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團隊在6天前(2021-5-26)發表一篇很有趣的研究論文,標題是:“Vaccine-Induced Covid-19 Mimicry” Syndrome: Splice reactions within the SARS-CoV-2 Spike open reading frame result in Spike protein variants that may cause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patients immunized with vector-based vaccines(“疫苗誘導的新冠模仿”症候群:新冠病毒刺突開讀框內的剪接反應導致刺突蛋白變體,這可能導致接受基於載體的疫苗免疫的患者發生血栓事件)。
這篇論文目前只是preprint(預印本),也就是還沒通過審核,所以它並不是正式發表,而且有可能會被拒絕而不會正式發表。我一向不贊成用這種方式發表論文,但由於新冠疫情發生的太突然,太猛烈,所以相關研究的數量就非常龐大,而它們也就都搶著要趕快發表。在這種情況下,用預印本來發表研究結果儼然已經成為常態。不管如何,根據我20多年來評審論文的經驗,這篇論文應該很快就會通過審核而正式發表。
從這篇論文的標題大家應該就可以看出,它不會是容易解釋給普羅大眾聽的,所以請大家要稍有耐心。

首先,人體基因遺傳密碼的傳達(表達)是必須通過三道步驟:(1)《轉錄》(transcription)是從DNA製造出RNA,而這是在細胞核裡面進行的,(2)《剪接》(splicing)是將RNA轉化為mRNA,而這也是在細胞核裡面進行的,(3)《轉譯》或《翻譯》(translation)是從mRNA製造出蛋白質,而這是在細胞漿(質)裡面進行的。
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當它表面的刺突(Spike)和人體細胞膜上的ACE2結合時,就能進入細胞,然後就在細胞漿裡複製它的RNA以及製造蛋白質。也就是說,它的整個生活史都與細胞核無關,也沒有《轉錄》或《剪接》的步驟。
目前在使用中或是還在研究中的新冠疫苗絕大多數都是針對刺突蛋白而設計的。輝瑞和莫德納的疫苗是將刺突蛋白的mRNA包裝在脂肪顆粒裡。當疫苗被注射入肩膀後,脂肪顆粒會和肌肉細胞結合,讓mRNA進入細胞,然後mRNA就會在細胞漿裡被《翻譯》出刺突蛋白,而翻譯出來的刺突蛋白就會進入細胞膜。由於刺突蛋白是異物,所以就會引起免疫反應。請注意,這一整個過程都跟細胞核無關,也沒有《轉錄》或《剪接》的步驟。也就是說,mRNA疫苗產生刺突蛋白的過程是跟新冠病毒一樣的。
強生和AZ的疫苗是將刺突蛋白的DNA包裝在腺病毒載體裡。當疫苗被注射入肩膀後,腺病毒會進入肌肉細胞,然後它的DNA就會進入細胞核裡。在那裡,它所攜帶的刺突蛋白DNA會被《轉錄》出RNA,而RNA就會被《剪接》成mRNA。所以,DNA疫苗產生刺突蛋白的過程是跟新冠病毒迥然不同的。
最關鍵的不同就是《剪接》。這個步驟會製造出許多不同長短以及不同組合的刺突蛋白mRNA,從而衍生出這篇論文標題裡所說的《刺突蛋白變體》。而由於有些刺突蛋白變體是soluble(可溶,游離),所以會游離出細胞,隨著血液在全身循環。當這些游離的刺突蛋白與血管內皮細胞的ACE2結合,再加上抗體的參與,就有可能會引發炎症反應,導致血栓。(註:AZ疫苗引發血栓的發生率大約是每十萬劑有1個案例)
這篇論文是用培養的細胞做實驗,發現AZ疫苗的確會產生游離型的刺突蛋白。但是,它並沒有做人體試驗,所以它所提出的這個血栓形成的機制就只是個理論。它也有說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的炎症反應比較強烈,所以AZ疫苗引發血栓的案例大多是年輕的女性。它也有說由於大腦靜脈血管的血流較慢,所以刺突蛋白就較有機會與ACE2結合,從而較容易在這裡形成血栓。不過這些也都只是理論。它也有提出建議,要將刺突蛋白的DNA做修訂,使得它所衍生出來的RNA不會被剪接成游離型的刺突蛋白。果真如此,新一代的DNA疫苗就不會引發血栓。
謝謝教授。
這篇不知可信度如何?說的是接種mRNA疫苗後在血液中檢驗到刺突蛋白。
Bridle cited the recent study which detected SARS-CoV-2 protein in the blood plasma of 11 of 13 young healthcare workers that had received Moderna’s COVID-19 vaccine, including three with detectable levels of spike protein. A ‘subunit’ protein called S1, part of the spike protein, was also detected. Spike protein was detected an average of 15 days after the first injection. One patient had spike protein detectable on day 29, one day after an injection, which disappeared two days later.
https://www.lifesitenews.com/news/vaccine-researcher-admits-big-mistake-says-spike-protein-is-dangerous-toxin
讚Liked by 1 person
這篇文章是典型的譁眾取寵。Bridle更是惟恐天下不亂。
https://www.deplatformdisease.com/blog/spike-protein-circulating-in-the-vaccinated-what-does-it-mean
讚讚
謝謝教授
讚讚
林教授好:
感謝您精闢且非常白話的分析文章,尤其澄清了疫情嚴峻當下的混亂資訊!
冒昧請教可否轉發您本篇文章至個人blog?
目的為給參觀者正確視聽, 無任何商業用途 (疫苗台灣吵得很嚴重)
再次感謝
讚讚
謝謝肯定。
歡迎轉發,但請註明源頭。
讚讚
引用通告: AZ疫苗恐致癌?新聞雲的胡扯 | 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