相關字樣。
特此更正是因為我很在意自己文字話語的真確性與偏見,「唯一」是不正確的(說錯話向您致歉),自己打臉自己,雖然不是很重要,但更正以示負責。
讚讚
您的知識也太廣泛了~我剛剛只有查到adapalene fda核准用於減緩刺激跟治療痤瘡上,不知您這些資訊到哪裡查的?賴柏如跟Dr Spierings的綜述論文我看了,很有趣,不過抗老這部分主要是想多了解一點,可能可以幫助到家人~
讚Liked by 1 person
YES to the meaning of living; NO to the fear of getting old. Chasing the fountain of youth is a prison. 節錄 ”Passenger – I Hate“ 一曲歌詞 “Just grow old with grace”,社群媒體時代與數位濾鏡扭曲下,現代人普遍有「抗衰老保養」、「醫美微整形」產業創造出的「容貌焦慮」與「審美標準」,個人淺見認為在接觸相關資訊與抗老保養前,先關愛自身的心理衛生,Beauty/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的普遍與嚴重程度,完全沒有得到公共衛生上相對應的資源與輔導,建議先行閱讀《美麗病:不喜歡鏡子裡的自己?和心理學家聊聊外貌焦慮》一書。
The greatest medicine of all is teaching people not to need it. – Hippocrates
回應您資訊來源前,還是要提醒A酸是藥品。希波克拉底:最好的藥物/醫療是指導人們不需要依賴藥物。詳盡的資訊來源,美國FDA以及各國藥物監管機構,都有清楚完整公開藥品細節。懶人包形式的資訊,Drugs.com、GoodRx (正在顛覆美國高昂藥價的社會問題) 都有簡單的仿單揭示。
另,您提及的Adapalene,雖然在歐美國家都是開架式OTC外用藥品,部分國家甚至已經列為化妝品管理,但是在台灣還是Rx醫師處方用藥。
個人立場不建議去用各種保養品去打擾皮膚。防曬做好,就是最有效的抗老。所有抗老保養品神奇成分在防曬面前,都是效力不成比例的小蝦米。
讚讚
想到一段皮膚科醫師們流傳的傳神比喻 “A pair of wraparound sunglasses is the most effective eye cream.” 🫳🎤 一副包覆式太陽眼鏡抵千瓶的貴婦級奢侈抗皺淡斑眼霜(aka 繳納智商稅),這個強而有力且科學上也擲地有聲的比喻,簡單地揭示了在臨床效力上,抗老保養品是多麼地微不足道🙄️,然而大眾卻日常地在大眾媒體、社群媒體上被灌入抗老保養品的迷魂湯,不便宜的迷魂湯(精華液)。
一副檢驗合格標準的"包覆式"太陽眼鏡,新台幣$100~$300(耐摔的聚碳酸酯PC)就買得到,抗老一輩子,眼科醫師也會給你拍拍手👏👏
讚讚
對抗「衰老焦慮」、「容貌焦慮」、「體態焦慮」的一份流行音樂播放清單與您分享。❤️ Love your skin. Digital distortion is as nasty as magnifying mirror. Airbrush makeup selfie filters, toxic skincare influencers showing ‘perfect’ skin, etc. Our perception of clear/healthy skin can be distorted by magnifying mirror and camera filters. Beauty /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is an epidemic. Let’s fight against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on skincare. Let’s fight against the spiral of fast beauty consumerism. Let’s fight against toxic beauty image insecurity. Embrace ageing gracefully instead of anxiously. Come as you are. Sorry for my bla bla bla…
讚讚
以下個人嘮叨的碎念(意見&偏見),稍稍強烈,有點擋人財路的反商立場嫌疑(不符合經濟發展原則),請原諒我以英文抱怨!只是個人認為這種社會性集體的養生/保健/護膚焦慮問題,程度頗為嚴重。
科學保養護膚:寧願相信有鬼,也不要相信商人的那張嘴。
Beauty brands are betting that constant newness will drive sales, with some planning to double the number of releases every year. Have you felt being confused by the overwhelming anti-ageing information? A new product comes on the market and you just HAVE TO have it? Skincare is becoming like fast fashion. Don’t treat skincare products like it and don’t fall into it. In my book, it’s very bad for both skin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Always more fancy products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however, just let skin do its own magic. What we need to do is to protect it from being harmed. Skincare FOMO is the biggest enemy of healthy skin progress. It’s really hard to fight against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on skincare. Fear-mongering and ego-boosting marketing gimmicks everywhere… sometimes promoted by docs and sold in office (eg. SkinCeuticals money/commission is sweet). In-office dispensing of cosmetic skincare products is another issue (corporate influence is HUGE). AAD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had published a standpoint statement (code of ethics sorta thing) about it but no one cares. Some countries banned docs selling or promoting cosmetics in clinic but it’s unlikely to happen in Taiwan. I personally don’t mind buying cosmetics in clinic if it’s nearly Rx evidence level (Vaseline?). Corporate influence is definitely a thing. Active ingredients are regulated as drugs but inactive ingredients are not regulated at all (not even tested properly). When it comes to skincare products and supplements, medical professionals (not salesperson) should talk more about risks before benefits. Few dermatologists talk about wearing (with the highest anti-ageing efficacy) sun protective fabrics and wraparound sunglasses. FMCG consumables are more profitable? How about a dose of honesty? Skincare industry is as bad as supplements industry. Thye are in general are a never-ending black hole with overpromised claims. Nothing beats a healthy balanced diet and diligent sun protective behaviours. No magic bullet, just marketing BS.
讚讚
臺北市衛生局違規廣告
https://health.gov.taipei/News.aspx?n=13A23138C06A3532&sms=8E7386D329C4B210
有時候我會閱讀違規不實廣告作為自身培養資訊抗體(食品、保健/健康食品、化妝品/保養/護膚品、藥品、醫療儀器等)的休閒讀物(比追劇還過癮)。左旋維他命C精華液(所謂的L-ascorbic acid)是經常榜上有名(個人從來沒有考慮過),舉例:皮膚科診所最愛的La Roche-Posay理膚寶水(L’Oreal集團)也是繳納罰鍰當喝開水,兩項產品不實宣稱加起來共罰新台幣七萬元,這金額… 就只是「零頭」癢,網紅推薦一分鐘的業配價碼都大大超出這數字。這還只是冰山一角中的冰山一角,然後再加上各種規避違規的文案技巧、醫師推薦的漏洞… 保養品行業行銷的「鈔」能力、「炒」能力之「不實宣稱」不是罰點錢就能解決的問題,個人淺見認為宣稱「科學/實證/臨床/證明/衛福部有效成分…」的醫學美容保養,距離實際嚴謹科學還相當遙遠。我:錢省下來吧!
其他屬於個人偏見,「衛福部有效成分」這個是很常見的保養品宣傳手段,衛福部食藥署在有效成分/特殊用途化妝品的審查制度,是與日本PMDA厚生労働省医薬部外品審查制度相近的,「招商屬性」大於「監管屬性」,西方國家對於有效成分的審查是監管立場鮮明,不輕易核發成分的有效性宣稱。舉例維他命B3在日本是可以合法宣稱「シワ改善」(改善細紋)、維他命C與其超級雞肋的C衍生物都可以合法宣稱「美白」,台灣這一點幾乎是與日本同步,日本PMDA審核過,台灣TFDA原則上不會阻攔,高度寬鬆。這個是監管單位對科學嚴謹性、實證證據強度的不同,也供您參考。小聲說:成分只有「黃豆、水」的無糖豆漿在台灣都可以取得「小綠人健康食品字號」了。搞不好有一天低脂牛腱在台灣都可以取得鐵質強化健康食品?廠商繳納保護費的概念,個人是認為監管機構職責是監管,而不是招商。
猶記游醫師著作裡提及防曬品建議買歐美大廠牌,邱醫師網站資料庫將防曬品送第三方檢測後,韓日台系防曬品少有見到蹤跡。個人對防曬品/濾劑的各國法規有花點時間去鑽研比較過,自保大原則(與標示相符):歐(英/德/法為主) = 紐/澳 > 美 > 韓 > 日 = 台 #防曬濾劑技術/專利一面倒德法二國藥廠/化工廠壟斷 #英國是以星級制度細分 #澳洲是皮膚癌大國而不敢怠慢
美國防曬標示是西方國家裡最為寬鬆的,除非是可以出口至歐/澳的大廠牌,美國檢測合格的防曬品,到歐洲/紐澳上架前檢驗,近半數不符標示。這個問題,美國FDA尚未有行動要解決,雖然美國皮膚科醫師們2014年起已經聯名簽署要FDA盡責。
讚讚
https://pmds.fda.gov.tw/illegalad/
這是衛福部食藥署違規藥物/化妝品廣告的公告,有閒情逸致時鼓勵作為休閒活動用力檢舉下去哈!一開頭的 MyProtein (同一財團經營的快時尚電商時 ASOS),台灣哪一個健身咖不認識這英國膳食補充劑大品牌呢?甚至都有國家合格膳食營養師 (YT網紅) 有 promo code./coupon 在業配 MyProtein。
再多說下去會得罪人/產業了~
只是想說這整個產業的共犯結構是巨型的龐大,保持腦袋清楚理性,這輩子可以省下不少冤枉錢。
讚讚
Very rarely improve skin by adding more, commonly improve skin by using less. Often the secret to great skin is not adding one, but removing one. – Dr. Ranella Hirsch #紐約執業皮膚專科醫師 #資訊抗體加強劑
讚讚
真的~ 不被一些誇大行銷影響,對自己健康有幫助,也可以把錢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聽你這樣說看起來歐洲的防曬乳標示真的比較可信🤣,Spierings醫師也說不用擔心防曬乳的標示不符規定(英國的)
最近下訂了她推薦的英國非營利的altruist防曬乳,spf50防曬乳ppd54,spf30防曬乳ppd39,很期待下禮拜用用看
另外也感謝分享歌單,有導正我的想法~ 以前滿臉痘痘都不覺得怎樣,最近開始研究皮膚科學,反而產生了一點焦慮,我才發現,先建立好自己的正確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讚讚
🤗🫶 心理健康與皮膚健康同等重要!掉入保養護膚世界前,一定要先察覺/關愛自身是否有容貌焦慮(這在現代世界已經成為常態)。您一句「先建立好自己的正確心態才是最重要的」讓我超級感動(淚目啦),覺得鍵盤上囉嗦可以起到一點點點點對社會的正向價值。
Spierings應該不是推薦Altruist Sun啦,記得我看到過她提到自己有在用?她頗抗拒提品牌,如果有提到,她就會先一長串利益迴避的聲明,但如果她真的是推薦Altruist Sun,我是覺得可以理解啦,跟澳洲Cancer Council牌一樣,收益作為公益用途,Cancer Council是作為皮膚癌防治與研究基金,Altruist Sun是非洲白化症援助,主要用於提供防曬品(白化症保命必備)與義肢(因為白化症在非洲會被獵捕斷手斷腳)。YT上搜尋「albinism africa」會被嚇壞,警告:畫面殘忍。我自己是幾乎都用躲的用穿的防曬,很少用塗抹的,但我自己有買這兩個牌子,除了白菜價(1公升裝)到像是喝開水(但你人在台灣,國際運費不便宜餒),品質沒對手(去看邱醫師的第三方測試報告,台灣有沒有一瓶防曬品達到PPD54,同時又Boots Star五星),而且還做公益。但是你如果人在台灣,考慮到運費的話,可以從中星馬菲越(都有代理,我在星馬屈臣氏都有看到)的亞洲國家下單,應該會比較划算(我沒算過,因為在英國Altruist Sun價格是礦泉水等級的售價,一整個在做功德的)。只是如果皮膚皮脂分泌比較旺盛的話,就選擇fluid清爽一點的囉,然後一定要學會抗拒保養品的誘惑。我昨天才很沒禮貌地寫了這段「油性or痤瘡肌膚在悶熱潮濕氣候下」給你參考…
https://professorlin.com/2022/08/17/elliot%e7%95%99%e8%a8%80%e9%9b%86%e9%8c%a68%ef%bc%9a%e7%9a%ae%e8%86%9a%e4%bf%9d%e9%a4%8a%e5%93%81%ef%bc%8c%e7%b6%ad%e4%bb%96%e5%91%bdb3%e3%80%81c%ef%bc%884%ef%bc%89/#comment-10765
讚讚
在這商人們試圖利用恐懼滿天行銷創造焦慮的世界裡(無論是減重、健身、美容、養生、保健…的各種最新潮流,don’t let the tide wash you away),很容易迷失自己陷入焦慮,更要學會分辨是非,不陷入false hope的無底洞,回歸基本 #愛自己 #常提醒
讚讚
再與您分享瑞典歌手 “Måns Zelmerlöw – Mirror" 一曲敘述現代社會普遍的容貌/體態焦慮,這問題已經不單是女性,男性也越來越多,重災區在"數位原住民"(手機陪伴的成長過程)的青少年 #心理健康 #社群媒體 #數位濾鏡 #數位修圖 #時尚雜誌 #社會審美
You try to find pros but you only find cons
You’re looking for perfection but you only see flaws
You try to be content but you end up being sad
You’re looking for the body you already have
You think everything is wrong but it’s all in your head
Way too many nights you’ve been crying in your bed
You tryna feel strong but you end up feeling weak
You and your emotions playing hide and seek
讚讚
Dear Andrew,
從不同面向,為您整理了以下90%~95% credible的大眾普及讀物。
Happy reading!
https://professorlin.com/2022/08/14/elliot%e7%95%99%e8%a8%80%e9%9b%86%e9%8c%a66%ef%bc%9a%e7%9a%ae%e8%86%9a%e4%bf%9d%e9%a4%8a%e5%93%81%ef%bc%8c%e7%b6%ad%e4%bb%96%e5%91%bdb3%e3%80%81c%ef%bc%882%ef%bc%89/#comment-10908
讚讚
引用通告: Elliot留言集錦5:皮膚保養品,維他命B3、C(1) | 科學的養生保健
引用通告: Elliot留言集錦6:皮膚保養品,維他命B3、C(2)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