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1-8-9)收到蔡明劼醫師的新書,早上到,下午就看完了。這麼積極,並不是因為我有肥胖的問題,而是一直很好奇蔡醫師是如何能用不節食、不斷醣、不生酮、不吃藥的方法來讓病患變瘦。

我是在兩個月前接到出版社邀請我為這本書做推薦,而儘管我並沒有看到書稿,卻就毫無猶豫地答應了。原因有二:(1)蔡醫師曾為我的兩本新書做推薦(請看維他命D真相及偽科學檢驗站),(2)在跟蔡醫師的幾次學術交談中我認識到他的言論都是遵循科學證據的。
如今,在看完這本書後,我很高興我做了正確的判斷 – 它的確是值得推薦。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對於許多養生迷思,例如生酮、斷食、無麩質、膽固醇、補充劑、有氧運動,做了基於科學的評論,所以,縱然不需要瘦身的人也會從中獲益良多。
這本書的 Part 1是《內分泌的真相:觀念篇》,而一開頭的大標題是《變胖,真的是內分泌「失調」惹得禍?》。
之所以會把《失調》加上引號,是因為蔡醫師發現有很多人會用《內分泌失調》來做為發胖、長青春痘的藉口,但他卻質疑是否真的有《內分泌失調》這回事。他說:【但其實我一直不知道所謂「內分泌失調」這個名詞是哪裡來的,如果有人知道發明者是誰,麻煩告訴我一聲,我一定會好好教訓他……喔不對,是好好向他請教請教。】
蔡醫師接下來說:【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想到在醫學的領域我們主要是討論各種疾病(disease)或疾患(disorder),會不會是有些人把「疾患」翻譯成「失調」了呢?這大概是唯一說的通的解釋了吧?】
《失調》的英文是dysregulation,而《內分泌》的英文是endocrine,所以我就用“endocrine dysregulation”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結果搜到共55篇標題或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ysregulation”的論文。
最早的一篇是在1972年用德文發表在Schweizeri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瑞士醫學周刊),而它的標題翻譯成英文是Endocrine dysregulation in obesity in childhood: reactions of growth hormone and cortisol to insulin induced hypoglycemia(兒童肥胖的內分泌失調:生長激素和皮質醇對胰島素誘導的低血糖的反應)。
第一篇用英文寫的,而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ysregulation”的論文是1981年發表的Influence of the LH-RH analogue buserelin on cyclic ovarian function and on endometrium. A new approach to fertility control?(LH-RH 類似物布舍瑞林對周期性卵巢功能和子宮內膜的影響。 一個控制生育的新方法?)。這篇論文的5位作者都是德國人,所以“endocrine dysregulation”似乎有點《德國製造》的味道。
不管如何,因為蔡醫師懷疑是有人把「疾患」(disorder)翻譯成「失調」,所以我也用“endocrine disorder”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結果搜到一千多篇標題或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isorder”的論文。
由此可見,雖然“endocrine disorder”和“endocrine dysregulation”所指的是同樣的健康問題,但醫學界卻是較常用“endocrine disorder”。
無論如何,就中文而言,《失調》聽起來的確是比《疾患》來得有氣質,所以,蔡醫師,您就體恤民意,開懷接納《內分泌失調》這個名詞吧 – 縱然,如您所說,有時候它就只是一塊遮羞布。
教授好。
想请问,那「90%以上疾病和免疫力/免疫系统“失衡”有关」,是不是也是异曲同工,“免疫系统失衡”也是被杜撰出来的?
谢谢解惑。
祝健康。
讚讚
是的,保健品業者最喜歡用一些聽起來很玄,但卻空洞無物的“醫學”名詞。
讚讚
雖然我也沒有肥胖煩惱,但對YouTube網紅們的飲食法推廣感到存疑,為了維持身材,身邊都有女孩們在執行這些信仰,感覺搞得她們生活限制變多變複雜,所以也好奇專業醫學如何解讀這些飲食法,教授會推薦的書一定有品質,剛剛就去下標了。
讚讚
謝謝您願意接納我的推薦。
其實,建立正確健康觀念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去看那些網紅。
讚讚
引用通告: 最大心率,目標心率:運動指標的一些眉角 | 科學的養生保健
要找到有正統醫學支撐的瘦身方法真的很難,到處都是有如神鵰俠侶各派系各有瘦身秘笈一樣汗牛充棟,但是我相信教授推薦的書一定是有根據的,從教授擷取的內容來看,這本書的作者確實也是相信醫(科)學證據的。
所以我也下單買了一本,希望對我有幫助🤓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