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去年10月17日發表的口腔細菌,大腸癌,胰腺癌裡提到,口腔裡的細菌可能會引發或促進大腸癌及胰腺癌,而有牙周病的人比較容易得大腸癌及胰腺癌。
今年2月23日,又有一個新聞說,有牙周病的人比較容易發生中風,而且牙周病越嚴重,中風的機率就越高。
這個新聞是由美國心臟協會發佈,內容是在闡述一篇在該協會的年會上發表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的研究人員說,牙周病和血管硬化都是炎症,當血管硬化發生在腦或頸部時,就可能導致中風。
也就是說,牙周病患容易中風,可能只是一種相關性(都是發炎),而非因果關係。
但是,牙周病和另外一個重要的疾病,則在去年底被證明是因果關係。
這個重要的疾病叫做「類風濕性關節炎」。它是由於病人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關節滑膜,而引發的痛苦炎症。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但是,早在100多年前,一位英國醫生就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是單純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而是與口腔裡的細菌有關。
而在2008年發表的一篇調查報告裡更指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得牙周病的機率,高達4倍。
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牙周病,都是骨頭遭到破壞的病,前者是關節骨,後者是牙周骨。
只不過,儘管「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牙周病,有如此明顯的關聯性,但是,要如何找到它們之間共同的病因,還真不容易。
皇天不負苦心人,這個難題總算在一篇去年12月14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找到答案。
在口腔細菌,大腸癌,胰腺癌裡我有提到,人的口腔估計含有數百種細菌,而它們的總數可以高達數百億。但是,儘管數字龐大,它們通常與我們是相安無事。
既然說「通常」,當然就表示有「不通常」的時候。
那就是,其中有一種叫做「伴放線聚集桿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的細菌,它不但會引發牙周病,而且會增加胰腺癌的罹患率。
如今,這個細菌也被發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元兇。
研究人員發現,這個細菌會分泌一種毒素,而這個毒素會造成嗜中性白血球產生過多不正常的蛋白質。
這種不正常的蛋白質會引發自體免疫,到處攻擊,造成全身性的病變,也就是所謂的「風濕症」。
這種病變在口腔就是牙周病,而在關節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所以,總歸一句話,口腔衛生不好,會讓壞的細菌增生,而這個壞的細菌會通過分泌毒素,引起全身性的疾病。
難以想像,是不是?
但是,是真有其事。
感謝分享重要資訊!
讚讚
林教授您好!最近在博客萊看到您的書,很受吸引,目前人在大陸工作,返台必定購讀,感謝您的愛心,將稿費損贈給弱勢的兒童與青少年,真是位有大愛的人士!
看到您講的牙周病相關資料,引起了我個人一直以來的二個疑問,不知道林教授能不能幫忙解答,網路上的資料,我曾經找過,正反面都有,一直不能確定…
1.齲齒以前是補銀粉,本人小時候愛吃甜而一口爛牙,補了五六處銀粉,近年好像改成補樹脂類的材質,正是有人說,銀粉裡面有汞齊,會滲入身體,影響健康,有疑慮,請問您,根據資料研究來看,像我們這種已經補銀粉的人,是否要挖出來重新填補成樹脂之類的,以確保健康?
2.傳統衛教是教育我們半年要洗牙一次,去除牙結石,說這樣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可是我看過一本叫"體質大崩壞"的書,內容大概是講一位牙齒師,跑去五大洲調查少數民族,往往這些人,沒有刷牙習慣,但是個個一口整齊好牙,而且少有齲齒率…我想請問教授,能否尋找這方面的資料,提供當成保健的參考,有沒有可能,洗不洗牙,和齲齒率沒有那麼相關呢?
找到這個網站像挖到寶一樣,仍在閱讀,真心感謝林教授的熱心和大愛!
讚讚
https://professorlin.com/2019/01/23/%E9%8A%80%E7%B2%89%E6%9C%89%E5%AE%B3%E5%97%8E%EF%BC%8C%E6%B4%97%E7%89%99%E6%9C%89%E5%BF%85%E8%A6%81%E5%97%8E/
讚讚
引用通告: 銀粉有害嗎,洗牙有必要嗎 | 科學的養生保健
分享一段 Twitter thread,原是對美國矽谷的逆齡長壽網紅 Bryan Johnson‘s blueprint 的討論,Dr Rohin Francis 評論健康養生還是回到基本三大原則: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睡好睡飽。研究者 Andrew Steele 回覆補上這段算是相呼應教授幾篇「口腔衛生–疾病」關聯性的文章,一個常被忽略的養生習慣。
“And brush your teeth (my favourite surprising advice!) and, if you’re interested, find out about aging biology and tell people, which is the strangest but I think most important health advice! Progress in the field will be the biggest determinant of everyone’s healthspan," by Andrew Steele
讚讚