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2021-5-27)一位台大教授寄來一個臉書簡訊:「學長,台灣現在疫情嚴重,很多混雜的訊息,大家都只相信您的科學分析,請多分享您寶貴的想法。 例如,快篩做比不做還糟嗎?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blog/3006600」
他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大前天(2021-5-26)發表在商業周刊的文章,標題是:全台快篩,為何不可行?一篇算給你看:偽陽性率恐達70%。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科副教授董宜青。她很專業地計算出在高風險地區(盛行率10%),約有15%是偽陽性,而在低風險地區(盛行率1%),則約有67%是偽陽性。這跟台灣疫情指揮中心去年4月發布的台灣模式-精準防疫100天,是不謀而合。不管如何,儘管大家都很緊張,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台灣還是屬於低風險地區,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商業周刊這篇文章的標題會自問自答地說《全台快篩,為何不可行?一篇算給你看:偽陽性率恐達70%》。

所謂《快篩》,指的是一種檢測病毒抗原(蛋白質)的方法,而它通常是在15分鐘左右就可以完成。相對來說,公認的“黃金標準”檢測方法,也就是PCR,就比較花時間,需要兩三天。不過,事實上有一款叫做ID NOW的PCR機器,檢測速度是比《快篩》還快(只不過價格不菲)。請看三個禮拜前才剛發表的Sensitive on-site detection of SARS-CoV-2 by ID NOW COVID-19(用 ID NOW COVID-19 來對新冠病毒進行靈敏的現場檢測)。
所謂的《偽陽性》和《偽陰性》,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顧名思義,但其實它們的定義並不明確。更糟糕的是,就連《確診》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其定義也是模棱兩可。
在目前,所謂的《確診》都是根據所謂的《PCR陽性》來判斷。但是,所謂的《PCR陽性》卻又需要靠Ct值來判斷。關鍵問題是,什麼Ct值才是《PCR陽性》?
為了方便起見,Ct值一直都被說成是代表病毒的量,但其實它所顯示的只不過是某一小段病毒RNA的量(縱然死病毒也可能會有)。不管如何,就《PCR陽性》而言,它的強弱正好是與Ct值成反比。用句俗話來說,Ct值越大,陽性就越弱,而病毒量也就越小。但問題還是,什麼Ct值才是《PCR陽性》?才是《確診》?
在《風傳媒》前天(2021-5-27)發表的新冠病毒檢測的Ct值是什麼?專家一篇文教你輕鬆判斷,低於這數字越容易傳染給別人裡有這麼一段:
近半個月來,本土疫情嚴重,指揮中心又鬆綁了解除隔離標準,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之前採檢確診Ct值,訂定大於等於34,「訂的有些保守」,一般來說,Ct值大於28以上,就培養不出病毒。
從這段話就可看出,儘管Ct值在29或以上就培養不出病毒,但指揮中心過去卻一直把Ct值在29到33之間的人當成是需要隔離的《確診》案例。也就是說,如果採用過去這種標準,那縱然是所謂的“黃金標準”,PCR篩檢也會產生嚴重的偽陽性的問題(沒有病毒,卻被判定為確診)。
我們再來看一篇今年3月15發表的研究論文A follow-up study shows that recovered patients with re-positive PCR test in Wuhan may not be infectious(後續研究顯示,在武漢PCR檢測复陽康復患者可能沒有傳染性)。這項研究發現,在20280名患者中,共有2466人(12.16%)出院後PCR檢測又呈陽性,而他們跟4079人有密切接觸。 但是,所有這 4079 人的 PCR 檢測都呈陰性。也就是說, 如果用錯對象,PCR篩檢就會有很嚴重的偽陽性的問題。
我們現在回頭來看《快篩》的《偽陽性》的問題。《快篩陽性》表示是有檢測到病毒的蛋白質,但這並不表示被檢測的人就帶有活的病毒。如果分離不到活的病毒,那這個快篩就是偽陽性。但由於分離病毒是耗時費日,又需要在高端的實驗室才能操作,所以用這種方法來證明快篩偽陽性是不符實際的。退而求其次,現在對於快篩是否出現偽陽性,都是根據PCR的複檢來做判斷。也就是說,如果PCR的結果是陰性,那快篩陽性就是偽陽性。但是,剛剛已經說了,PCR篩檢本身就有偽陽性的問題,所以用它來判斷快篩的偽陽性,當然也就不完全可靠。
總之,在病毒盛行率不高的地區,不論是用抗原快篩,還是用PCR黃金標準篩,都會產生嚴重的偽陽性的問題。所以,儘管商周這篇文章所說的《全台快篩,為何不可行》並沒有錯誤,但其實是不論什麼篩,都只有在有選擇性,精準施行的情況下(例如有症狀或有接觸史的人),才不會出現《做比不做還糟》的現象。
針對最後林教授的結論, 我是否可以這樣解讀: 90%以上的情況, 有做普篩還是比沒有做要好?
讚讚
Sorry, 我修正我的問題: 在大多數情況下, 有做普篩還是比沒有做要好?
讚讚
普篩不是良策。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靠普篩控制住疫情。
讚讚
但假使普篩可以找出所有帶原者, 然後進行"強制性"隔離, 是否比放任帶原者以目前第三級警戒的方式管理要好呢?? 畢竟以目前的情況, 並沒有強制所有人 (包含隱性的帶原者) 都不能出門接觸他人….
讚讚
這是我昨天私底下回答原來提問的那位教授:
我在文章裡所講的都是比較容易溝通,或是比較粗線條的。如果講到細節,那讀者可能就會受不了,或看不懂。例如,抗原檢查結果的判讀是根據顏色(紅色),但是同樣的紅色卻可以是深紅,也可以是淡紅。那,到底要多紅才算是陽性?同一個案例,如果張三說是陽性,李四卻說是陰性,那要怎麽辦?至於PCR篩檢,如果Ct值是在25到35之間,到底是要如何判讀?尤其是在低盛行率地區,這種grey-area的case就會特別多。
您所說的《結果確認兩位感染》,是根據什麼?是分離到有感染性的病毒嗎?如果是,那在分離和確認病毒具有感染力的期間(一兩個禮拜,在P4 lab),這4個人是要怎麼安置?其他99996人又是要怎麼安置?如果都是要隔離,那又何必大費周章做普篩和分離病毒?
從歐美經驗來看,居家隔離(所謂的封城)和打疫苗是最有效,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有效的兩個辦法。至於篩檢(對特定人群),也許是會有點幫助,但頂多就只是輔助性的。
再說,我們畢竟是民主國家,不能強制人民做篩檢。再加上人力、物力、和經費上的考量,普篩並非良策。縱然是獨裁的中共,也沒有做全國普篩。
讚讚
在台灣封城久了對公務人員的收入沒有影響,但是對薪水已經不高的人來說打擊很大,有些人付不出房貸和房租,有些財力不強的企業也可能倒閉,依我的拙見還是盡量早一點讓大多數的台灣人有疫苗可打才是辦法o
讚讚
同意。但是,台灣選擇和採購疫苗的行徑實在😢
讚讚
謝謝林教授的回覆.
讚讚
我想這篇分析有一點偷換概念的問題,即便在低盛行率的地區作快篩,會有偽陽性偏高的問題。但以文章中的例子,在盛行率10%和1%的例子中,C數值分別為18和19.8,意思就是,在1000人當中,無論實際感染率10%和1%的環境下,沒有感染但被快篩為陽性的人數是在18~20之間而已。
意思就是,即便是疾病盛行率低的地區,隨機抓每一千人來作快篩,也只有不到20人會遭遇到,沒有感染但快篩呈現陽性,而被強制隔離的問題。但我們因此可以抓出真正被感染的這9~10個正具有傳染力的感染者,這才是重點啊! 假設社會犧牲了這20人短暫14天的自由,但可以阻斷真正會傳播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潛伏在我們周遭擴大疫情的機會,那就可以換得整個社會不用封城,經濟不會遭受重大衝擊,最大程度減低疫情對我們正常生活的影響,社會才能有穩定的環境來和病毒長期作戰,直到疫苗接種率達到群體免疫的比率為止。
簡單結論就是,在疫情嚴重的當口,寧可錯隔離少數,也不可放過一個真正感染者,才是有效減低疫情衝擊的策略。否則不打疫苗,又不作快篩,那大家就只能無止盡的封城下去,到家裡米缸沒米餓死為止。
讚讚
看不懂你是怎麼算的,但這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論你認為它是如何重要,全國快篩是沒有任何可能性。
讚讚
不要偷換概念,沒有人說要全國強制普遍快篩好嗎? 我們現在需要的是疫情熱區的普篩,而這只要解決後續PCR檢驗量能瓶頸即可,和開放一般民間機構和人民,有自費使用快篩的空間。德國連小學生,都由政府提供快篩,在學校內定期由小學生自己操作快篩,我們台灣人是比較笨,智商比較低還是怎樣,要被禁止使用快篩?
而且坦白說,現在已經有一部分人,透過網路取得快篩了,與其讓他們買到良莠不齊,沒有台灣政府衛署醫器字號的快篩產品,還不如讓新冠快篩試劑,轉類為一般醫療器材,在藥妝店衛教後,讓民眾取得。
讚讚
什麼叫做偷換概念。普篩就是普篩,還有分什麼熱區普篩,冷區普篩嗎?還有,你說的那些個人的快篩,跟普篩有關係嗎?你這個才是偷換概念。
讚讚
個人快篩是為了保護自己周遭的親朋好友。你回應一下我舉德國的例子就好,他們是不是在學校內讓小學生自己操作快篩。
至於快篩,沒有人要求台灣兩千三百多萬人,要同一時間全部都做。而是要用快篩短時間內一次性把疫情熱區確診者抓出來治療、隔離,這過去一年多來,世界各國示範很多次了。否則就是變成大規模封城的狀態要持續下去,才能控制住疫情不失控。要不然政府現在可以把疫苗接種率快速一個月內拉高到50%以上,我也可以同意不要大規模做快篩啊! 問題就是這個社會不是每個人,都有那個經濟條件,可以撐個三個月以上沒有收入,還可以不缺現金的,要不然就請政府現在,對每個國民發放每個月基本工資以上的現金補助。
讚讚
我想快篩的問題出在於,你後續PCR確認的檢驗量能足不足夠,而不在於偽陽性比例高低。
讚讚
今天如果是做一般疾病的篩檢,疾病盛行率遠低於1%的疾病不少,可能是0.1%到0.01%而已,以這篇文章舉例的,98%特異性的篩檢試劑來說,篩檢出陽性,但實際上真的有得病的機率,就會低更多,可能不到10%,讓篩檢陽性者,在做更進一步醫學檢查,得到有沒有確診的最終判定前,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而健康保險體系,則會因此額外支出後續的醫院確診檢查費用,對於篩檢的成本效益,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容或有檢討空間,但對於預防醫學層面,終究是能夠找出潛在的病患。
但我們社會現在遇到的是,嚴重傳染病的疫情爆發。是會有大量人命的傷亡(或許有人會覺得2%致死率不算大量),以及因為防疫規範的升級,而造成大量直接的經濟損失的,及失業率上升將衍生,後續嚴重社會問題的狀況。相比之下,快篩所引起每千人,20人上下的偽陽性問題,與上面提到因為封鎖造成的損失相比,差別就是這每千人中的20人,會因為偽陽性而被隔離而已。而這隔離造成的問題,可以藉由PCR檢測量能的提升,而大幅減少篩檢後,到確診或排除中間的時間。
我在這邊反問一下,假設5/13這波疫情剛在宜蘭的遊藝場被發現之後,假設雙北不在短時間內,在萬華、板橋及中永和設立快篩站,讓確診者不斷被篩檢出來的話,到了六月初的現在,全台各縣市,還能維持在每天百人以下的確診數嗎? 還是說,根本就是因為雙北做了過多不必要的快篩,讓我們的PCR檢測量能負荷過重,讓我們的醫院醫療量能不堪負荷,繼續做快篩下去,全台灣反而會因此淪陷?
讚讚
好吧,那就請你全權負責執行普篩。馬到成功!
讚讚
那你應該要趕快去阻止台北市和新北市啊! 新北市要在板橋設大型篩檢注射站,各地小型機動篩檢站,台北市除了萬華之外,還成立快篩機動隊,要深入各區執行快篩耶!
讚讚
林智堅致電小英打造竹科移工篩檢站 國軍來了人心安了
京元電子移工群聚案擴大,新竹市今天在園區啟用竹科專責篩檢站,準備替4千名移工篩檢,市長林智堅也在臉書曝光決策幕後,提到自己致電蔡英文總統尋求國軍支援,昨天一台一台的迷彩軍卡,緩緩駛入新竹科學園區,百名國軍弟兄協助篩檢站,「國軍來了,大家心也安了。」貼文8小時累積1.7萬人按讚。
林智堅說,在指揮官一聲令下,國軍弟兄們,迅速、整齊的展開任務部署,早上7點開始在短短8個小時之內,50頂深綠色的迷彩帳篷,一頂一頂的陸續出現在國人面前,「這一頂一頂的帳篷,不只是守護國人健康的希望,也是防衛台灣半導體產業重鎮的防疫堡壘。」
林智堅透露,前天當自己離開竹科社區篩檢站的時候,在車上,接到園區企業主的電話,希望市府協助園區企業進行外籍移工的篩檢,即早找到潛在的患者,守護員工的健康狀況,同時也確保產能不會受到影響。……
讚讚
京元電最新PCR採檢結果出爐!「195人」陽性 縣府匡列疫調中
苗栗電子大廠爆發群聚感染,京元電子截至5日累計篩檢7106人,陽性103人,陽性率達到1.45%,。另智邦公司4日啟動全廠快篩,預計篩檢1500人,目前篩檢202人,陽性10人,經PCR檢測10人陽性確診,相關疫調持續調查中。
這起群聚風暴累計至今,京元電子已有182人染疫(外籍158、本國24),超豐12人(均外籍)、智邦12人(外籍10、本國2),合計共有206人確診(外籍180、本國26)。另外,苗栗縣衛生局副局長莊素玲也特別在防疫記者會上表示,京元電子PCR採檢部分,截至6日上午有195名陽性…..
——————————————————-
這就是所謂的熱區普篩啊! 不先快篩一遍,抓出快篩陽性的case,再送PCR檢測確認。我們是有辦法一次一兩天內做七千多人的PCR檢測嗎?
讚讚
結果現在COVID-19病毒變種到了輕症及無症狀居多的Omicron之後,始終反對快篩的防疫中心卻開始類普篩起來了,這到底是…
之前重症率高於Omicron許多的alpha、delta變種爆發傳染時,都反對大規模使用快篩劑,或者開放百姓購買家用快篩的人,現在怎麼反而都對類普篩靜悄悄沒有意見了?
讚讚
因為,這早已經是個不值一談的議題,除了對你這種閒著無聊沒其他事好幹的人。
讚讚
我原本以為這是個捍衛科學價值的園地,眾多科學家一生追求的,不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不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結果的科學理論嗎? 時隔一年,變種病毒傳染力更強,更加來勢洶洶,抗原快篩這工具的角色,看起來不像是不值一談的議題。反而美國年初發現三劑疫苗也檔不住病毒傳播,緊急盤點快篩存量不足,後來亡羊補牢捕貨後才改成政府免費供應,鼓勵民眾自我篩檢,韓國更是列為重要防疫物資,國家限制定價,一劑台幣$140販售。
科學數字如果可以像法律條文那樣,因人設事的隨著解讀者的心證不同,而做出南轅北轍的結論,那還可以稱為是基於科學理論的判斷嗎? 開不開放家用快篩,不應該取決於政府後續PCR檢驗量能夠不夠,因為台灣民眾自律的配合防疫,早已替政府爭取到多一年的緩衝時間,世界各國也示範給台灣看過,從清零封城,逐步轉變到與病毒共存,快篩在減少病毒傳播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台灣政府原本應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檢驗量能,及供應快篩。這也是過了將近一年之後的現在,政府會有從抵制快篩,到主動推廣類普篩的轉變。
回顧政府在疫情初期能夠事事超前佈署,從禁止中國班機到打造口罩國家隊,都是領先全球。加上台灣民眾的配合,原本在AZ、BNT、Moderna相繼問世之後,台灣有機會避免掉三個多月的三級防疫警戒之苦的。從去年4月份美國忽然提高對台灣的旅遊警示,或多或少讓人感覺,在台灣疫情爆發之前,並非毫無科學徵兆,那時大眾反而被沒有檢驗陽性,就沒有確診案例的假性安全感蒙蔽了。回想起去年彰化縣衛生局做陽性率調查,而被調查懲處的事件,更凸顯了尊重科學的重要。流行病學專家當然會希望時時有效監控疫情,並不是在部分人士眼中懷有惡意的篩檢。Anyway,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台灣政府的防疫表現,絕對是世界頂尖的,這沒有人能夠否認。但有時資優生會被自己逼到跳樓,就是太追求完美了,在面對全球,除了專制的中國可以繼續嚴格清零下去,都已經欣然接受病毒的共存,恢復正常生活之際。希望不要再讓任何科學之外的考量,來主導台灣的防疫政策了。
讚讚
讚讚
根據Michael J. Mina等學者研究研究,若以密集、簡單具立即性的實施快篩,雖然敏感度較低,但對比以低頻率做昂貴而須專家判讀的較高敏感度檢驗模式,反而較能在病毒有傳染力期間,篩出受感染的群眾。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ffective screening depends largely on frequency of testing and speed of reporting and is only marginally improved by high test sensitivity. We therefore conclude that screening should prioritize accessibility, frequency, and sample-to-answer time; analytical limits of detection should be secondary.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adv.abd5393
讚讚
沒錯~ 所以現在台灣終於也要成立快篩國家隊了,但市面上暫時卻變得一劑難求。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