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2018-1-8)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英文簡稱PNAS)刊載一篇研究論文,標題是Ibuprofen alters human testicular physiology to produce a state of compensated hypogonadism(布洛芬改變人類睾丸生理,造成一種代償性性腺機能減退的狀態)。
眾所皆知,男性不孕是一個全球性日趨嚴重的問題。但是,到底是為什麼,目前尚無確切答案。
這篇論文的作者科學家們過去曾發現,布洛芬類止痛藥對胎兒有“抗雄激素作用”。所以,在這項新研究裡,他們就想看看,布洛芬類止痛藥是否對成人也有“抗雄激素作用”。
首先,他們招募了31位年紀在18到35之間的男性志願者。其中14人每天吃1200毫克的止痛藥,共吃了6個禮拜。另外17人則是吃安慰劑(即“對照組”)。
結果,吃止痛藥的人出現「睾丸激素」與「促黃體激素」之間的比例下降,而這是睾丸功能失調的徵兆。
這種荷爾蒙失衡產生了一種「代償性性腺機能減退」的狀態,而這有可能會引發不孕症,抑鬱症,心臟病,中風,和早死。
為了要明瞭止痛藥造成「代償性性腺機能減退」的機制,研究人員也做了睾丸組織培養與性腺細胞培養的實驗。
結果,他們發現,止痛藥會通過「轉錄抑制」(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來抑制睾丸性腺細胞的內分泌功能,包括睾酮之產生。
也就是說,止痛藥對男性性功能的不良影響,是“玩真的”(是通過生化反應的),而不只是臨床觀察而已。
所以,他們的結論是,長期服用布洛芬類止痛藥,會抑制睾丸內分泌功能,而這會導致多種疾病。
對年輕人而言,不孕症是需要關心的一種可能後果。對年長者而言,需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